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45445700000004

第4章 体育教学活动概述(2)

主要是指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由于每个教学模式在目标、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上互不相同,故其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就有所不同。

所有教学模式往往总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如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评价因素不同于标准化评价,它的评价标准是目标参照性评价。但目前的教育阶段除了少量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方法之外,大多数教学模式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这就是今后教学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笼统来说,如果具备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就可以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特征

(一)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对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它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稳定性的特征,这便是教学模式具备可操作性的前提。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是相对来说的,它不可能是绝对化的,当社会发展、变革时,教学模式就是特定条件下教学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具有相当的弹性和灵活性。

在宏观上,教学模式是特定条件下教学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的微观上,由于普遍存在的教学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与学生的差异性等因素,又使得教学模式在指导教学活动时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灵活性。

(二)完整性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以上的指导思想、目标、程度、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其本身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结构及操作机制。

(三)特殊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明确主题、目标、程序和策略,有其自身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表现着自己的鲜明特性。

(四)实用性

所有的教学模式总是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揭示出教学活动的规律性,并建立了一整套操作系统和程序步骤,便于广大教师实际运用,也便于教师从自己的个性和教学特点出发去创建自身的体系。

四、教学模式发展略述

虽然教学模式是根据特定理论来设计的,但它又必须是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密切相连的。原因是:一方面教学理论归根结底是源自于教学实践的,另一方面任何教学模式只有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能被确定下来。由于教育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着的,因此可以断定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将是与时俱进的。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堪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模式。古希腊大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模式,他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谈话的方式,其谈话步骤通常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以愚者的态度看似笨拙地向学生提问,最后突然使被提问者意识到自身的观点原来是谬误的;第二步为定义,通过反复诘难,推导出正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为“助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倡导班级授课制的夸美纽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教学模式,但他曾多次论述到教学的步骤,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借助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是通过对话法或讲授法使学生接受并理解新的知识;第三步是让学生就当时或以往的课堂中的疑点现场提问;第四步是巩固性的练习或实践。上述教育家们所提出或采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今天看来虽然仍具备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未能得到推广开来,因而对教学实践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节)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在2000多年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之下,师道尊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不能去除的。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一个显著的特征,也就是命令式的教学语气比较突出,这造成了师生双方之间的隔膜。我们经常采用的队列操练、队形变换的口令,指挥学生做各种徒手操、器械操时的节拍式口令,都总是语气强硬,语调高昂,使学生感到只能服从而别无他法。这种命令式语气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军事操练和传统的武术传习。这种命令式口气在体育教师看来往往是习以为常的,学生也只好被动地去适应它。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无论学生当时主观上有什么想法,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教师的要求。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创新意识彻底泯灭了,师生关系变得极其冷淡。当下的教学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当下的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论上是成对出现的:主体指的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的承担者;客体指的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就具体的现实活动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现实活动,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了。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这包括自主性、能动件、主观性等等,其中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本质规定。

所谓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活动。换言之,个体进行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其目的是作为规律来决定活动者的方式、方法的;其次,活动者拥有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活动的进程等自由;再次,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其他事物。然而从事活动的人未必一定是主体,只有自主地进行活动的人才算得上主体。

客体与主体是相对来说的,客体是活动主体所指向的目标,也是主体所欲认识、改造的对象。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事物。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常常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双方是互相依存的,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

(二)主体乃活动目的之所属,只能是活动中的主体;客体是以主体为服务对象的,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而存在的。主体通过认识并改造客体来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以此丰富和发展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客体对主体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客体是对于主体来说的客观存在,主体是以客体为对象而采取的相关活动,受到客体的影响和制约,且必须符合客体的特征,不能违背客体的发展规律,如此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主体的目的,满足主体的需要。

当代教育理论谱系中,有着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主体论,即师生均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该理论强调不仅仅要尊重、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它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一种保障。双主体的教育思想则认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过程的选择与设计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完成了自身主体意识的发挥之后,才能更好地施展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促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

二、师生人际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时刻面临着交往关系的第二个层面,即人际关系。

(—)师生人际关系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师生人际关系指的是在师生接触过程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照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关系。什么是师生交往呢?师生交往活动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师生人际关系就是在二者沟通、接触过程中遵循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它是师生教、学互动行为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互动的前提下展开的。倘若没有相互之间的接触、沟通及作用,又怎能产生教与学的活动呢?

2.它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并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倘若师生人际关系融洽,教师将出现强烈的授课激情,学生的求知欲则会随之高涨,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3.它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经研究发现,融洽而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则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可以调适乃至彻底消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反,冷漠而紧张的师生人际关系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长期下去很可能造成某些不应该出现的人格障碍。

4.它是师生互动交往活动以及满足彼此情感需要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师生均有情感需要,这是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而得以满足的,而师生交往是在一定的人际氛围中开展的,融洽而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能较好地满足师生的情感需求。

5.师生人际关系是影响学校教学风气的关键因素。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好的学校风气;不好的师生关系则会对学校风气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如何为师生关系分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从教师的管理方法来看,师生人际关系常常有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所谓专制型,指的是教师依靠个人的权威,通过强制手段来进行教学管理,只容许学生服从,不准学生表达不同意见,或对学生的意见不够重视、不够热情乃至苛刻;学生对教师则存有畏惧和敌意,或者一味服从,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当面抗拒。

所谓放任型,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既不苛责,亦不关爱,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向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对教师既不敌视,亦不喜欢和信赖。

所谓民主型,指的是教师关爱学生,以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来吸引并引导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崇敬、爱戴教师,并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诲,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熏陶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