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05

第5章 生态建设(1)

一 治沙造林

石羊河林业总场是甘肃省最大的治沙造林林场,地处石羊河流域中下游风沙地带,主要承担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和武威北部流沙的治理。1964年建场以来,在亘古荒漠上、年降雨只有110毫米的严酷自然条件下,攻坚克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4万亩,保存40.6万亩,设置沙障1.6万千米,封沙育草27万亩,在民勤绿洲408千米的风沙线上,筑起了一条长108千米,宽2~6千米的阻沙、固沙林带,控制流沙48万亩,有效地保护了武威北部沙漠沿线20万亩农田以及大批交通、水利设施,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几十年来,林场在“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坚持不懈地进行风沙治理与探索实践, 总结出的一整套的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为林场乃至同类地区进行沙漠化区域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特别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第一节 以沙枣林为主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林

一、机械造林回顾

1964年春,在石羊河机械林场成立之前,省林业局勘察设计队在《石羊河机械林场建场总体规划》中,规划适宜规模机械造林(连片5000亩以上,立地条件适宜)的宜林地共计16.9万亩,地跨武威、民勤、永昌三县,计划10年完成这些造林任务。 1965年3月,省林业局在民勤县召开《河西地区机械林场工作会议》,石羊河林场在红崖山分场下新沟作业站进行机械造林示范表演, 当天3台东-54拖拉机分别牵引蔡氏金植树机造林900多亩,每组植树机组造林300多亩,由此掀开了延续近20年的大规模机械造林的序幕。 造林树种以民勤沙区乡土树种——沙枣为主,占造林总数的99%以上,其他造林树种有小叶杨、二白杨、毛条、花棒等。

最初几年的造林重点是1966年春在苏武山,秋在喇叭泉;1967年春在韩家沙路、洪水河、新地滩,秋在小西沟、中六坝滩。1968年后,机械造林在全场全面推行,在南起武威七架沙滩,北至民勤王谋—堡子坑一线,西接永昌韩家沙路,东至民勤湖区红砂湖的南北长90千米,东西宽120千米,林场所管辖的广阔范围内同时进行,1966—1970年,仅用5年时间,完成了省林业勘察设计队规划10年的造林任务,主要在风口要地而又比较有控制作用的韩家沙路、七架沙滩、小西沟滩、洪水河、新地滩、昌宁滩、王谋滩、莱菔山、下雷滩、永宁滩、中六坝滩、义粮滩、大坝滩、三坪口、东吕滩等成片滩地进行。1966—1972年是机械造林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造林地特点是土壤条件较为优越,盐碱地比重小,地下水位较高,仅为1米~3米,利于乡土树种沙枣的造林成活和生长。 1971年机械造林达到最高峰,喇叭泉、小西沟分场造林均超过万亩,当年全场共造林3.9万亩,其中机械造林在80%以上。 1972年后,机械造林受立地条件的制约,规模越来越小,主要是开展补植补造,大型造林机械只能对成片沙枣林“补天窗”、“贴膏药”,机械功效显著下降。1980年春,红崖山分场冯家滩作业站机械营造沙枣、花棒混交林400亩,此后,机械造林退出历史舞台。 1984年,石羊河机械林场更名为石羊河林业总场,在以后的岁月中,林业机械在林业生产中,以其他方式发挥作用。

据统计,石羊河机械林场自建场开始至1980年为止,机械造林21万亩,其中沙枣林19.57万亩,占总数的93%,沙枣杨树混交林2 300亩,占1%,沙枣和其他树种混交造林1.2万亩,占6%。

二、造林机械和机务人员配备概况

石羊河机械林场成立前,后来并入石羊河林场的几个国有林场,如民勤防沙林场、民勤红崖山林场、永昌喇叭泉林场,时有东-54拖拉机2台,铁-40拖拉机1台,D-35拖拉机1台,KD-35拖拉机1台,DT-413拖拉机5台,解放汽车1辆,蔡氏金植树机4台,其他林机具近20台(件)。 共有机务人员近50名,其中技术人员4人。

1964年夏,省林业局调拨给林场东-54拖拉机15台,五铧犁10余台,深耕三铧犁5台,半自动植树机10组,联结器5台,35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其他林机数10台(件)。

并入石羊河机械林场的几个国有林场的林业机械和机务人员, 加上省林业局调拨的林业机械,奠定了开展规模机械造林的基础。 造林期间,机务管理上总场下设机务科,机务科下设机耕队、运输队、修理间,共有各类人员70多名,其中技术人员7名,加上分场的机务人员,全场有机务人员120名,占到全场职工总数的一半。

