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45425400000026

第26章 经典历史故事(2)

恺撒的出其不意,令元老院和庞培惊慌失措。因为他们还没有做好迎战准备,只好逃到巴尔干半岛去了。恺撒占领了罗马,夺取了国库,对政敌采取了宽大怀柔政策,赢得了部分贵族和骑士的好感。接着出兵西班牙,经过40天的战斗,迫使庞培在那里的军队投降。后方巩固之后,他率军到东方同庞培进行决战。公元前48年6月,在希腊著名的法萨卢战役中,他彻底击败了庞培。庞培逃到埃及,在那里被杀。恺撒追到埃及,把依附于自己的克莉奥佩特拉女王扶上台。然后转战小亚细亚,镇压了那里的反抗斗争。庞培在非洲和西班牙的残余势力也一一被肃清。

公元前45年,恺撒返回罗马,受到空前隆重的欢迎。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任期10年的执政官、终身保民官,集军、政、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他还拥有大将军、大教长等头衔,以及“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罗马的广场上、神庙里树起了他的雕像,钱币上铸着他的头像,他的身体神圣不可侵犯。他可以坐在用黄金象牙雕饰的宝座上处理公务,永远穿着凯旋的服装致祭。最高行政长官就职时,应向他宣誓效忠。恺撒成了无冕之王。

大权独揽的恺撒没有大规模屠杀政敌,对各派别的上层人物显得温厚和宽容,对平民施舍小恩小惠。由于四年内战已经使元老院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恺撒趁势调整了元老院,从各阶层中选出一些新人充实元老院,名额扩充到900人。高级长官的数目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由南高卢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得到了罗马公民权。这以前,罗马历法混乱。他从埃及聘请希腊天文学家改订历法,定一年为365天,四年一闰。这项以他的氏族命名的儒略历,就是罗马的太阳历。从公元前45年元旦起施行。

恺撒的独裁和至尊,引起了部分元老贵族的小满,以布鲁图和喀西约为首的共和派集团,经过周密的策划,趁恺撒在元老院开会之机,刺杀了恺撒。恺撒的支持者为恺撒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查理戴上了金冠

中世纪的故事丰富多彩,我们先从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蛮族说起。

“蛮族”这个称呼是罗马人叫起来的,带有轻蔑的意思。实际上,欧洲的蛮族包括许多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化。从种族上说,他们和罗马人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原始民族发展起来,还有着亲戚关系呢!蛮族的首领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他们把罗马奴隶主的土地大部分没收过来,分给自己的农民和参加起义的奴隶。这样,在田野里劳动的主要是比奴隶自由一些的农民,而那些首领成了土地的主人,也就是封建主。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到了7世纪,出现了一个称霸西欧的人。他就是法兰克国王查理。

法兰克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法国东北部,后来扩展到法国全境和周围的地区。从6世纪到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比较巩固,在查理统治的时期,它就大规模地向外扩张领土了。

查理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身材魁梧,精力过人,直到晚年,还不知道疲劳和疾病。他做了近50年的国王(公元768~814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战争上。据说,他曾经亲自参加了30次远征。后世流传的歌谣中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查理进行的最著名的战役是和西南面撒拉森人的交锋。“撒拉森人”是欧洲人对阿拉伯人和其他东方民族的称呼。当时有一支阿拉伯人从北非进入西班牙,建立了哥尔多瓦王国。查理想把这个王国消灭,但没有取得成功。这次战斗后来被编成一组著名的史诗,叫《罗兰之歌》。

据《罗兰之歌》记述,查理率领大军进入西班牙以后,哥尔多瓦国王提议讲和。查理的侄子罗兰表示反对。他极力驳斥主张议和的同僚,特别反对让他们中的盖内隆担任谈判代表。查理没有接受罗兰的意见,仍然让盖内隆做了代表。这样,盖内隆和罗兰结下了怨仇。后来,在撒拉森人的宫廷中,盖内隆谈妥了议和条件,同时也和敌方订下密谋,要暗害罗兰。查理看到议和成功,就率领大军回国,让罗兰担任后卫。这时候,哥尔多瓦国王已经集结了一支强大的部队,按照盖内隆的布置,埋伏在比利牛斯山一个峡谷的两侧。这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撒拉森兵马隐匿在丛林乱石之中,居高临下,足以致敌于死命。

