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17

第17章 生态建设(13)

在洪水河至新地滩10余千米的公路旁,出动3台机组造林,日造林量达千亩以上,10余天造林15 000余亩,使过去的满目黄沙变成葱绿的幼林。 1967年秋又在小西沟滩、中六坝滩等地进行机械造林,截至1968年,机械造林在各分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后发展到义粮滩、东吕滩、红中滩、永宁滩、三坪口、红沙湖、大坝滩、王谋滩,莱菔山、昌宁滩等地,东起民勤湖区红沙湖经民勤县城西至永昌韩家沙路的百里风线上,机械造林像春风一样,在短短的5年内,使这一地区原来的茫茫盐碱地和滚滚黄沙戈壁变成绿洲。 当时感到的是由于机械的不足嫌整地少,满足不了造林要求;加之苗木不足制约了造林速度的发展。 由1966年到1972年的7年是林场机械造林和整个造林年代的黄金时代,造林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原规划10年的造林任务。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截至1977年石羊河林场共造林45.73万亩(不包括当年造林数),其中机械整地28万亩,机械造林23万多亩。最高年机械整地3.9万亩,机械造林2.5万多亩。使石羊河机械林场机械造林水平具全国机械林场的先进水平。

三、机械造林的攻坚阶段1973年以后,机械造林出现了新的形势。这表现在一是石羊河林场规划范围内大批荒滩已造了林, 只剩下一些零星插花的宜林地和成活不好需要重新造林的地块以及流沙地区。 这类地区自然条件差,面积小,造林难度大,出于一种“补天窗”、“贴膏药”的状况,对机械造林极为不利。 二是林场所在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已成林的地块也有成片萎枯现象,条件更加艰巨,致使机械造林大幅度减少。 三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林场的营造方针发生了大变化,将造林重点放在营造民勤西沙窝流沙防护林带上。 并提出林木更新改造的重点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的设想。 以后又制定了建造用材林2万亩,经济林2千亩的规划。 由于这些设想规划的付诸实施,使石羊河林场的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原来的单纯机械化整地造林所使用的耕作机械向包括使用工程机械进行了大面积平田整地作业在内的工程机械、苗圃作业机械、林木病虫害防治机械、营造用材林高大苗木的造林机械发展。 这样原有的机械远不能满足已发展和形势变化的要求,给机械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为适应林场整个生产形势的转变,机务工作也由组织大规模机械造林阶段转向营林机械各方面纵深发展。 从表面看是转入机械造林的攻坚阶段,其实质是使营林机械的应用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和研制系列新型机械。 由于林场机械加工设备不具备制造能力,所以这段工作是由修旧利废小改小革开始,发展到改制和研制新型营林机械,由1973年开始到1984年耗费了10年时间, 系统地解决了井灌造林耕作平地机械、 防虫机械、苗圃机械、大苗栽植机械的研制、推广使用问题。 这些机具投入林业生产作业,不仅做到了一机多用,提高了林场自身机械化水平,促进了林业建设的发展,同时,在机械林场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为营林机械增添了新的内容。

l.扩充修理间承担技改任务

为了适应技改要求,首先充实了修理间的基本设施,自筹资金搞起了气焊,购置了35千克空气锤和刨床,制作了有关的各种胎、模具。 使修理间在承担机具维修业务的同时,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能制作简单的零、部件,采用把外协和自造结合起来搞整机的办法,因陋就简搞革新、搞研制,使小小的修理间挑起了承担技改任务的大梁。

2.为实现盐碱地、厚覆沙地的开沟造林机械化,拉开了机械革新的序幕

为提高重盐碱地、厚覆沙地的造林成活率,林业上提出先将宜林地表面20~30厘米盐碱土或厚覆沙豁去,再在沟底栽植苗木开沟造林作业法。 为此,我们于1974年春利用蔡氏金植树机的机架和半自动植树机的起落行走机构组成机体,配以自制的铧式开沟犁头,制成铧式开沟犁。用东-54拖拉机牵引,进行开沟作业,可基本满足林业技术要求。后来又改进了后大轴、大拐轴和有关结构件的参数尺寸,使铧式开沟犁性能达到稳定可靠,正常作业。 起先为机械开沟人工造林,后来改为在牵引开沟犁后再串接半自动植树机,即可实现开沟造林联合作业,在林场得到广泛使用。 截至1982年底,用此法开沟造林4万亩次,成为开沟造林的当家机具。