三、沙枣规模造林主要技术及抚育管理

造林初期,按照前苏联的造林理论,为了促使林木快速郁闭,机械造林突出密植,造林密度设计以1米×2米、1.5米×1.5米、1.5米×2米、2米×2米等为主,每亩植树167~444株,但也有每亩达666株的超高密度造林,实践证明,沙枣造林密度以每亩200株左右为佳。

造林整地普遍推行五遍整地法:夏季开荒、复耕、秋季重耙、轻耕除草、冬季镇压作业,这种机械大规模、完全彻底的全面整地作业方式,非常适宜规模机械造林,也是机械造林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扎实的造林规划:1963年,省林业勘察设计队对全场造林提出了总体规划;总场生产科每年夏秋组织5人左右的规划设计组对第二年要造林的地方,逐片进行造林作业设计。

设计中以土壤条件为先导,以适地适树为原则,注重造林布局,密度、营林道以及辅助设施建设的规划力求完美。 从现在沙枣规模机械造林的各种遗存看,当时的造林规划水平是非常高的。

严格的造林检查验收:档案材料显示,造林检查验收资料全面,每年春秋两次验收制度,得到了非常好的贯彻,即是在“文革”期间,也能很好地得到坚持。

良好的补植补造:对造林不合格的地块进行坚决彻底地整改,全面补植补造,补植补造面积超过了5万亩。

抚育管理措施的不断探索:按照和邻近村社的约定,造林后最初几年杜绝放牧;为了提高林分质量,进行全面修枝管理,提高树干通直度;1971—1973年,进行飞机防虫;1976年后,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部分沙枣林开始衰败,生产上推行有计划地进行间伐,以求降低林分密度,延长沙枣林的寿命,沙枣林的抚育间伐,一直到1990年结束,15年中,间伐作业亩次达到了50万亩,最多的地块进行了3次间伐抚育。

四、沙枣树及沙枣林的研究

完成并对生产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有: 提高沙枣树干通直度的研究, 沙枣林的经营研究,苏云金杆菌防治沙枣尺蠖推广,灯光诱杀沙枣尺蠖研究,新疆大沙枣引繁研究,沙枣木材的加工研究等。

五、沙枣规模造林效益

最大的效益是防护效益,最显著的是在民勤绿洲外围建起了第一道防护屏障,为以后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沙枣造林为石羊河林业总场的立场生存和今后的发展构成了基本框架;沙枣果实为当地人民度过艰难岁月,以“木本粮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林区周边群众食用沙枣果实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沙枣糕,沙枣馍,酒养沙枣等,可生食,也可蒸食。据估算,全场沙枣林结实量达25~40万吨,按70%的收集率统计,有效产量在16~28万吨之间,其中林场采集约2万吨(泉山分场最高年份收集沙枣400吨,纯收入1万余元,是27名职工当年工资的60%),其他由群众采集受益。

沙枣木材也是当地群众的建筑材料,目前看沙枣木难登大雅,但在“四料俱缺”的年代,农村相当一部分住房用沙枣木搭建,20世纪80年代初, 沙枣木椽子的行情是“一尺一毛”。

六、目前沙枣林的基本现状

石羊河林业总场目前还有沙枣林15万亩,主要分布于小西沟、扎子沟、义粮滩等分场,泉山分场和大滩分场在边缘地带也有零星分布。 沙枣林的现状是生长旺盛的,一般分布于特殊地段,如河岸(小西沟下房子、无量庙)附近;树木半死不活的,或分布于土壤条件较好地段,如义粮滩的沙枣林,或分布于远离绿洲的边缘地带,如莱菔山,或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带,如扎子沟等;基本枯死的,如大滩王谋滩、小坝口东河滩等。 更多的沙枣林已陆续被灌木林所替代,泉山分场红中滩2万亩枯死沙枣林目前已全部被梭梭林所替代,林地未萎缩,防风固沙效益继续在发挥。 在民勤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位的高低是沙枣林存活的根本标尺,据甘肃省沙漠研究所研究,地下水位16米是沙枣林存活的下限。 因此看来,随着民勤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成片沙枣林最终难免被生态条件淘汰的命运。 怎样改造残败沙枣林,使其持续发挥生态效益是林场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节 重点风沙口治理

民勤绿洲外围,三面环沙,沙源深广,在民勤重点风沙口治理的主战场上,石羊河林业总场面对茫茫戈壁、浩瀚沙漠和干旱缺水的严酷自然条件,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的原则,把治理重点放在西河滩、沙井子、城西滩、王谋滩、城北墩、中沙窝、民昌路、无量庙、红中滩等对绿洲危害严重的沙患地带。 完成重点风沙口治沙造林21.44万亩,保存15.48万亩,铺设沙障1.6万千米,机械围栏22千米,封育保护天然植被7.37万亩。 重点风沙口的治理,经历了从丘间滩地全面机械造林推进向重点封育治理风沙口的转变、 从耗水乔木向耐旱灌木的转变、从纯林密植向混交稀植的转变过程。

