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45425400000016

第16章 传奇人物揭秘(4)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的伟大诗人和革命者。1849年7月,他在反抗俄奥联军的战争中不幸牺牲。不过也有人否认这种说法。因此,关于裴多菲的下落,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人们通常认为,裴多菲于1849年在保卫匈牙利独立的西格什瓦尔战役中阵亡。同时,也有一些人说裴多菲没有战死,而是被俄国人俘虏,流放到西伯利亚,但也有人说他的坟墓就在西伯利亚。

1989年,一个名叫莫尔毛伊·费伦茨的企业家自愿出巨资,组建了一支由匈牙利、苏联和美国专家共同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前往西伯利亚寻找裴多菲尸骨的下落。

考察队在莫斯科碰巧遇到了一位名叫维若基尔的老人,他对队员们说起他10岁时,他的祖父曾对他说起过村里的一座墓地的来历,祖父说:“这里埋着一位名叫裴多菲·山道尔的外国革命者,是个诗人。”

裴多菲遗骸的真假

考察队邀请老人随他们一起到老人的家乡巴尔古津诺村。在当地政府的许可下,他们相继挖开了21座坟墓,但是并没有发现裴多菲尸骨的下落。

1989年7月17日,在挖出又一座墓中的头骨时,匈牙利的基塞伊教授一眼就断定它可能是裴多菲的遗骸。等到整具尸骨被全部挖出后,专家们都肯定地说这具尸骨就是裴多菲的。

安徒生

从挖掘出的遗骸上可以看到,他死时嘴巴张得很大,而且埋葬时只有衣服裹尸,未被装入棺木。专家们判断,他可能死于他杀或者血液中毒。

但是,这具尸体真是裴多菲的遗骨吗?虽然专家们考证后一致认为是,但是仅凭一具辨不出模样的尸骨来下结论,似乎并不足信。但愿人们能早日揭开裴多菲死亡的真相。

安徒生的身世之谜

安徒生的童话给许多人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幻想。而这位文学大师的身世也如他的作品一样神秘。他真的出身王室吗?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还是事实的确如此呢?

安徒生出生于贫苦家庭说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纯真而快乐的童年。关于安徒生的真实身份,人们也有许多猜想,尤其是有传闻说他本身就是位王子,那么这到底是真是假呢?先来看关于安徒生的普遍描述:1805年4月2日,这位伟大的童话故事作家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的欧登赛城中的一间又矮又破的房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位整日为生活而忙碌的鞋匠,他的母亲则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洗衣妇。贫穷的童年生活使安徒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35年他的第一本童话故事集出版。安徒生自己的童年虽贫穷但却幸福而快乐,所以,他认为那些贫苦的孩子也应该有享受幸福快乐的权利,这些童话故事书正好能使他们的童年充满欢乐。每年圣诞节时,安徒生都会出版一本童话书,当做礼物送给孩子们,这些童话至今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例如《丑小鸭》、《夜莺》、《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写作将近四十年,发表一百六十多篇作品的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

安徒生真的是落难王子吗

丹麦人并不满意普通传记对安徒生的介绍,在《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中,历史学家延斯·纪根森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安徒生的真实身份乃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一个名叫劳尔维格的伯爵夫人所生。在他出生后,王室把他安置在了安徒生父亲——这个欧登赛鞋匠的家中。安徒生如果真是一个身份低微的鞋匠的儿子,和皇室没有关联,他怎么能进入上流社会,出入皇家剧院,还在阿马林堡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呢?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也有类似看法,他提出了另一种根据: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曾提到,安徒生也曾发出自己是王子的慨叹。

安徒生自己有本自传《我一生中的童话》,在书中,他并没有提及自己是王子,也没有任何自己是王子的暗示。有的学者还找到了一百八十多年前教会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了1805年4月2日凌晨1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在4月16日那天接受洗礼的。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他发现,在那个时代,王公贵族之间偷情的现象确实存在,生下私生子也实属可能。国王会对这类问题以一封信和一笔钱打发了事。

安徒生是否是落难的王子也许并不重要,人们只不过是想要对这位作家了解得更多一些罢了,人们最为关注的,仍是这位文学家带给每个人童年的无尽欢乐和幸福回忆。安徒生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美好童年的象征。

普希金死亡之谜

普希金在文坛上的地位非常高,后人对他的赞誉很多。他被称为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却离奇地英年早逝。