查理的大军过去之后,峡谷里只剩下罗兰指挥的后卫部队还在行进。突然,撒拉森部队像猛虎下山似的扑过来。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罗兰的人马。在震天的喊杀声中,罗兰一再用骑士的尚武精神号召全军决战到底,并且一再拒绝同伴要他吹起求救号角,以便查理回师救援的劝告。最后,法兰克人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只剩下罗兰和两个同伴。他这才拿起号角,吹响求援的信号。可是,鲜血从号角中喷出来,罗兰倒在了血泊中。查理听到号角声,准备回师,在他身边的盖内隆却故意阻挠、拖延。直到查理听到罗兰临死前的最后一声微弱的号音,相信罗兰确已遇难,才甩开叛徒,赶回峡谷。可是,罗兰和他的所有同伴都阵亡了。

《罗兰之歌》的这段故事,曾经以它悲壮的情节感动了中世纪的欧洲人,但它实际上是记述了查理对撒拉森人的一次不成功的战争。以后,查理虽然占领了西班牙东北部,却始终没能再向前推进。不过,在几十年征战之后,查理的帝国已经扩大到了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在当时的西欧可以算是空前强大的国家了。因此查理被人尊称为“查理曼”,意思就是伟大的查理或查理大帝。

查理称霸欧洲,引起了在罗马的教皇的注意。查理的父亲“矮子”丕平(因身材矮小得名)最初是法兰克王国的大臣,在教皇和教会的支持下,篡夺了王位,当上了法兰克国王。为了报答教皇,他进军意大利。把抢到的罗马附近的一大片地盘献给了教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教皇国”。教皇对“丕平献土”非常满意,现在又看到查理的势力这样强大,就想给查理加上“罗马皇帝”的头衔,以便和他共同控制整个西欧。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那天,查理亲自来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正在他作祈祷的时候,教皇力奥三世冷不防把一顶金冠戴在他头上。教皇又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其他教士也跟着欢呼起来。查理对这个“突然袭击”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这样,他就正式称为皇帝,并且把他的查理帝国当作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他的地位也就远远高出于一般蛮族国王了。

查理把他的广大帝国分成98个郡,首都位于德国西北部的亚亨。但是,在查理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到了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把整个帝国一分为三:东部地区归日耳曼路易,称为东法兰克王国;西部地区归秃头查理,称为西法兰克王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地区归罗退尔。以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在查理帝国一分为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兰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法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阿拉伯的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是一本美妙的故事书。

阿拉伯有一位国王,由于怨恨王后的不贞,每天要娶一位少女,第二天早晨就把她杀掉,以免她也犯不贞之罪。国内许多少女都这样无辜地死去了。全国人民惶恐不安。宰相的一个聪明的女儿,想出一条妙计来,要阻止国王的暴行。她自愿来到王宫,用讲故事消磨那可怕的晚上。国王听得很高兴,可是美妙的故事还没讲完,天就亮了,国王破例没有在第二天早晨杀她,让她第二夜继续讲。美妙的故事仍然没有讲完。于是第三夜,第四夜。……一直到1001夜,国王听得入了迷。他再也不想杀她,并且封她为王后。全国又安宁了。

这位宰相女儿讲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就是《一千零一夜》。它确实能吸引每一个读者。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论是故事同时代的人还是千百年以后的人,大家都为它所展示的奇丽的世界和动人的情节所吸引。书里有阿拉伯的国王、波斯的公主、勇敢的水手、聪明的强盗、神奇的魔术师、甚至还提到了中国的皇帝……但是,这些故事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的,它是阿拉伯和波斯人民几百年来民间传说的结晶,是阿拉伯人民贡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珍珠。

《一千零一夜》,据说,它是由一位名叫哲海什雅里的文学家在10世纪中期编集的,其中的许多故事,早在6世纪就已开始流传了。可见哲海什雅里主要是以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在他以后,又不断有人修订补充,一直到14世纪才最后编定。这部书代表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华。它有极丰富的想象和令人赞叹的虚构,但同时又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三只小船的司令官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三只小帆船在白浪滔天的大洋上向西航行。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船上的水手们计算着他们的旅程。两个多月过去了,谁也说不清这次航行的目的地还有多远。有些急躁的水手按捺不住,准备要求船队的司令官掉头返航。然而,他们的司令官依旧信心百倍,让航船继续前进。

不要小看这三艘在风浪中颠簸的帆船!它们正在从事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冒险航行;它们的指挥官是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

哥伦布为什么要坚持这次冒险的航行呢?他心中的目的地又在哪里呢?

