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路决定出路.3(选题报告1)
45433300000017

第17章 学会积累资本(3)

苍天不负苦心人。前后经过3个月,到了第101次时,对方终于被他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贷给他100万日元。当亲朋好友知道他获得100万日元银行贷款时,也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最后,岛村芳雄总共获得了200万日元的借款。于是他辞去店员的工作,成立“丸芳商会”,开始了贩卖绳索业务。

在借钱期间,岛村芳雄发现了一个秘密,要借钱的人肯定都是钱不够或不多的人,但这些人明明也没什么钱却能顺利地借到钱,原因是人缘好、口碑好,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口碑好了,那借钱赚钱的机会就会随之而来,岛村芳雄是个执著的人,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并希望这个妙法会给他带来日后的商机。

首先,他前往麻产地冈山找到麻绳厂商,以单价0.5日元的价钱大量买进45厘米长的麻绳,然后按原价卖给东京一带的纸袋加工厂。这样做,不但无利,反而损失了若干运费和业务费。但这并不是他缺乏经营头脑,而是他在运用欲擒故纵、由小而大之计。

亏本生意做了一年之后,“岛村芳雄的绳索确实便宜”的名声远播,订货单从各地像雪片一样纷纷飞来。

于是,岛村芳雄按部就班地采取下一步行动。他拿进货单据到订货客户处诉苦:“到现在为止,我是一毛钱也没赚你们的。如果让我继续为你们这么服务的话,我便只有破产这条路可走了。”

客户被他的诚实做法深深感动,心甘情愿地把每条麻绳的订货价格提高为0.55日元。然后,他又到冈山找麻绳厂商商量:“您卖给我一条绳索0.5日元,我一直照原价卖给别人的,因此才得到现在这么多的订单,如果这种无利而且赔本的生意继续做下去的话,我的公司只有关门倒闭了。”

冈山的麻绳生产商一看他开给客户的收据存根,也都大吃一惊,这样甘愿不赚钱做生意的人,他们生平还是头一次遇见,于是不假思索,一口答应将单价降到每条0.45日元。

这样,一条绳索可赚0.10日元,按当时他每天的交货量1000万条算,一天的利润就有100万日元,比他以前当店员时5年的薪金总和还要多。

岛村芳雄做生意还真是有一套,他可算是把“吃亏换大利益”

的商业原则用到了极点。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客户与自己合作,以便把生意做开。路子打开了,财源自然随之滚滚而来。

智慧之源

穷人:放着钱不赚,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富人:有时看似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

同行不是冤家

为了各自的利益,同行间互相妒忌,似乎也是常情。由妒忌到倾轧,竞争似乎成了同行间的常事,所谓“同行是冤家”的俗语,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在竞争中或者一方取胜,另一方被迫称臣;或者两败俱伤,“鹬蚌相争”而被第三方“渔翁得利”;或者一时难分胜负,双方维持现状,酝酿新的一轮竞争,这似乎是我们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被所有商家都能认可的市场规律。

那么,在这种循环中有没有既不触动对方利益,己方又能得利的第三条变通之路可走呢?有!这就是不把同行当冤家,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与其相互结怨因争斗而导致双方受损,倒不如化解矛盾彼此相安共存。

主张“不把同行当冤家”,这倒不是看轻你的实力,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道:“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个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并且,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还是这样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李嘉诚是何等的聪明!

除非对手是个软弱角色,否则你在与对方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当你打倒对方获得胜利时,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还不足以偿付你的损失。

在人类社会里,你不可能将对方绝对毁灭,因此你如果把同行当冤家,必将引起对方的仇恨,成为你潜在的危机,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里。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活用“双赢”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在商业利益上,讲求“有钱大家赚”,这次你赚,下次他赚;这回他多赚,下回你多赚,何必贪心呢!对于商人来说,“不把对手当冤家”是适合现代社会的良性竞争结果。

