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45425400000036

第36章 古今历史名人(4)

1833年,他主持了英国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当选为英国第一个总工会——全国生产部门大联盟的主席。1835年后,他同工人运动渐渐疏远,致力于宣传他的教育、道德学说和婚姻改革思想,反对政治斗争。1858年辞世。

罗伯斯庇尔

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活动家,雅各宾派领袖。1758年出生于法国阿图瓦省一个律师家庭。1769年进入巴黎著名的路易学院学习哲学和法律,受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的影响。1788年7月发表《告阿图瓦省人民书》,主张改革阿图瓦省三级议会。次年,当选为阿腊斯城第一、二、三等级出席全国三级会议的代表。在三级会议和制宪议会初期默默无闻。1789年11月起经常出入雅各宾俱乐部,发表演说。在1791年宪法制订过程中曾经反对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划分,声名鹊起。宪法通过之后,他提议凡参加制宪者不得连任立法议会议员,获得通过。立法会议期间以群众领袖身份从事革命活动,领导雅各宾俱乐部,主办《宪法保卫者》周刊,担任巴黎革命法庭公诉人。

1792年8月下旬,在国民公会选举中当选为代表。参加了对路易十六的审判,坚决主张处决路易十六。同吉伦特派在议会内外展开斗争,组织和领导了推翻吉伦特派的活动。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起义后建立起雅各宾专政,罗伯斯庇尔成为法国最有权力的人。执政期间努力实践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力图实现人民主权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主张通过部分地分配财产以达到社会平等。面对当时法国革命的严峻形势,果断实行恐怖统治。1794年初,法国局势趋于缓和,雅各宾派内部产生政策分歧。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左翼的埃贝尔派和右翼的丹东派,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反对势力联合发动“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捕,企图自杀未遂,于次日被送上断头台。生前的著作和言论被辑为《罗伯斯庇尔全集》10卷。

丹东

法国大革命时期活动家,雅各宾派领袖之一。1759年出生于一个检察官的家庭。1787年获得枢密院律师职位。大革命爆发后,参加戈德利埃区资产阶级组织的卫队。10月,当选为该区区长。

1790年组织戈德利埃俱乐部。同年9月宣布放弃枢密院律师职位,以示与封建王权的决裂。1791年6月国王出逃事件发生后,坚决要求推翻君主制,实行共和,参加了马斯校场的请愿活动。马斯校场惨案发生后,为逃避迫害流亡英国。同年底回国,当选为巴黎市府副检察长。

1792年8月10日亲自组织和参加了推翻君主制的起义。在起义后建立的吉伦特派政府中担任司法部长。同年8~9月间外国干涉军长驱直人,丹东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号召人民拿起武器自卫,对鼓舞人心和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21日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辞去司法部长职务。在国民公会中与罗伯斯庇尔和马拉同为山岳派的主要领袖。为了对付国内外敌人,提议建立“救国委员会”,1793年4月7日,该委员会成立,丹东是主要负责人。雅各宾专政建立后,认为民主政治已经建立,主张实行法治,提倡宽容和人道,成为温和派的代表,招致罗伯斯庇尔等人不满。1793年7月10日救国委员会改组,丹东被免职,一度脱离政治活动。11月重返国民公会,公开反对恐怖统治,呼吁要“珍惜人类的鲜血”。1794年3月被捕,4月5日以“通敌”和“危害共和国”罪被处死。

马拉

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活动家,雅各宾派领袖之一。1743年出生于瑞士。16岁时来到法国,1765年移居英国行医。1775年获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博览启蒙思想家著作,深受孟德斯鸠和卢梭影响。1776年回法国。1789年9月创办《人民之友》报,宣传人民主权理论,主张三权分立。该报的政治要求接近下层民众,代表了大革命中最为激进的政治势力,因而备受民众支持,被称为“人民之友”。在鼓动和组织1792年8月10日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1792年9月当选国民公会代表。之后,将报纸更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在国民公会中是吉伦特派统治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坚决主张处决路易十六。积极倡议建立公安委员会,实行革命专政。亲自参与领导了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起义。他的革命活动招致敌人仇恨。7月13日,被夏洛蒂·科黛刺杀身亡。生前的政治、文学和科学著作辑为《马拉文选》、《马拉通信集》等。

