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45425400000034

第34章 古今历史名人(2)

罗马著名历史家李维(前59~17),意大利帕塔维乌姆城生人,家道殷实,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熏陶。30岁时移居罗马,结识元首奥古斯都,受到他的保护和帮助。不久着手撰写卷帙浩繁的古罗马史《自建城以来》,耗时40余年得以告竣,目的在于弘扬罗马人的丰功伟绩。全书142卷,编年范围从传说中的罗马城兴建之年(前753)到公元前9年奥古斯都养子德鲁苏之死。现存35卷(卷1~10,21~45),余卷均已散失。书中援引了许多业已失传的文献,包括年代记、元老院会议记录、条约、各种私人契约、遗嘱、古代作家的作品,内容丰富,文字生动,为古罗马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不足之处是对所引史料缺乏考证,有不少以讹传讹之处。此外,书内含明显政治倾向性,甚至有时以牺牲或篡改史实来迎合实用目的。李维晚年返回故里,直至去世。

塔西陀

塔西陀(约56~120)是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演说家。生平材料甚少,可能生在高卢行省的贵族家庭中,早年跟随一些著名教师学习文学、修辞学、法律、演说术,为后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意识打下基础。公元77年成为罗马要员阿格里科拉的女婿,开始在政界顺利升迁,任财务官、行政长官,直至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约79~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演说家的对话录》。公元98年,著有其岳父的传记《阿格里科拉传》和《日耳曼尼亚志》,是有关不列颠和日耳曼历史不可多得的材料。主要代表作为先后完成的《历史》和《编年史》。这是两部有关早期帝国的断代史。前者始自68年皇帝尼禄之死,止于96年皇帝多米沁亡,共12卷,现仅存前4卷和卷5部分内容。后者从14年奥古斯都辞世写起,到尼禄死结束,共16卷,现完整存第9卷,残存第5、11、16卷。作者是坚持史家良心,秉笔直书,摈除个人好恶的古代著名史家之一。他认为“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赏善罚恶”,因而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罗马专制君主、高官显贵的昏暴。书中的史实基本是可信的。此外,作者文字简洁雅致,寓意深远,是拉丁文写作大师。

维吉尔

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公元前70年,生于阿尔卑斯山南高卢曼图亚附近的安得斯村。在家乡受过基础教育后,去罗马和南意大利,攻读哲学及数学、医学。约公元前44年回到故乡,一面务农,一面从事诗歌创作。公元前70年10月15日生于北意大利曼图阿城附近的安德斯村,父亲是富裕农民。这使他有条件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曾到克勒蒙纳和米兰就学。公元前53年赴罗马进修哲学、修辞学等课程,后因健康原因返回故乡,专注于希腊诗歌的研究。公元前43~前37年写出处女作“布科里克”(10首牧歌),赢得初步声誉。以后陆续发表众多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刻意模仿荷马史诗而写成的12卷长诗《伊尼特》。该诗描述特洛伊英雄伊尼斯在城陷后从小亚细亚漂流到意大利的传奇故事。诗里的主人公被当作罗马独裁者恺撒与屋大维家族的祖先,具有明显涂饰目的。尽管如此,诗中离奇曲折的情节,美妙的语言,大胆的想象以及对罗马民族毫不掩饰的颂扬仍使它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使作者能跻身于西方最出色的诗人之列。

克洛维

法兰克王国创立者,中世纪早期曾统治西欧大片领土。图尔内的法兰克国主希尔德里克一世之子。481年继位后,向南推进,去征服北高卢。486年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在高卢的末代统治者西亚格利乌斯。在487~494年问他的势力至少已经向南扩展到巴黎。约在493年与勃艮第的信奉天主教的公主克洛提尔达结婚。3年后又进攻中莱茵地区。506年他仍在莱茵兰积极活动。507年他又攻打卢瓦尔以南高卢的西哥特人,在普瓦提埃附近获胜。他挥师南进至波尔多,并派他的儿子夺取西哥特人的首都图卢兹,但他未把哥特人赶出塞蒂马尼亚,也未能使南高卢成为他的一族的居住地区。还师后,他接受了东罗马皇帝阿纳斯塔修斯授予的荣誉执政官称号。此后他就定居在巴黎,曾营造一座供奉使徒的教堂。