义乌新光集团老总周晓光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不但不把同行当冤家,还把他们当朋友。2000年第一次去香港参展归来后,他立刻在行业协会广而告之,和盘托出所有的商业信息。此后每次从国外回来,他都会召集同行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如果你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多多了解同行的情况,你在经营方面必须能够学到许多经验,避免出现低级的错误,在经商的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从同行嘴里获得相关的信息也不是那么容易,对方必然会对相关商业信息做好保密工作。因此,如何与同行相处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首先,你不要把同行当成冤家,而是要当成战略伙伴,在必要的时候联合在一起,维护好市场秩序。在市场竞争方面,争取以质量、服务取胜,避免相互诋毁、竞相降价等不必要的恶性竞争的出现。

其次,你要让你的同行多得到好处,有时候,哪怕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都要搞好与同行的关系,避免同行背后捅你一刀的情况出现。不管你与谁谈判,不管生意是否成功,经验老到的人总是会面带微笑地说:“希望下次有合作的机会!”遇到同行缺货时,可以大方地为对方提供相关的货物,而不要趁机抬高价格,大赚一笔。

有位商界老手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也许,今天两个商业对手为了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了争夺一单生意而两败俱伤,但是,说不定明天两方就会携手共进,结为联盟。

智慧之源

穷人:同行没同利,同行就是竞争对手,是与我分享利益的,是敌人。因此,对于同行往往是正眼不瞧一下,老死不相往来。

富人:多多与同行沟通、交往对于商人的商业活动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会有许多好处。分享不是慷慨,对生意人来说,分享是一种明智。

和和气气生财旺

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排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的主次关系,强调了“人和”位居第一。而荀子讲的“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强调的是三种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都主张“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才可百事振兴。光有“客观”的优越条件,而无“主观”的积极努力能行吗?反之,只凭“主观”的一厢情愿,而不考虎“客观”环境,岂不和“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了。

做生意,必须从管理内部开始,让大家有一个和和气气的挣钱气氛,避免强烈的矛盾冲突。俗话说和气生财,把人际关系理得顺顺当当,从而让自己的生意兴旺起来。

经商做生意,就要与人打交道。做生意的对象也是人,学会与人相处至关重要。如何相处呢?生意场上学会相处,就是能够让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交谈——总不能脸红脖子粗地谈买卖吧!

所以说,和气生财,就是这个道理。

“和”的精神含蕴传之于中国,却在日本企业体现得最为完整。

日本人与“和”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人传统服装称为“和服”,日本的民族精神也被称为“和魂”。日本企业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也是其管理的一大特征。

日本企业经营效率极高,在世界市场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竞争力,这得益于他们具有“和”的团队精神,这种特殊的团队精神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核心内容是和谐、团结和合作。

在“天—地—人”中,“人”具有最高的地位;同样,在“时—利—和”中,“和”具有最高的价值。只要组织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

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把“和气”放在心上。美国华人中流传一种比喻:用“下围棋”形容日本人的做事方式,用“打桥牌”形容美国人的风格,用“打麻将”形容某些中国人的作风。

“下围棋”是从全局出发,为了整体的利益和最终胜利可以牺牲局部的某些棋子。日本的公司或个人在对外时常常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劲头,日本人去海外旅游也要找日本人开的旅馆去住,尽管有时更贵或交通不便。“打桥牌”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作风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当然这类人是极少的,但既然有“打麻将”这类比喻,就该值得我们反省吧!

商品即人品,商道即和道;小生意做事,中生意做市,大生意做和。“和”为至高境界。于世、于人、于商,“和”蕴含五千年炎黄文化之精髓。和则生聚,散则消亡;和则兴旺,散则衰萎。从商之道,和为上;为人之道,和为贵,义利相生,取和乎上。为商如烹鲜,百料调和,百味聚生,功夫亦在商外。凡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方可谋势作局,否极泰来,此为古训。

智慧之源

穷人:阻碍我赚钱的人,与我意见不同的人都是我的敌人。

富人:和为上策,和气生财。试着去爱你不喜欢的人,试着与你不喜欢的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