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一个小贵族家庭。

1778年离开故乡进入奥顿中学学习,次年转入培养贵族子弟的布里埃纳军事学校。1784年进入巴黎军官学校,攻炮兵专业。1785年毕业后授予少尉军衔。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目睹8月10日推翻君主制的起义,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

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热月政变后因被控与罗伯斯庇尔勾结而被囚禁,不久获释。

拿破仑

1795年10月5日(葡月13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声名大著,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戍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在对奥作战中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了《康波福米奥协定》,粉碎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8~1799年远征埃及。因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法国战况不利,国内政局不稳,拿破仑丢下在埃及的军队突然回国,于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拿破仑坚决制止波旁王朝的复辟企图,迅速平定了一些迁延已久的叛乱,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使自大革命以来动荡不安的局面安定下来。为进一步确保革命成果,亲自参与制定了《法国民法典》。拿破仑还采取措施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执政府和第一帝国时期法国经济迅速发展,纺织、钢铁等部门产量成倍增长,工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旧贵族和旧官僚妥协,剥夺了大革命期间人民取得的重要权利,如普选权。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第二次至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曾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至1809年,直接或间接控制了除英国、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1812年亲率60余万大军入侵俄国,惨遭失败。欧洲各国趁机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与法军大战于莱比锡,法军战败。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圣西门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承袭伯爵爵位。早年师从法国著名科学家、启蒙思想家达兰贝尔。17岁时作为少尉军官参加远征军,奔赴北美援助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大革命开始后,从西班牙返回法国,热情投入革命,并且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伯爵爵位,一度更名为“公民包诺姆”,意为普通的好百姓。大革命后期,他逐渐厌恶雅各宾党人的恐怖统治,也对革命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失望,认为是“新封建社会”,因而对政治采取消极态度,从事金融投机活动。

1802年因投机失败而破产。此后开始研究和写作生涯,在穷困中度过余生。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真正“黑白颠倒的世界”,衣食不足的人每天必须丧失一部分必要的生活资料去增益富裕者多余的财富。他的理想社会是以“新基督教”为基础的“实业制度”社会,这是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不承认任何特权,人们按照最有利于生产的方式组织起来,一切人都要从事劳动。他意识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对社会的决定作用。他反对以暴力手段实现理想社会,寄希望于开明的国王和有势力的“实业家”。著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1802)、《论实业制度》(1821)、《实业家问答》(1824),《新基督教》(1825)。

傅立叶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772年出生于法国东部贝让松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9岁丧父。中学毕业后,奉母亲之命到里昂学习经商。他对大革命反应冷淡,漠不关心。1792年继承父亲一部分遗产,开始独立经营。次年,里昂发生叛乱,他经营的商品全部被叛乱政府征用,本人也被征入叛军。雅各宾党人平定叛乱后,他又为此遭逮捕和抄家。虽然侥幸逃生,但经济上破产。此后从事过会计、推销员、交易所经纪人等职业。在从事商业活动之余他勤奋学习和写作,创立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在这个社会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立,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协作制度”社会,其基层组织是“法朗吉”,由1600~2000人组成,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按照每个人的兴趣选择工作。他主张消灭私有制,希望富人加入法朗吉,并从中得到利润。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每天定时等候自愿者来临,希望富人为创办法朗吉投资,但没有等到任何人。他自己创办的小规模试验性法朗吉也都失败了。其著作有:《宇宙统一论》(1822),《新世界》(1829)、《论商业》(1845)。

路易·波拿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和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之侄,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之子。6岁时拿破仑帝国覆亡,随母流亡德意志和瑞士。1823年移居意大利,参加过烧炭党活动。

