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提示】通过前面对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以及领导心理与管理等的学习,为我们研究整个组织心理与管理提供了条件。本章主要讨论组织、组织文化、组织发展、组织变革等问题。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我们了解组织、组织文化、组织发展与改革的概念,并且掌握了组织与组织文化的特征,理解了正确建立组织文化的要素及步骤。并且理解组织发展与组织变革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
一、组织的概念
许多学科的学者都给“组织”一词不同的解释。路易斯·A.艾伦(Louis A.Allen)将组织定义为:为了使人们能够最有效地工作去实现目标而进行明确责任、授予权力和建立关系的过程。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将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多个人活动或力量的系统。根据巴纳德的定义,组织的三要素为:共同的目的、服务的意愿和沟通。多数学者对组织的定义都强调如下因素:
(一)协作与管理
管理学家曼尼(J.D.Money)指出,当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集中其力量时,组织也因而产生。也就是说,不论工作多么简单,为了达到某个明确的目标,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协作劳动时,就会产生组织问题。在这里,组织几乎成了协作与管理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因此,曼尼给组织下的定义是:组织,就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的所有人员协力合作的形态。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并协调各组织成员的活动,就有必要明确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这是组织的中心问题。
(二)分工与专业化
泰罗、法约尔的组织理论中所谈的组织,主要是针对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而言的。为了使组织结构高效、合理,他们强调了分工与专业化,强调了职能参谋的作用,强调了直线权力的完整与统一性,强调了规章制度与集中。他们把组织分为两个层面的形态:一是管理组织;二是作业组织。
所谓管理组织,主要是规定管理者的职责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合理组织的社会结构问题,即主要研究人们在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及其相互关系。所谓作业组织,就是规定直接从事作业的工人的职责,包括作业人员与作业对象的关系、其重点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按照法约尔的观点,作业组织是研究合理组织的物质结构问题,即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组织的各种物力、财力资源。物质结构又常常是通过社会结构的组织来实现的。
(三)有效管理
管理学家布朗(A.Brown)认为,组织就是为了推进组织内部各组成成员的活动,确定最好、最有效果的经营目的,最后规定各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及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组织是达成有效管理的手段,是管理的一部分,管理是为了实现经营的目的,而组织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组织是为了实现更有效的管理而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及职责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布朗的解释,组织有两个问题:一是规定各成员的职责;二是规定职责与职责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直线系与参谋系之间的协调问题等。 布朗以职责的概念为出发点,提出了权力与责任概念,而且根据职责的分类,提出要合理地形成组织的主要部门、辅助部门和参谋部门。这是布朗关于组织概念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协作群体
在现代组织理论中,巴纳德认为,由于生理的、物质的、社会的限制,人们为了达到个人和共同的目标,就必须合作,于是形成协作的群体,即组织。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概念,它的核心是协作群体即组织,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及群体的共同目标。它的隐含意思是人们由于受到生理、物质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限制而不得不共同合作。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凭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那就没有必要组织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织是一种从被迫到自愿的协作群体和协作过程。
那么,从管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什么是组织呢?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最新研究,可以给组织作出如下的定义:所谓组织,是为有效地配置内部有限资源的活动和机构,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所构成的一种责权结构安排和人事安排,其目的在于确保以最高的效率使目标得以实现。
二、组织的分类
(一)按组织的目标分类
根据组织的目标,可以把组织分为:
1.互益组织:如工会、俱乐部、政党等。
2.工商组织:如工厂、商店、银行等。
3.服务组织:如医院、学校、社会机构等。
4.公益组织:如政府机构、研究机构、消防队等。
(二)按满足心理需求分类
以满足心理需求来分类,可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经过有计划的设计,将组织业务分配给各层次,作出系统的综合并由规则来支持职责,并强烈地反映出管理者的思想和信念,但其成员并不一定重视或接受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的假设。
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经过规划而不是自发形成的。其组织机构的特征反映出一定的管理思想和信念。
(2)有十分明确的组织目标。
(3)讲究效率,协调地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
(4)分配角色任务,影响人们之间关系的层次。
(5)建立权威,组织赋予领导以正式的权力,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6)制订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个人行为,实现组织的一致性。
(7)组织内个人的职位可以相互替代。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感情的因素。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组织的建立以人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相互喜好,相互依赖为基础,是自发形成的。
(2)组织最主要的作用是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
(3)组织一经形成,会产生各种行为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规范可能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发生抵触。
(三)按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
根据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来分类有两个标准:即运用权力与权威的程度以及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每类又可分为若干种。
1.以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来分,可分成3种组织。
(1)功利型组织。在运用合法权威过程中,同时实行经济和物质等功利报酬手段,如工商企业、农场等。
(2)强制型组织。以强制权力来加以控制的组织,如监护性精神病院、监狱、管教所等。
(3)规范型组织。以内在价值及地位为报偿来加以控制的组织,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2.以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来分,又可分成三种组织。
(1)疏远型组织。这种组织个人与组织活动很少有共同之处,成员在心理上并不介入组织,而是在强制力量下成为组织成员。
(2)精打细算型组织。参加工作的原则是以自身所得的代价而承担相当于这一代价的工作。
(3)道德涵养型组织。自觉自愿完成组织的任务,积极参与组织活动,个人与组织目标一致。
三、组织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不是组织,而仅仅只是一个人群。目标是组织的愿望和外部环境结合的产物,所以组织的目的性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而环境又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目标明确后组织才能确定方向。
