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45425400000010

第10章 文化和艺术(4)

但调查研究后,研究者们发现,那家客栈在“黑肤夫人”问世之时尚未存在。显然这在时间上便有所出入。大部分人认为,宫女玛丽·菲顿就是作品中“黑肤夫人”的原型。玛丽·菲顿是一位美艳照人、放荡不羁的佳人,同许多风流男子及达官贵人关系暧味,而且常常毫无顾忌地与她的情人幽会。尽管后来她被逐出王宫,但她一刻也未停止对浪漫、风流的追求。然而,“黑肤夫人”是一位有夫之妇,这一点与独身的玛丽·菲顿并不一致。

还有一些人认为,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娜就是“黑肤夫人”。在莎士比亚的眼中,安娜是最多情、最美丽的女子。

这位“黑肤夫人”究竟是谁昵,她真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人物呢?人们无从考证,这是莎士比亚留给后人的一个未解之谜。

米洛斯的维纳斯之谜

在古希腊神话中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爱神维纳斯的传说。维纳斯美艳无比,她同时掌管着动植物的繁衍与人间的爱情。西方艺术家曾把她奉为女性美的形象楷模。

“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在1820年4月的一天,农民伊沃高斯带着他的儿子在爱琴海的米诺斯岛上耕地。正当他们准备铲除一处矮灌木丛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大洞穴。他们好奇地走进洞穴,一座精美绝伦的半裸女性的大理石雕像出现在他们眼前。这就是“断臂维纳斯”像。法国驻希腊的代理领事路易·布莱斯得知了这个消息,便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法国公使利比耶尔侯爵。侯爵从伊沃高斯手中以25万法郎的高价买下了这座雕像,偷偷地把它装上法国军舰,运往法国。这座雕像现被陈列于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美术馆,成为卢浮宫的珍品之一。

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之谜

“断臂女神”的发现使人们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她是谁?她的制作者是谁?她的手臂究竟哪儿去了?她断臂之前的姿态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维纳斯”的作者之谜以及有关“维纳斯”名字的来源有这样的说法:在古希腊人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女神专司“美”和“爱”之职——阿佛洛狄忒。当这位专司“美”和“爱”的女神传到古罗马时,罗马人便将她称为“维纳斯”。“断臂维纳斯”像的脸形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德雷斯的作品“克尼德斯的维纳斯”的头部很相似,所以很多人断定雕像的创作者就是普拉克西德雷斯。但是,同样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如此优美的“断臂维纳斯”应该是在公元前5世纪由古希腊更伟大的雕塑家菲迪亚斯或菲迪亚斯的学生完成的。因为作品的风格属于那个时代。直至今日,相对盛行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件公元前1世纪之前的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仅是一件复制品,是模仿公元前4世纪的某件原作的复制品,但原件已经消失了。总之,关于“断臂女神”的说法,众说纷纭。

“断臂”之谜

在发现雕像的洞穴中人们曾找到过一些手臂的残片。但究竟是否是这座雕像的残片呢?有人认为不是,有人认为是,说法不一。一些考古学家、艺术家曾经尝试着为女神像修复手臂。而对于维纳斯原有的手臂形状与姿态是什么样子,人们又各持己见。德国考古学家福尔托温古拉设想,女神的左手向前伸,小臂放在一根柱子上,并且她的手掌中握有一个金苹果,右手下垂按住已滑落在下腹的衣裙。还有一种较为流行的意见是:她左手向前伸,握着一面盾牌,右手腾空略向下垂,但是并不按住衣服。人们甚至还依照自己的猜想去修复“美神”的一双断臂。可是,安上手臂以后,总是使人感到不够自然、合理,而且也不协调,不如断臂时那么美了。到目前为止,人们喜爱的依然是这个“断了臂的女神”。“断臂”给这座雕塑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更增添了她的残缺美。人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一直试图去解开“断臂”之谜,但也许这个谜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神秘圣女神像之谜

古老的印第安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大到建筑,小到艺术雕刻,都显示出印第安民族精湛的技艺。就像这尊神秘的圣女神像,在仅有8毫米的眼中居然包含着一幅浩大的生活画面!