1832年拿破仑一世之子去世,遂以“法兰西皇统继承人”自居。1836年10月30日在斯特拉斯堡军营发表演说,号召士兵推翻路易·飞利浦的统治,被当局流放美洲,复流亡瑞士和英国。1840年8月在布洛涅海港发动暴动,失败后被判处终身监禁,1846年逃往英国。1848年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为制宪议会议员,又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凭借拿破仑一世的威望和君主派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在大选中获胜,12月就任第二共和国总统。为笼络天主教势力,1849年出兵罗马,帮助教皇镇压罗马共和国,打击共和派,削弱秩序党。

1851年12月发动军事政变,1852年1月强行通过新宪法,授予总统独裁权力,12月正式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政治上实行集权统治,立法机构形同虚设。经济上保护、鼓励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在其统治期间完成。对外多次发动战争,以期重温拿破仑的“光荣”。

1853~1956年参与克里木战争,1857年伙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进行对奥地利战争,吞并萨伏依和尼斯。1860年以后国内不满情绪增长,被迫进行“自由主义”改革。1870年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战事失利,9月2日在色当向普军投降,第二帝国旋即因巴黎9月4日革命而倾覆。1871年1月普法和约订立后被释,流亡英国,后病逝。

伊凡四世

俄国第一位沙皇。1533年即位,为莫斯科大公,年仅3岁。大贵族集团当政时期,亲眼目睹宫廷中的相互倾辄和专横肆虐,养成专制、多疑、残酷无情的性格。

1547年17岁时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宣誓为沙皇(“沙皇”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恺撒”,意即皇帝。)。为加强中央集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巩固沙皇统治,着手各种改革。1549年1月组成新政府集团,史称“重臣拉达”(拉达即会议之意),承担全部改革工作。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如食邑制、门第制,器重封地贵族。

1549年2月沙皇主持召开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即各阶层代表会议,有大贵族、高级僧侣、莫斯科封地贵族等参加,后来还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参加。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确立。

从1565年起实行沙皇特辖制。全国领土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直属沙皇。凡划归特辖区的地方,原来的王公、大贵族一律迁入普通区。沙皇建立特辖军,实行了持续7年(1565~1572)的血腥恐怖统治。严惩一切叛乱阴谋。如诺夫哥罗德,因有背叛沙皇之嫌,便遭到持续6周的大屠杀,每日有1000或1500人被扔进沃尔霍夫河,城市周围200~300公里内几乎洗劫一空。沙皇特辖制摧毁了大贵族势力,消除了封建割据的隐患,巩固了沙皇的统治,但也使无数无辜百姓受害。所以伊凡四世有“雷帝”之称。对外奉行扩张政策,先后征服喀山汗国(1552)和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远征西伯利亚(1581),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未果。1584年3月18日猝然病逝。

彼得一世

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年10岁的彼得与其兄伊凡五世同时即位,因彼得年幼、伊凡多病痴钝,由其姊索菲亚摄政。彼得随母退居莫斯科近郊,在此组建两个游戏兵团——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和谢苗诺夫斯科耶兵团,习武练兵,这两个兵团日后成为他的嫡系。1689年索菲亚策动俄国的常备军——射击军叛乱,预谋刺杀彼得。事泄,彼得亲率游戏兵团粉碎了叛乱,索菲亚被投进修道院。

归政之初,彼得于1695年1月和1696年5月两次远征亚速,最终占领亚速,取得亚速海的出海口。为夺得黑海出海口,1697年派出“大使团”到西欧各国游说,以建立反土耳其联盟。此外,“大使团”考察了西欧各国军事、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彼得本人乔装为下士随团前往,曾在荷兰萨尔丹的一所造船厂作木匠学徒,在英国的泰晤士河畔的一家造船厂学习造船理论,走访英国皇家协会、格林威治天文台、高等院校,拜谒牛顿等学者,旁听英国国会辩论,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