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造林中随着保水剂、生根粉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和推广使用,造林成活率有较大提高。2001年以来,林场率先用营养袋育苗,在雨季或秋夏季节非灌溉人工挖穴造林,打破了常规的一季造林,2003年规模生产,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现任石羊河林业总场副场长)
石羊河林场生态建设阶段性回顾
阎大伦 苟致祥
石羊河林场是甘肃最大的国有治沙造林林场,总经营面积89万亩,累计造林面积50多万亩,保存面积40多万亩,下属10个分场,现有职工680多名,在职职工400多名,辖区都在民勤县境内。
一、历史回顾
民勤县历史上确实是一个艰苦贫穷落后的县,干旱缺水,风大沙多,三面环沙,非灌不殖,特别是旧社会,兵荒马乱,人民群众在极度贫苦的条件下艰难地生存着,另外还要受风沙的危害。 当时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朝为庄园夕沙压,不知何处是我家。 男人逃荒走口外,妇女在家咽糠菜。 ”的悲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从各个方面开始整治理顺,首先重视治沙造林。 当时从武威到民勤交通不便,好多外地干部都不愿意到民勤工作,在干部中流传着:“坚决服从组织,民勤景泰不去。 ”但不管怎么说,好多外地干部还是服从安排到了民勤。 去民勤只有徒步或乘坐木轮马车,就是早出晚归也得三四天才能到,口粮自己带,做饭没有柴火,烧的是牛粪片、骆驼粪蛋,就这样总算到达了目的地。1951年省上成立了民勤防沙林场。 当年春开始在苏武山、城关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因当时的条件限制,林场无苗木,只能在群众的散生杨树、柳树、沙枣树上截取枝干栽植,插杆造林,虽然面积不大,但成活率较高,这是民勤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发动群众搞的造林治沙活动,影响很大,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奖励。
防沙林场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指导下,职工大胆创新,开展苗木培育试验研究,终于试验成功,沙枣大面积播种育苗开始,省内领先,长势良好,次年在小坝口进行连片大面积造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且长势喜人,周边的群众感到很稀奇、很新鲜,就连时任民勤县县长马平川在去武威的路上,看到这一片四百多亩的沙枣林时,也下车边走边看,连声叫好。 就这样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随着民勤群众造林声势逐年扩大,成效逐年显著,国家林业部、甘肃省派来了调查队,从民勤县的扎子沟滩、元墩滩、新地滩、野马滩、冯家滩、新沟东河滩、西河滩、王谋滩、老爷庙滩、城北墩、中六坝滩、三坪口、红中滩一直到西渠的所有空闲滩地进行了大量的视察规划,最后确定,这么平的大荒滩,用机械造林该多好,省力、省钱、省时,因此建议成立石羊河机械林场。 把民勤的林场、永昌喇叭泉林场、武威七架沙滩林场都划归石羊河机械林场管辖。 由石羊河林场承担所有林场范围内的荒滩机械造林任务。
二、造林回顾
1964年,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正式成立,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工人、场部建设、机械造林等具体问题摆在了林场一班人的面前。 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干部由地委从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从一些科研单位、大中专毕业学生中安排,技术工人由各林场培训,其他生产工人从当地适当招收,机械由省林业局从兄弟单位调拨,场部建设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机械造林的准备工作也同时开展,从近到远,先易后难,进行机械开荒,经过复耕、耙耱、镇压等五遍作业,为下一年春季造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65年春季造林开始,工程技术人员按规划先用罗盘仪定线,条带状地块的走向与西北主风垂直,设计每条带状地块的长度为500米,宽度为50米,两端留有8米宽的大机道,条带间留有6米宽的小机道,每10条带状地块间留有8米宽的大机道。 造林开始时,每台东方红拖拉机牵引3台植树机,每台植树机上乘坐2名植苗员,负责投苗。每台机器后面紧跟30~40名扶苗工人,进行人工扶苗、补苗、调整、踏实等工序。 在正常情况下,每台拖拉机每天能完成造林200~300亩,春季造林结束后,拖拉机进行一段时间的维修保养,又开始为下年造林的开荒、耙耱、整地等准备工作,就这样年复一年,林场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所有林场范围内可机耕的大面积荒滩都披上了绿装,民勤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大规模的机械造林暂告一段落,沙丘重点治理成了林场造林的主要战场。 因此石羊河机械林场更名为石羊河林业总场,主要承担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武威市提出的北治风沙的治理任务。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工程,并强调大力种草种树,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林、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其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这一宏伟规划构想的实现,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这更是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石羊河人从1978年开始,每年秋季压沙,春季造林、春季补墒、夏季浇水,年年如此,并在树种上探索抗病虫害、抗旱的树种,先后选用了白茨、红柳等替代梭梭、毛条,取得了一些效果。 面对民勤地下水减少的现实,还花大力气反复试验,选出更抗旱的新树种,为治沙造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育苗回顾
苗木是造林的根本。从1971年开始,林场就把育苗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冯家滩原是红崖山分场的一个作业站,由于地理条件、水肥条件好,最后确定为石羊河林场的中心苗圃。 1972年在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规划下,600亩苗圃地高标准的设计施工,渠路林相匹配,开始了大规模的引种育苗,每年除了满足本场造林所需苗木外,向省内外提供各类优质壮苗500多万株,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苗木8000多万株。 苗木销到了西至酒泉、东至陕西,南至青海西宁,北到宁夏内蒙。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道312线,从天祝到永昌公路两边的新疆杨、二白杨都是冯家滩供给武威公路总段的苗木。 每年春天住着1名技术工人,七八台汽车不停的运输苗木。 还有宁夏固原的行道树、中川机场、兰州炼油厂、景泰农场的道路两侧及农田林网,都是冯家滩产的苗木。 凉州区公路两侧、水渠边、各个乡镇的渠路、房前屋后,大的杨树林带都来源于冯家滩苗圃。 由于经营有方,管理有序,冯家滩苗圃被国家、省上评为全国、全省先进苗圃,并奖励了手扶拖拉机2台及施肥车等机械。 林业部罗玉川副部长1974年秋亲自到冯家滩苗圃视察。
四、体会和感受
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各级党委的关心、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工作、工人们的吃苦耐劳分不开的,每每想起这些事,使我们想到几十年前的民勤,看到今日的变化,深感林业的重要,林业工作的辛苦,也是我们更加热爱林业工作,大半辈献身林场,无怨无悔。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林场的治沙造林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民昌路的长沙窝到西渠这条绿洲外围长达408千米的风沙线上,形成了一条长105千米、宽2~6千米的防沙阻沙固沙林带,有效地保护了民勤绿洲风沙沿线的乡镇村社、农田、交通、水利、农电通讯设施。
在几十年的林业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 过去和今后民勤的风沙治理离不开石羊河林场的参与,石羊河林场不会忘记民勤历届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不会忘记民勤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帮助。
回眸往事,新潮澎湃,展望未来,矢志不渝,林场建场45年来,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林场的巨大变化,仅仅是全国林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借林场45周年庆典的机会,祝石羊河林场的明天更加辉煌!
(作者原系石羊河林业总场场长、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