惊人的发现

在墨西哥瓜德罗普大教堂的祭坛上放置着一座真人大小的女神雕像,据说,这是16世纪30年代初期印第安人的作品,至今已四百多年了。

教堂由于这座珍贵的圣女像的存在,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圣女像面前人们久久凝望,这座来自古代的圣女神像面容安详,令人不由得为印第安人精妙的雕刻技术所折服。

1929年的一天,一位叫做阿方索的摄影师奉命为大教堂拍摄一些照片,长期以来,阿方索拍摄的照片经由众多来此参观的人之手,分散到世界各地。瓜德罗普大教堂也因此声名远播,阿方索摄影师很满意自己的摄影技术。

今天,阿方索打开摄影机的镜头,在祭坛上寻找理想的拍摄角度,圣女像当然是这些照片的中心,阿方索一再地调准镜头,希望把这座美丽的圣女像拍得更为迷人。

正当阿方索要按下快门的时候,突然间他看到圣女像的眼中有东西在闪烁。“圣女的眼中藏着什么呢?”阿方索很好奇,他停止了拍摄,把眼睛凑在镜头前,仔细地观看起来。

经过仔细观察,阿方索竟然在圣女像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模糊而奇怪的人影!这人影显然是被印第安人巧妙地刻进去的,它竟一直隐藏在那里四百余年!

阿方索顾不上再拍照,急忙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了主教。主教也匆匆赶来,他透过放大镜观察,果然捕捉到了这个不太清晰的人影。

这件事神秘而重大,在神秘圣洁的女神像眼中竟出现了人影,主教决定不能让这件事传扬出去,免得损坏了这尊女神像纯洁圣女的名声,阿方索接受了这个建议,便将这件事一直埋藏在心底。

圣女像中的“人影”之谜

但是,终于有一位细心人再次看出了其中的奥秘。这是一位名叫克罗斯的画家,他经常来教堂临摹这座美丽的圣女像,对她的观察也一次比一次细腻。一天,当他将照相机的长镜头对准圣女仅有8毫米大的眼睛时,画家克罗斯惊讶地叫了起来,这次他清楚地看到:圣女像,像中有像,一个小人影出现在圣女的右眼中!

克罗斯并不是神职人员,因此他不需要遵守教堂的规定,于是这件事很快便被克罗斯传扬出去!一时间,圣女像便成了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对象。二十多位著名的专家在放大40倍的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之后,证实了圣女像的右眼中确实存在人影,并且已经辨认出这是一个手捋胡须、头发已经斑白的印第安老人半身像,人们甚至还可以看出他的神态似乎若有所思。要知道这是刻在仅有8毫米大的圣女像眼中的人像啊,它不仅头发、胡须俱全,人们甚至还可以看出人物的表情,这怎能不令人拍案称奇呢!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圣女像的研究兴趣一直没有减弱,直至1979年2月,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约瑟首次利用他的电脑装置,把普通大小的圣女像放大了2700倍,任何微小的秘密都被暴露出来了,圣女像8毫米的双眼被放大到两米多大。

于是,人们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在圣女像的眼睛中,不是一个人影,而是12个!而且左右眼都有。这些小小的人影都是印第安人,他们有的在作祈祷,有的带着孩子在玩耍,还有的手拿帽子、身穿披风,这些画面都是印第安人的生活场景。

圣女的眼中为什么会有人影?这些人影究竟代表着什么意义?他们又是怎样被刻进如此小的空间的呢?人们至今也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想解开这些历史难题,还需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月光奏鸣曲》得名之谜

半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贝多芬是音乐史上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开浪漫派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的《英雄》、《命运》、《月光奏鸣曲》等作品对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贝多芬有“乐圣”之称。

《月光奏鸣曲》是如何诞生的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贝多芬一生作品无数,在其作品中,《月光奏鸣曲》却有着很大的争议。人们普遍认为,闻名遐迩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受了月光的启发后即兴创作的。但是许多音乐史学家经过研究、考证后都认为贝多芬虽然有才华可以即兴作曲,但是这首曲却并非即兴创作而成的,而是艰苦劳动后的成果,最有力的证据便是那反复修改涂抹过的手稿。这首曲子到底是在何时、何种环境下诞生的?

贝多芬

在这首曲子第一版扉页上有如下献词:“献给朱丽叶塔·基恰尔第”。因此有些音乐史学家便据此做出了另外一些解释。一种说法是贝多芬与其女弟子朱丽叶塔在热恋时经常在皎洁的月光下散步,受到恋人的柔情与美丽的激发,贝多芬创作出这首曲子,并把它献给自己心爱的人。然而对贝多芬深有研究的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却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月光奏呜曲》并不是贝多芬的热恋之作,而是失恋之作,并且其内容与月亮毫无关系。这首曲子只是把他当时内心深处的悲愤、痛苦、绝望及对昔日恋情的留恋等感情表达出来。但有一些音乐史学家指出,这首曲子创作于1801年,此时,贝多芬与朱丽叶塔正在热恋,而朱丽叶塔在贵族家庭的压力下被迫嫁给他人的事情发生在一年多之后,因此贝多芬怎么会在热恋时就写出“失恋之作”呢?后来又有人查明: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原先也并不是为朱丽叶塔创作的,而是由于那首准备献给朱丽叶塔的“G大调轮回曲”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被一位公爵夫人要去了,贝多芬为了兑现诺言才改送了这首新创作的钢琴曲,因此这首曲子也未必是受到与朱丽叶塔在月光下散步的启发而创作的。