查理曼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帝国创建者。又译查理大帝。出身法兰克名门,曾祖父和祖父是执掌法兰克王国实权的宫相,父亲是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国王。父亲死后曾与弟共同治理国家,弟死后他便成了唯一国王。他一生发动50多次战争,使王国达到鼎盛。774年进攻伦巴德,兼并意大利北部,后又夺取南意之卡普亚和本内文图姆。787~801年两次出兵西班牙,夺取厄布罗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787年出兵莱希河畔,夺取巴伐利亚。796年攻占潘诺尼亚。772~804年,用兵30多年,征服萨克森。800年圣诞节,教皇为之加冕,称“罗马人的皇帝”,并高呼“万寿无疆,永远胜利”。版图东起易北河,两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南至本内文图姆,大致与西罗马帝国相当。中央权力强化,设宫廷总管和管理各项事务的大臣。地方设伯爵区,任命伯爵治理。他还奖励文化,兴办学校,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与苏格兰、阿斯图里亚和阿拉伯帝国关系友好,东罗马帝国也最终承认其皇帝地位。查理曼为巩固新兴的封建统治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的种种措施对后来西欧封建社会的模式有很大影响。814年病逝于阿亨宫中,终年72岁,安葬在大教堂里。他死后不久,帝国分裂。

马丁·路德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路德教的奠基者。生于矿业主家庭。在爱尔福特大学毕业后加入奥古斯丁修会,后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1517年10月31日,贴出95条论纲,点燃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在1519年的莱比锡辩论会上,公开否定教皇权,为胡司翻案。1520年发表《罗马教皇权》、《基督徒的自由》、《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和《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等,系统提出唯信称义、廉洁教会、政教分离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势力实现德国独立的战斗檄文,并勇敢地焚烧教皇的训令。在1521年的沃姆斯帝国议会上,顶住围攻,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接着躲在瓦特堡翻译圣经为德语,为德语的统一做出贡献,并开始攻击革命的群众运动。神化诸侯政权。1525年农民战争进入高潮,发表《忠告和平》,号召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要像杀死疯狗那样镇压起义的农民,犯了颠倒敌我关系的严重错误。1530年亲自审定路德教的系统理论提交帝国议会,称“奥格斯堡告白”,强调与无主教的共同点,主张互相宽容,标志路德的宗教改革堕落成诸侯的工具,即庸俗市民的官方宗教。晚年仍幻想教皇召开宗教会议,解决分歧。1546年2月病逝于家乡厄斯勒本,葬于维登堡教堂。

迪亚士

葡萄牙航海家,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的重要人物之一。早在15世纪初,葡萄牙就积极参加对非洲的探险和殖民活动。1415年占领非洲西北角距直布罗陀不远的休达城,亨利亲王任该地总督。亨利大力支持航海事业,设立航海学校,不断派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等地。70年代至80年代,葡萄牙人抵达刚果、安哥拉和几内亚。1487年迪亚士率3只船沿非洲西海岸继续南下,到达非洲东海岸的阿尔戈阿湾附近(南纬33度,东经22度)。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绕过非洲南端到达非洲东海岸。1488年返航时到达好望角,由于风浪极大,难于航行,迪亚士称之为“暴风角”。葡萄牙国王认为,到此地后前往印度大有希望,改名“好望角”。迪亚士的航海图和资料,在达·伽马后来远航印度时发挥重要作用。1500年,迪亚士随葡萄牙另一航海家卡布拉从巴西去印度,途经好望角附近遇风暴罹难。

达·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第一位完成从西欧经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行者。贵族出身。1497年7月奉葡萄牙王曼努埃尔之命,率船4艘和船员百余名,从里斯本出发去印度。11月22日绕过好望角。12月初到达迪亚士所到最远处阿尔戈阿湾,继续北上。经莫桑比克、蒙巴萨,于1498年4月到达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遇到有经验的阿拉伯水手阿哈默德·伊本·马吉德,在他的领航下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即《瀛涯胜览》里的古里)。达·伽马满载香料、宝石,于次年9月初回到里斯本,受到隆重欢迎,被誉为“葡萄牙的哥伦布”。西欧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终于开辟成功,促进欧、亚两洲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同时开始西欧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掠夺。1502年初,达·伽马以海军上将身分率船10艘再航印度,沿途挑衅,拦截商船,杀人灭口,炮轰卡利卡特,强占果阿和柯钦。次年9月回到里斯本,大发横财,被封为印度和海上事务顾问、维迪奎埃拉伯爵。葡萄牙的殖民侵略,受到东方人民的顽强抵抗。为控制局面,葡王约翰第三次派达·伽马于1524年9月去印度,并任命为印度总督。然而他力不从心,同年12月底病死于印度的柯钦。