(二)拥有资源
这种资源主要包括5大类:人、财、物、信息和时间。
1.人的资源是组织最大的资源,是组织创造力的源泉。
2.财的资源主要是指资金,而资金不同于资本,资本是要考虑所有权问题的。资金是流动着的货币,主要是使用权。组织在其存在和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部分是归组织或股东所有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各种渠道聚集起来的。有了资金,组织的各项工作才能正常运转。
3.物的资源。物资管理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如果仅仅只有资金是不够的,货币是一种抽象的资源,只有转化成为物资后,才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特定需要。
4.信息资源。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认知其意义的符号,例如,哭泣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代表你对某件事情感到悲伤,通过哭泣能读到这样的含义,那么哭泣信息就完成了其传递过程。现代社会信息传输、交换、存储的手段已经非常发达,信息量激增,它给管理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经营决策呢?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是带给每一位管理者的考验。运用好信息资源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谈到企业组织的运营特色时,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一个管理者最不同于其他岗位和领域的人员的三大特征:一是他要交换和处理信息;二是基于前者做出决策;三是要为组织进行战略规划。可见信息对管理的重要性。
5.时间。时间意味着效率。科学管理起源于工业革命后期企业家对于效率的追求,同样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产出更多的成果就是效率,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起源于人类理性对时间的珍惜和对于充分利用自己时间资源的追求。
(三)保持一定的权责结构
组织的这种权责结构表现为层次清晰,任务有明确的承担者,并且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有多大的责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带领下属研发新产品,他对大家说:“本人是你们的领导,你们要绝对服从我,但失败了是你们自己的责任,跟我没关系。”如果他这样说,就会有人反对他当领导。权力和责任一定要对等,它是行使管理权的先决条件。如果哪个管理者要坐享其成,却努力逃避责任风险,那么被管理者就一定会站出来反对他。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建设
一、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指组织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中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两部分。
狭义的概念: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
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
1.组织文化的意识性
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意识范畴,它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资源,应属于组织的无形资产之列。它是组织内一种群体的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念性的行为取向和精神观念,但这种文化的意识性特征并不否认它总是可以被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2.组织文化的系统性
组织文化由共享价值观、团队精神、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内容构成一个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因此,组织文化具有系统性。同时,组织文化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是社会文化影响渗透的结果,并随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调整。
3.组织文化的凝聚性
组织文化总可以向人们展示某种信仰与态度,它不仅影响着组织成员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某一特定的组织内,人们总是为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所驱使,它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同时意味着良好的组织气氛,它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士气,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4.组织文化的导向性
组织文化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准则与价值取向。它对人们行为的产生有着最持久、最深刻的影响力。因此,组织文化具有导向性。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往往是组织价值观的人格化和组织力量的集中表现,它可以显示组织内提倡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的要求相互匹配。
5.组织文化的可塑性
组织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次成形、亘古不变,而是通过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培育和积累形成的。组织文化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后天努力加以培育和塑造的,而对于已形成的组织文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会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6.组织文化的长期性
组织文化的长期性指组织文化的塑造和重塑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组织的共享价值观、共同精神取向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在这一漫长的创造过程中,涉及调节组织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也需要在组织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达成共识。
(三)组织文化的结构
组织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一般来说,组织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由组织创造的组织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优秀的组织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产品的信誉、服务的质量和组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2.行为层。即组织行为文化,它是组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组织经营活动、公共关系活动、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组织行为文化是组织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组织精神、核心价值观的折射。
3.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把组织物质文化和组织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主要是指对组织和成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是具有组织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成员和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组织管理制度等3个方面。
4.精神层。即组织精神文化,它是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员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即组织哲学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组织精神文化是组织价值观的核心,是组织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组织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四)组织文化的形式
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
1.显性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