3.机引平地筑埂机的研制

井灌造林,要求对宜林地进行大面积平地、刮土作业,使宜林地达到平整能以灌溉为目的。 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再加筑灌溉用大埂或开沟。 起先我们用推土机进行粗干,再用刮土机刮土细干,机械开沟,人工加埂。 为此,利用蔡氏金植树机的机架,设计了联结部件和刮土板制成牵引起落式筑埂机,并用于生产实际,基本解决了灌溉造林所需加筑大埂的要求。 1977年5月,在东北林学院实习师生帮助下对筑埂机进行了改进,试制成第一轮平地筑埂机样机。 此机平地效果较可,筑埂性能较差,且工作阻力大,此后在西北造林协作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刮土板,增加了刮土板入土角调整机构,制出第二轮样机。 使平地、筑埂性能大为改观,工作效率提高,基本能满足平地、筑埂要求。 该机参加了张掖西北造林经验会表演后,1977年10月参加了全国农机展览。 1978年8月根据使用情况又进行了改进,使第三轮样机正式投产使用。

4.大苗栽植系列机械的研制

大苗栽植机械,在营林机械上是一项空白。1977年西北造林协作组受我场拖拉机牵引铧式开沟犁和半自动植树机进行开沟造林的启示,设计了悬挂机体,在其上设置了铧式开沟犁头和植苗开沟器,试制成悬挂开沟大苗植树机,解决了大苗开沟造林的难题。 我们经过试验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制,先后制成了牵引式大苗植树机和悬挂双行大苗植树机,使大苗植树机在我场得到推广使用。 这样栽植大苗的机械有悬挂和牵引的;有单行和双行的;有开沟和不开沟的,形成系列,可供选择使用,从而圆满地解决了大苗的栽植问题。

5.苗圃作业机械的试验和推广使用

由于林场和社会绿化植树需要杨树苗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要求栽植高大苗木, 杨树育苗由种子培育实生苗,改为无性繁殖的插穗苗。 因此,杨树条的切、插和大苗的起苗则是插条育苗用工量大且劳动强度大的主要工序。 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机具。 为此,我们自制了铡刀式切条机,使切制插穗工序实现了机械化。 从1974年起先后从东北引进了作床机、作垅机、插条机、施肥机、起苗犁等作业机具,在冯家滩苗圃进行试验。 但由于我区自然条件和东北差异很大,导致耕作栽植方法不同。 因此,经过几年试验这些机具都不适用。 时至1977年,西北造林协作组研制了设置有三刃口起苗犁头和左翻犁的悬挂起苗犁,经试验使用效果较好。 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工作部件的牢固、可靠性进行了改进,并定型生产,不仅在本场使用,还推广到地区其他林场,承担杨树起苗任务的大部分工作量。 此外,还引进了锯片式切条机,它与铡刀式切条机成为切条的主要机具,得到广泛应用。

6.林木病虫害防治机械的研制和使用

大面积林木病虫害的防治,起先采用飞防,获得良好效果。 但飞防的用药量不能随地块虫害情况调节;林地与村庄、农田交错,用药量大,飞防耗费资金多,受制约因素多,防治时间上不够灵活。 1975年,我们利用废旧材料制成机动喷粉机,由柴油机驱动,置于拖车上,再由拖拉机牵引拖车进行喷粉防虫作业。到1977年机械防虫5万多亩次。1977年7月在东北林学院实习生帮助下将机动喷粉机改为机引喷粉机,试制出第一轮样机。 进行初步实验后,10月送全国农机展览会参展。 1978年4月,我场又试制2台,并投入防虫作业试验,由于主要工作部件在工作30~50小时后磨损严重而不能使用。 此后,在认真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后进行了较大改进。 在1979年的试验中,防虫机组工作200余小时,防治面积达46 000多亩次,基本能正常工作。1980年又进行了加固改进,工作150小时,防治面积3万多亩次,使机引喷粉机的研制和试用过了关,正式投入防虫作业。1981年,为满足生产需求又重新制造了3台。1982年后在此基础进行改进,使之成为既能喷粉又能喷雾的机引喷粉喷雾机,使一机两用。 每年防治面积达8万多亩次,成为防虫作业的必用机具。

这样通过营林机械的攻坚阶段,不仅实现了井灌造林主要工序的机械化,还实现了大苗起苗、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使营林机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段时间我们先后改装了推土机5台,试制机引平地筑埂机、铧式开沟犁、大苗起苗犁、大苗植树机、铡穗机、机引喷粉喷雾机等营林机械60多台件。 使凡有条件机械造林的整地、平地(推土、平地)、筑埂、开沟、植树以及幼林抚育、防虫、圃地作业、打井、提灌、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