哥伦布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毛纺织匠家庭出身。年轻时当水手,经常在地中海和北海航行。15世纪末,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黄金迷。哥伦布认为:有了黄金,“可以使灵魂升人天堂”。他读过《马可·波罗行记》,相信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的地圆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盛产黄金、香料的中国和印度。他的远航计划受到葡萄牙王的冷落,却得到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西班牙王的支持。1492年4月双方签订协定,哥伦布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钦差、总督,得到大批经济资助。1492年8月3日,他带领87名水手,分乘3只船从巴罗斯港出发,经过艰苦的航行,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的瓦特林岛,接着又到古巴(哥伦布以为是中国)和海地(以为是日本),次年3月回到西班牙。1493年9月,哥伦布再次远航,到了多米尼加、瓜德罗普和波多黎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1498年第三次远航,到达特里尼达和南美的奥里诺科河口。1501年第四次远航,到达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地,1504年回到西班牙。不久患病卧床,1506年病逝于法拉多利城。哥伦布的远航结束了美洲的孤立状态,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开始了西欧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打断美洲历史上的独立发展进程。

麦哲伦

葡萄牙航海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组织者。出身于破落骑士家庭。1505~1512年作为葡萄牙首任印度总督所率舰队的一名水手,前往印度、马六甲、爪哇、菲律宾等地从事殖民活动,在海战中多次负伤,受到葡王的重视。1513~1514年参加对摩洛哥的征战,又被击伤。他相信地圆说,认为绕道美洲仍然可以到达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葡王不理睬他的计划,1517年愤而迁往西班牙。在西班牙王的支持下,他于1519年9月20日,带领265人,分乘5只船,从圣卢卡港出发,于11月底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进入风平浪静的太平洋,到达菲律宾。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进攻马克坦岛被当地首领拉普拉普领导下的战士击毙。他的同伴满载当地产的香料继续两航,横渡印度洋到达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北上,于1522年9月6日回到出发地圣卢卡港,仅剩下维多利亚号一条船和18名虚弱不堪的水手。维多利亚号船长埃里·卡诺,公认为是麦哲伦死后完成环球航行的领导者。麦哲伦等人环球航行的成功,无可辩驳地证明地圆学说是正确的,对于人类地理知识的扩大和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丁

意大利诗人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佛罗伦萨没落贵族家庭出身。1300年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六大行政官之一,后因反对教皇干涉内政,被革除公职,终身流放。他四处周游,讲学访友,广泛接触和了解现实,更加热爱祖国和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早年著有抒情诗《新生》,悼念早逝的女友。流放期间著有《论俗语》,主张用民族语言写作;《帝制论》主张政教分离,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君主国。代表作是用托斯卡尼方言写成的名著《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逝世前不久终于完成。《神曲》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神学传统和宿命论观点,甚至不适当地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但深刻地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腐朽,向往祖国的统一,赞美人的自由意志,表现出萌芽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神曲》结构严谨,形式整齐,善于抒情,感染力强,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思想家和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9页)1321年9月13日在拉韦纳逝世。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佛罗伦萨附近律师家庭出身,自幼勤奋好学,酷爱绘画,在名师安德烈·佛洛基奥指点下,初露才华。为创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研究了光学、力学、数学和地质学,不顾教会禁令亲自解剖尸体。1482年起担任米兰公爵斯福查的画师和工程师,为好战的公爵设计桥梁、战船、大炮和装甲车。1498年完成圣玛丽亚教堂的不朽壁画《最后的晚餐》,虽然取材于圣经故事,却突破中世纪的传统,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状态,歌颂真理正义,鞭挞邪恶势力,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开创一代艺术新风。

1503年回到佛罗伦萨,历时3载完成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直接描写女市民(他的女友、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之妻)的形象。他运用透视法和明暗法,生动地勾画出主人公的温柔典雅和迷人的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画家瓦萨里说,这幅“肖像描绘得那样好,以致任何一个卓越的艺术家都感到惊奇和不安”。1513年去罗马,遭冷遇,画出著名的自画像,面容苍老,忧愁愤怒。1516年去法国,任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画师和工程师,仍勤奋从事创作和研究。不久患中风,右手麻痹,仍用左手继续工作。1519年病逝,葬于安布斯城法王行宫的圣佛罗里亭教堂里。著有《绘画论》和数千页未整理的手稿。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