原来,当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各国统治者都疯狂地追求金钱,寻找市场和原料。这些东西,欧洲本地不多。人们的眼光就转向富裕的东方国家,尤其是在欧洲被认为黄金遍地的中国。可是,欧洲和中国远隔千万里,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中间还有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阻挠。欧洲人就想找几条直通中国的水路。哥伦布的使命就是要闯出这样一条新航路。

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的滨海城市热那亚。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无穷变幻吸引着哥伦布,他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海洋。后来,他当了水手,在多年的航海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反复读了《马可·波罗游记》,非常崇拜和向往中国的文明和财富。当他知道大地是球形的这种理论以后,就联想到:向西航行不也可以到达中国吗?这奇异的想法使他欣喜若狂,他立刻写了一封信向意大利著名的地理学家托斯卡涅利请教。托斯卡涅利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告诉他:如果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是可以到达中国和那些盛产香料、宝石的东方地区的。信中还附了一张航程的简图。其实,托斯卡涅利也和当时所有欧洲人一样,并不知道往西驶往中国的实际路程。但是,哥伦布仍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他就把发现这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航路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了。

无钱无势的哥伦布要实现远航的宏图,只能请求国王的帮助。他给葡萄牙国王、西班牙国王和英国、法国的王室写信,呈递远航计划,请求资助,都没有结果。一转眼过去了七、八年。最后,他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支持:西班牙王室资助他三只帆船和大部分航行费用,并让他带着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以王室的名义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为此,哥伦布得到了海军上将的头衔,成为他那只小小船队的司令官,而且可以在他新发现的土地上做总督。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指挥他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出航。这位海军上将的装备非常简陋,三只帆船又小又旧。其中最大的一艘,也就是哥伦布的指挥船,名叫“圣塔·马丽亚号”,载重量只有一百吨。另两艘“品达号”和“尼娜号”载重量只有四、五十吨。船队的水手总共八十七名,都是临时凑集的,大部分是被罚做苦役的罪犯。他们对这次远航的目的没有什么认识,而且存在着一种恐惧的心理。

9月6日,船队离开加那利群岛,向西走上了前人从未探索过的航线。为了减轻水手们的恐惧,他有意少算航行里程。他测算出一昼夜航行了六十里,只告诉大家航行了四十多里。不过,这个办法并没有见效。

如今,离开西班牙已经两个多月,水手们的恐惧达到了顶点。有悄悄议论的,有大声埋怨的。有酗酒闹事的……终于,他们把心中的怒火向哥伦布发泄出来:

“要走你一个人走吧!我们是受够了!”

“对,让我们回去!”

哥伦布镇定而又耐心地说服他们。他说:“你们的心情,我知道。我可以起誓,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到达陆地的。”这样,总算把一场风波平息了下去。船队又继续向西行驶。这是十月十日的事。

果然,到了第二天,人们就看见了陆地逼近的迹象:有一两只在海岸附近寻食的水鸟出现在天空;海里漂来了一枝绿色的芦苇;后来还见到一棵长满了浆果的小树!三艘船上顿时响遍了欢乐的声浪,每个人都舒畅的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希望到来了,冒险的航行即将结束了!

10月12日早上两点,走在前面的“品达号”的水手首先发现了陆地。水手们欢呼着,赶忙把帆收起,停船等待天明。哥伦布心潮澎湃,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印度的某一个岛屿或者日本列岛的边缘,下一步就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了。他完全不知道,他到达的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天色渐渐明朗,远方的岛屿越来越清楚,哥伦布手持西班牙王旗,率领部下乘着小船登岸。他们看见岛上树木葱绿,水源充足,迎面吹来的微风传来花果的清香。更使他们高兴的是,岛上有人居住。这些土人面目和善,大都赤身裸体,对陌生的远方来客极为好奇。青年人体格健壮,身材匀称,相貌英俊。他们的头发短而粗,密密地垂在眉前,肤色既不白也不黑,还用各种颜料在身上画出图案…一这是原始民族流行的纹身风俗。当哥伦布把红帽子送给他们,把玻璃念珠戴在他们颈上的时候,他们非常高兴,聚在一起听哥伦布哇啦畦啦地说着他们完全听不懂的话。后来,岛上的土人又带着鹦鹉、成束的棉线、木制的标枪等等,游泳来到哥伦布的船上。哥伦布用玻璃念珠、小铃等物品和他们交换。他们从未见过用金属制的刀剑,当西班牙人拿剑给他们看时,他们竟直接用手握住刃口,以致把手指都割破了……看到这些天真健壮的土人,哥伦布希望能和他们结下友谊,他认为用友爱比用武力更容易使他们自愿地信奉基督教,接受西方人的统治。他哪里料到,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这些原有居民将遭到多么深重的苦难。一百年后,在殖民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屠杀下,这些岛屿上的土人竟被完全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