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43

第43章 科技教育(11)

(三)宣传图书

第二节 人才队伍建设

45年来,林场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形成了具有林场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路子。

一、 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08年底,全场在职职工437人,其中县处级管理人员5人,中层管理人员42人,工勤人员68人,护林人员96人,专业技术人员21人(不含兼职人员),生产工人205人。

从职称结构和技术等级上分:全场有专业技术人员5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4人,初级职称人员26人。 技术工人354人,其中高级工56人,中级工201人,初级工97人。

从文化结构上分:全场职工中,具有本科学历的56人,大专学历的78人,中专学历的22人,高中学历106人,高中以下175人。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1.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

李发江 潘多英

2.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

王所锋 杨仲平 李文藻 方向成 柴尔武

王联文 黄朝奎 刘义年 孙得祥 俞天俭

薛文瑞 袁得润 马明仁 徐保国 王生龙

贺 斌 朱希玉 吕银录 史好光 谢建军

李文学 陶永福 赵致文 孟存宏

3.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助理工程师)

占发源 杨忠元 陈珍新 王晓英 张建平

韩艳英 李冬梅 杨 兵 王昔泽 张喜娟

孙兆成 马兴存 吴晓玲 徐小琴 方 清

连世俭 刘勤先 赵慧君 吴 鹏 王兴刚

马维福 毛春燕 盛强文 姜俊基 许 丽

刘永刚

二、改革开放前的人才工作

1965年6月,为弥补治沙造林技术力量的不足,武威地区半工半读林业学校在总场所在地筹建,时任党总支书记王振义担任林校校长。 建场不久的石羊河机械林场承担了大量的建设任务,同时在学员食宿、实习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林校先后招生两届,学员共83名。 林场吸引和接纳了相当一部分毕业学员在林场工作,这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起步,在以后几十年的治沙造林中,他们成为林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在“文革时期”,林场在整体上重视对知识分子的爱护和尊重,保护了一大批林业技术人才,还接纳了100多名知青,在林场参加治沙造林活动。 期间还为东北林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数百名学生提供现场实习场所和实践指导。

三、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人才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末,林场认真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知识分子政策,积极培养、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任用知识分子。 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文革”及其以前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 1985年12月总场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专门讨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制定了落实规划,全面总结部署了知识分子工作。 此后的10多年,林场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和依靠知识分子,在工资生活待遇上关心照顾知识分子,在管理上大胆选拔任用知识分子。

到1990年前后,原林校和先后进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林场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中坚力量,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职称评聘。 1980年林场按照上级规定,全面恢复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聘用制度,为先期参加工作的26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职称,颁发了聘书,兑现了待遇。1987年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要求,对职称评定工作进行了清理整顿,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为32名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了职称,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8人。

3.人才引进。每年由人事部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1名以上,到2000年林场从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林学院、甘肃林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引进林业专业技术人才26名,还通过市人事局和林业局招聘录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五大生” 10多名。

4.委托培养。 1980年代中后期,为弥补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林场按照人事部门的要求,选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职工到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林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参加在职培训或学历教育,在校期间与在职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到1990年先后3次共选派了8人,毕业后全部返回林场工作。

5.人才选拔任用。为保证林场事业持续发展,在管理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林场积极选拔任用本场管理人才。 一是大胆选用知识分子充实中层管理队伍,特别优秀的,被选用为分场和总场科室主要负责人。 到1993年这项工作初见成效,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中层管理人员达到30人,占全场副科级以上干部总数的92%。 二是打破干工界限,选用优秀工人充实中层管理队伍,并为大部分“以工代干”人员办理了转干手续。

四、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2001年以来,随着事业的发展,林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制定出台了《人才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关于科技兴场战略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为林场科学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1.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按照《人才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的目标要求,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把职工队伍建设成为集经营、管理、技术、财会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要求中层管理、技术、财会人员通过3~5年的努力,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

2.在职委培学习。2002年7月在全场范围内公开选拔委培生,30多名青年职工参加了委培生选拔考试,通过考试、考核、考查确定两名职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的学习。 委托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到目前已实施了3期,先后在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委培葡萄与葡萄酒、园林规划设计、会计等专业人才4人。

3.职工在职学历教育。逐步加大人才再教育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接受在职学历教育。 按照林场所需专业,经分场同意、总场批准,职工参加自学、函授、电大等学历教育,凡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给予奖励或学费补助。 研究生学历补助5000元、本科2000元、专科1000元。 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发展工作的补充意见》,对自学的专业做出明确规定,奖励的范围从专科提高到本科。 鼓励自学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的热情,先后有100多名中层管理、技术、财会人员和部分生产工人参加了学历教育。 到2008年底全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134人,6年增加了100人,是《人才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出台前的4倍。

4.干部职工培训学习。 一是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培训安排,分别参加了县处级领导干部轮训,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科级干部培训班,达60多人次。 二是根据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多次组织分场、科室中层管理人员,到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市及省内其他地区,考察学习国有林场发展管理经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化建设和市场营销等。 三是总场对干部进行培训,2006年举办了副科以上干部培训班,总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了加强和提高林场执政能力建设的培训。 四是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达72学时以上,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研讨会。 五是加大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葡萄、红枣、甘草、草畜等技术培训班,培训职工年均在500人次以上。

5.聘请专家顾问进行传帮带。 2001年以来,聘请甘肃农业大学的葡萄种植专家为技术顾问,培训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传授实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帮助和带动技术人员开展课题研究。2007年聘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为日光温室葡萄产业技术顾问,指导日光温室葡萄管理及生产经营。 同时,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先后开展了甘草、葡萄栽培和荒漠植被保护等方面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