为爱而战的普希金

1837年2月,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与情敌丹特斯的决斗中身亡,俄国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巨星。人们为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而哀痛,纷纷缅怀他,但同时,人们也为他的死感到疑惑,于是各种猜测纷纷出现。

年轻的普希金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很早便显露其诗人的才情。在他与莫斯科的绝色佳人冈察洛娃相遇后,两个人便一见钟情,共同坠入爱河,不久之后便结为夫妻。

然而几年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次舞会上,冈察洛娃与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的纨绔子弟乔治·丹特斯相识。丹特斯立即展开对冈察洛娃的追求。普希金得知后,又羞又愤,觉得自己的名誉与尊严被践踏了。为了挽回声誉,他要与丹特斯决斗。可是,在决斗现场,丹特斯趁普希金尚未准备好之际就先开了枪,普希金被伤到了要害,不久,他就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

普希金是否真的死于一场阴谋

俄罗斯人为诗人的悲惨命运而流泪,人们要求惩治凶手。但普希金难道真的是死于情场上的一场决斗吗?

有关专家经过对史料的分析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普希金并不是偶然中枪身亡,这一切都是一场阴谋。

原来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此之前,就已经觊觎普希金妻子冈察洛娃的美色。丹特斯受沙皇指使,在各种公开场合引诱冈察洛娃并蓄意要把普希金惹怒,激他与之决斗,然后趁此机会杀掉他。

但是以上种种仅是猜测,关于普希金死亡的幕后真相,世人无法得知。他在事业的辉煌之时却意外离世,这不能不说是全世界的遗憾。只希望能早日破解他死亡的谜团,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之谜

191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在梁赞至乌拉尔铁路沿线的阿斯塔波沃车站里,有人在候车椅上发现一位病重去世的老人。经过调查,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老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列夫·托尔斯泰。

晚年的托尔斯泰在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影响深远,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位享誉世界的作家在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离家出走。要想探究他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还要仔细研究他晚年的思想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

晚年的托尔斯泰笃信宗教,而且宗教观、社会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但此时,面对自己的庄园,托尔斯泰产生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想法。他开始关注在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

托尔斯泰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折磨自己,想要以此来减轻内心的负疚感。他不再出席各种聚会,开始厌恶人情世故。而且穿戴得如同农民一样,与他们一同在田里劳作。后来他更是遣散了手下的农民,并且将田地分给他们。对于著作的版权,他也无偿地捐给社会。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完成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重压之下选择离家出走

生活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托尔斯泰的亲人、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举动,包括他的社会价值观、宗教观。家里人常常与他发生矛盾,社会上有许多报刊也攻击他,连一些科学家、沙皇政府也都表示出了对他的不满。

正在托尔斯泰受到了孤立与打击之时,切尔特科夫出现了。他用花言巧语取得了托尔斯泰的信任,并在老人生命的最后9年里,在老人的众多家人、随从者中获得了最为特殊的地位,他对老人的思想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是,这个人用心险恶,他真正的意图是想要获取托尔斯泰作品的继承权。朋友们都看出来切尔特科夫居心叵测,只是没人敢直接面对托尔斯泰,告诉他实情。

托尔斯泰

以前,都是托尔斯泰的妻子保管他的日记。但是托尔斯泰与妻子发生矛盾后,切尔特科夫又对其百般诱哄,托尔斯泰竟将人生最后10年的日记全部交由切尔特科夫保管。

妻子索菲亚也感到了切尔特科夫对她地位的巨大威胁,她对此非常痛苦,脾气也越来越坏,甚至把怒气全都撤在了托尔斯泰的身上。

1910年8月30日晚,他们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索菲亚甚至愤怒地说她并不是痛恨切尔特科夫,而是不能原谅托尔斯泰。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托尔斯泰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他总是把错误都归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他人生的最后岁月里,他活得并不快乐,他被种种责难包围。他忍受不了这种责难充斥自己最后的岁月,于是选择了离家出走。

1910年10月28日早晨5点左右,托尔斯泰就离开了波良纳庄园。在火车上,他病倒了,不停地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专门研究过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一事。究其原因,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的累积才使他作出了离家的决定。但是托尔斯泰为何选择这个时候离开,他为何在病重时仍不愿回家?这一直是一个谜。