——沙井子治理。 沙井子是巴旦吉林沙漠的前哨,位于民勤县薛百乡以西,南起宋和西河滩,北至城西滩,总面积5.6万亩。防沙林试验场经过50年的治理,累计治沙造林5.33万亩,保存3.43万亩,其中灌木林2.37万亩,有林地8 850亩,疏林地1 691亩;设置黏土沙障4 700多千米。

1958年省属防沙林试验场搬至沙井子,开始了治沙造林。 压设沙障1 550千米,完成造林9 500亩。 1965年划归石羊河林场后,继续治沙造林不止,在实践中摸索治理流沙的有效方法,采用旱作造林方式,进行全面封造治理,至1977年,累计压设沙障250千米,造林1.12万亩,其中农防林520亩,灌木林1 500亩,沙枣林9 208亩。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沙井子在前期造林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延伸,以治沙造林与丘间低地造林相结合,新造与补造相结合,采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的治理办法,利用15年的时间,累计压设沙障2900千米,完成造林3.25万亩,保存2.91万亩,其中灌木林2.37万亩,有林地4 310亩,人工模拟飞播黄蒿草种1 000亩。 把人迹罕至,横断民勤东西通路,连绵起伏的无数沙丘封锁固定下来,使这一片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大大削弱了飞沙推进,保护了薛百乡8个村4万亩农田及民昌公路等交通水利设施。

——西河滩治理。 位于红崖山水库以北跃进渠西面的西河滩,南与民勤县龙王庙治沙区相接,北至沙井子林区,是与腾格里大沙漠接壤地带,治理前这里流沙片大面广,沙丘连绵高大,风沙危害极为严重。总面积3.15万亩。1975—1985年,累计压沙1 000千米,营造灌木林1.38万亩,保存8 337亩。

1975年,小坝口分场同民勤县、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共同协作规划,在跃进渠西崖的流沙区通过设置柴草沙障,营造以梭梭、沙拐枣为主的固沙林5500亩,形成了一条长4.6千米,宽0.7千米固沙阻沙灌草带。 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中,小坝口分场利用8年时间,设置黏土沙障1 000千米,营造以梭梭、沙拐枣为主的灌木林8 337亩,固定流沙1.25万亩,有效地阻止了流沙前移,解除了流沙对红崖山水库、跃进渠和民武公路的威胁,保护了薛百乡5个村2万多亩的农田。

——城西滩治理。 城西滩地处民勤县城西,古长城内外,南至沙井子,北至勤锋滩,东西宽9千米,是民勤绿洲外围最大的风沙口之一,总面积8.11万亩。 从1979年开始,利用8年时间,人工设置黏土沙障1 410千米,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21万亩,保存1.99万亩,其中人工灌木林1.92万亩,沙枣林684亩。 封沙育草和人工种植沙蒿2.8万亩。

1977—1984年,利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一期建设任务,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连续6年,设置黏土沙障860千米,累计完成造林1.91万亩,保存1.16万亩,其中灌木林1.12万亩,沙枣林477亩,封沙育草和人工种植沙蒿2.8万亩。1985年,三北二期规划建设任务中,治理范围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沿用一期工程建设治理技术,利用两年时间,设置黏土沙障550千米,完成造林1.3万亩,保存8 252亩,其中灌木林8 045亩,沙枣林207亩。 城西滩的治理,基本控制住了风沙前沿大坝、薛百2个乡7个村25万亩农田和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达到了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目的。

——王谋滩治理。 王谋滩是民勤县城西的一个大风沙口,东至芨芨槽,北至民勤北沙窝,西、南与大坝乡接壤,这里风急沙大,丘间低地比较开阔,总面积4.85万亩。该风沙口治理从1971年开始,利用14年时间,设置黏土沙障1 161千米,完成造林2.22万亩,现保存灌木林1.3万亩,其余8 000多亩沙枣林因地下水位下降逐渐枯死后已被天然植被代替。

1971—1975年,大滩分场采取治理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机械造林同时进行的方法,设置沙障1 041千米,完成固沙造林1.82万亩,其中沙枣林8 948亩,灌木林9 284亩,治理流沙4.34万亩。从1978年开始的三北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中,采用落水补墒的栽植方式,场群合造,现成受益,沙后造林,沙前开发。 对一些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的丘间低地进行封护,形成远封近造、难封易造、造中有封、封中有造、封造并重的治理模式,设置黏土沙障120千米,完成造林3 991亩,其中灌木林3 727亩,沙枣林264亩。王谋滩的治理保护了大坝、三雷2个乡20个村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