纵观上述石羊河林场营林机械的发展过程,可看出由于林场职工奋发向上艰苦努力,经过10多年的奋战,逐渐形成了在干旱荒漠地区合理组织实施大规模造林和井灌造林能力。 截至1977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手扶机11台、柴油机75台、汽车6辆、打井冲机2台、小型发电机组4组,其他各种林机具、维修设备、农副加工机械150多台、件,有固定机务人员97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机械化林场,他拥有年完成20~25万标准亩的机械作业生产能力。可完成不灌溉造林2万亩,灌水造林2千亩、育苗3千亩的任务。如全部搞不灌溉造林,按5遍作业计算可担负年3万亩以上的造林任务。

营林机械是林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干旱荒漠的石羊河区域内开展大规模造林事业,它的地位尤为重要,起着巨大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改良土壤,为苗木存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石羊河林场范围内,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土壤干旱贫瘠,加之盐渍和厚覆沙,造林立地条件很差。 在这特定条件下采用5遍机械作业整地,使土壤肥力得到一定恢复,蓄水保墒,为造林后苗木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施机械造林,则有不伤苗木根系、栽植深、可减少土壤水分散失,镇压实不跑墒、株行距一致,大面积栽植苗木可相互遮掩,不宜风干等优点。 因此,机械造林成活率高,一般成活率在85%以上,且幼林生长旺盛,一、二年内即可郁闭成林,起到良好的防护效益。

2.便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短时间内改变局部地区的面貌,有效防止就地起沙和沙化现象。

3.节约了大量劳力。 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调集大量农业劳力投入大规模人工造林活动。 同时造林经费的紧张也不允许大规模搞人工造林。 创办机械林场,实施机械大规模造林确实是成功之举,它发挥机械优势,以少量的劳力和资金投入,换取了造林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千古荒漠旧貌换新颜,披上绿装,4.开创了井灌造林,使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得以实现。在干旱荒漠地区营造用材林,不进行井灌,是谈不上成活率的。 因此,只有进行大规模机械整地才能实施用材林的营造。

石羊河林场从建场到现在,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 营林机械在石羊河林场的造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对全场造林事业所起的巨大作用将永记在场志和人们心目之中。

(作者原系石羊河机械林场机务科科长、兰州拖拉机配件厂高级工程师)

造林治沙的一点肤浅体会

王所锋

石羊河林场的历史就是一部兴林治沙的历史。 建场45年来面对茫茫戈壁、浩瀚沙漠和干旱缺水的严酷自然条件,通过不断实践,我场摸索出了一套在干旱荒漠地区开展造林治沙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固沙造林必须与保护天然植被相结合。 城西滩是民勤西沙窝的一个大风沙口,面积达4万多亩。 我场治理时,除流动沙丘用黏土沙障固定外,在丘间低地造林4 500亩,其余地方严格封护,天然白刺、拐枣、黄蒿生长茂盛,较好的地方每亩有36株之多,覆盖度达33%,达到了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目的。

二是治理流动沙丘必须做到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 在45年的治沙过程中,我场根据民勤风多风大,流动沙丘移速快的实际,先后采用了用黏土沙障、柴草沙障固定流沙的办法,同时在压设的黏土沙障和柴草沙障内栽植耐旱灌木,如梭梭、拐枣、白刺等,使流动沙丘得到永久性的固定。 45年来,我场在60多万亩的流动沙丘上铺设黏土沙障1360万米,柴草沙障1 000万米,栽植梭梭、拐枣、白刺等固沙性能强的灌木32万亩,有效治理和控制流沙面积达48万亩。

三是固沙造林坚持以灌木为主,乔灌相结合。 建场初期,由于民勤地下水位高,造林以沙枣、杨树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原来适生的沙枣、杨树不进行灌溉难以成林。 因此,从1978年开始,我场适时调整了丘间低地造林乔、灌树种的比例,灌木造林面积由过去的20%,扩大到现在的95%以上。

四是固沙造林必须以沙丘造林与丘间低地造林相结合并以固定流动沙丘为主。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地下水位高,治沙造林主要在丘间低地进行,营造的成片乔木沙枣林虽然有“前挡后拉”的作用,但效果不大。 同时,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丘间低地营造沙枣林成活保存率低、防沙性能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场适时在流动沙区采取沙丘与丘间低地同时造林的办法,治沙的效果比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条件继续恶化,丘间低地的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便采取以固定流沙为主,控制主要风沙口的沙源。 对丘间低地的治理,除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外,其余地方加强封护,不但起到了阻沙作用,而且固沙的效果也非常显著。

五是选用旱生树种,灌溉与非灌溉造林。 从维护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平衡出发,尽量减少用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选择固沙作用大,耗水量少,抗旱性能强的灌木和半灌木,采用机械拉水,人工挖穴植苗补墒的办法造林,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打破了极干旱沙区非灌不殖的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