《月光奏鸣曲》的表现内容

但是,有不少评论家和音乐家仍然坚持《月光奏鸣曲》主要是表现月光的这一观点,他们对它的描写甚至相当具体:第一乐章为“初升的月亮”;第二乐章为“明月当空照”;第三乐章为“午夜之狂飙”。德国的音乐评论家、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词作者的雷尔斯塔布,便是持有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听了这首乐曲的演奏之后,充分发挥他诗人丰富的想像力,用如诗般美丽的语言把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意境描绘了出来。

自此之后,广泛流传的那些与月光有关的传说故事,以及不知哪位出版商为了增加销售量而乘机加上的“月光”这个标题,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雷尔斯塔布作品的影响。但是,仍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来解释乐曲:有人说它是“美丽的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的祷告”;有人说它将一幅带有圆亭的美丽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人则说它使狂暴的、忧郁的、悲剧性的情绪或无限的惆怅和愁思得以展现……

然而无论怎样,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这首钢琴曲从被创作出来的那天起,便因其感情丰富、意境深远、结构巧妙、旋律优美、指法流畅而受到演奏家和听众的广泛欢迎,而且以《月光奏鸣曲》这个名字闻名于全世界,许多人都在欣赏乐曲时对月光产生了遐想。因此,又有谁能说贝多芬创作的这首曲子肯定与月光毫无关联呢?

凡·高的《向日葵》之谜

在世界美术史上,凡·高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画家,他用自己的心灵来作画,他曾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画了几幅《向日葵》

凡·高(1853-1890)是一名荷兰画家,是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之一,凡·高似乎非常喜爱画向日葵,那么终其一生,他究竟画过多少幅油画《向日葵》呢?

为此有人曾专门做过统计,认为凡·高大约画过6幅《向日葵》。最初凡·高画了4幅油画《向日葵》,画面上的向日葵数目不一,其中一幅画面上仅有4朵向日葵,而另一幅画面中有五朵向日葵,剩下的两幅画面中分别有12朵和14朵向日葵。在1888年的时候他创作了那幅14朵的《向日葵》,就是这一幅画被公认为凡·高的代表作,并曾经被拍得3950万美金。

享誉法国画坛的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1848-1903)与凡·高交往甚密。据说,他向凡·高求画,凡·高便将画有12朵向日葵和画有14朵向日葵的油画送给了他。得到这两幅画后,高更非常兴奋,爱不释手。见高更如此喜欢,凡·高便又画了两幅《向日葵》送给了高更。至此,凡·高所画的6幅《向日葵》油画作品应该已经齐全了。这与凡·高在书信中所提到的共有6幅《向日葵》的这个数字符合。

有意思的是,虽然多家报纸转载报道了上述的说法,但这幅《向日葵》的所有者日本安田保险公司却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因为对此说法安田保险公司持有怀疑,就连一般的读者也会产生疑惑。证据不充分有两点原因:其一,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凡·高到底画过几幅《向日葵》,虽然在信中凡·高提到过“6”这个数字,但凡·高在以后会不会再画一幅《向日葵》,或者更多就不得而知了:其二,称日本安田保险公司所拥有的《向日葵》是许费纳克伪造的,证据也并不充分,仅是猜测而已。一个三流画家是否能伪造出大师的手迹让人怀疑,而凡·高的《向日葵》究竟是真是假,现在人们尚未有新的结论。

还有人提出凡·高的《向日葵》应该有四幅,因为在一般的美术史上认为,凡·高的《向日葵》是四幅:其中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还有一幅在阿姆斯特丹。在这四幅《向日葵》中,有三幅是以黄色的背景衬托黄色的向日葵,只有一幅是以浅蓝色的背景衬托着亮黄的花簇。依据这些,人们认为凡·高应该只创作了四幅《向日葵》。

关于凡·高创作了几幅《向日葵》,后人还有很多说法,有说7幅的,也有说12幅的,还有说14幅的。那么究竟凡·高画了多少幅《向日葵》呢?这终究还是个谜,谜底仍有待于后人来揭开。

第一颗原子弹发明之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科技的进步有时却意外地带来了人性的退步。是谁发明了第一颗原子弹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原子弹的发明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在20世纪,人们利用铀或钚重原子核裂变发明了原子弹,其原理是由于裂变可以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起到杀伤破坏的作用。当引爆爆炸装置时,核原料超过临界量,在中子的作用之下,引起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发生猛烈爆炸,其杀伤力极强。1945年8月6日9时15分,日本广岛的大地剧烈震颤,一股飓风挟带着震耳欲聋的吼声呼啸而来,瞬间,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广岛被夷为平地。这是因为美国空军部队在这里投掷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能量造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