叶赛宁自杀之谜

在俄罗斯有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作感情真切,蕴涵丰富,格调清新,对后世的诗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他有着“浪漫诗神”的美誉,他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早期曾参加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意象派,其作品基调比较低沉悲观。十月革命后,他的作品风格有所转变,有一些作品如《苏维埃俄罗斯》就展现了新的革命生活。但其主要创作倾向仍然是以赞美农村田园生活为主。然而,这位著名的抒情诗人却最终选择了用一条皮带结束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噩耗传开,举国哀恸。

浪漫的“诗神”

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的谢尔盖·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俄国梁赞省的一户农家,他9岁开始写诗,15岁就迈入诗坛。

1917年春天,叶赛宁应《人民事业报》编辑部之约,前去洽谈诗稿问题,与那里漂亮的22岁秘书吉娜伊达相识。两个人立即坠入爱河,并于三个月后结合。吉娜伊达从小酷爱文艺,博览群书。她喜欢戏剧,也学过雕塑,是位具有独特鉴赏力的女子。可以这样说,在婚后的最初两年里,他们一直很幸福,而且还育有一个女儿。然而后来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矛盾不断加剧,致使这桩婚姻以失败告终。叶赛宁狂放不羁、刚愎自用、积习难改,对婚姻的失败他应负很大责任。同时,还有一些事情,例如战争、动荡的生活、长期的分居,也是两个人离婚的重要原因。

吉娜伊达带着孩子嫁给了著名戏剧大师梅耶尔荷德,家庭生活十分和睦。叶赛宁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这期间他写了大量怀旧和忧伤的抒情诗。后来叶赛宁与梅耶尔荷德夫妇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并经常去看望他们。

在叶赛宁去世一周年的时候,一名女子在诗人的墓前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1926年12月3日,我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对叶赛宁无尽无休地狂吠,但这对于他,对于我都无所谓了。对我来说,一切最珍贵的东西都在这坟墓里……”这位自杀的女子正是诗人的秘书加丽雅·别尼斯拉夫卡娅。她于1897年生于彼得堡,在中学毕业后获得金质奖章,并且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战争期间工作出色。

加丽雅为人正直、热情,深得众人喜爱,正像有人在回忆录中所述的“她很聪慧、漂亮……每一次同她接触,都会被她的内在力量和心灵之美所吸引”。在1918年彼得堡的一次文学晚会上,叶赛宁与加丽雅相遇,加丽雅被诗人深沉忧郁的气质迷倒。此后,在她任莫斯科《贫农报》编辑期间,她与叶赛宁逐渐熟识,并担任他的助手,在生活和工作方面都给予诗人很大帮助。

1925年秋天,加丽雅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不得不到维特尔省的农村去疗养,然而,却听到了叶赛宁逝世的消息。她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很快就垮掉了。

对于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子在诗人心目中的位置,世人猜测不一。但是有这样一件遗物也许能说明什么。1924年4月15日,叶赛宁在给这位朋友的信中说:“亲爱的加丽雅,我的朋友,我再对您说一遍,对我而言,您是极其宝贵的!再说,您也知道,在我的命运里要是缺少了您的参与,那该是多么凄凉……”

与邓肯相识相恋

1921年夏天,已经42岁的邓肯典当了所有财产,怀着激动的心情,千里迢迢,向她心爱的莫斯科进发了。邓肯在欧洲被誉为“手势皇后”,有人曾这样评价:“她不顾威胁恫吓,毅然决定出访革命的俄国,这可能是她全部手势中最美的一次,也是面对雷鸣般的掌声最当之无愧的一次!”而此时,邓肯也慢慢地走向了她人生中最爱的人——叶赛宁。

1921年10月,邓肯应邀出席著名戏剧家雅库洛夫举办的一个晚会。突然,一个着浅灰色装束的小伙子闯进会议厅,差点把客人撞倒,嘴里不住地喊:“邓肯在哪儿?邓肯在哪儿?”“这个冒失鬼是谁?”邓肯笑着偷偷问翻译。翻译悄声地说:“叶赛宁……”晚会接近尾声,主人发现女主角已不知去向,便慌忙去找。在隔壁的小客厅里,人们发现邓肯正与叶赛宁在一起,邓肯倚着沙发,诗人正跪在她脚边。“刚才,他给我朗诵了他自己的诗篇。”邓肯对翻译说,“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觉得很美,因为那是音乐,真正的音乐。”

此后,两个人天天形影不离。邓肯有演出时,叶赛宁都会坐在前排中央的位子,目不转晴地看她演出,他也经常随她出外巡回演出:舞蹈家也常常倾听诗人的朗诵,为诗人的谈吐和魅力所吸引……两个人的感情进展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