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45424200000010

第10章 生态建设(6)

沙生苗木。 防沙林试验场自1960年代就开始营造治沙灌木林,也是全场最先发展沙生育苗的几个分场之一。 1978年前, 全场年育沙生苗木在200亩以内, 年出圃合格苗木300万株左右。 1978年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和规模治沙造林的进行,促进了沙生育苗的发展,之后平均每年培育沙生苗木300亩以上,产合格苗600~1 000万株,除满足全场治沙造林1~2万亩、用苗300~600万株的需要外,每年可向社会售苗300万株以上,为沙区生态治理作出了贡献。 从建场到现在,共培育沙生苗木(梭梭、毛条、花棒、沙拐枣、白刺、红柳等)15 300万株,其中梭梭占85%,其他占15%。

沙生育苗最主要的技术贡献是《沙生灌木营养袋育苗治沙造林技术试验示范》的研究和推广,项目成果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场推广育苗80万袋,造林1 600亩。

其他有梭梭播种育苗技术、梭梭落水育苗技术、红柳扦插育苗技术、红柳种子育苗技术、白刺育苗技术等。

其他育苗。 除了沙枣、杨树、沙生灌木育苗外,其他种类育苗虽有陆续发展,但规模培育基本上是在2000年以后。2000年后,全场以红崖山分场冯家滩苗圃、小坝口分场苗圃为主进行各类苗木开发,旨在发展林场育苗产业,为社会林业作贡献。 红崖山分场引进苗木品种已超过200个,小坝口分场几种新的育苗已成规模。 樟子松、刺柏、红枣、柳树、酿酒葡萄、鲜食葡萄等苗木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已有“品牌”影响;香花槐、红叶李、菊花、月季等已批量生产。 建场以来,已生产其他苗木2 056万株(2000年后850万株),虽然只占苗木总量的6.1%,但这一部分将是林场育苗业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

四 封沙育林草封沙育林(草)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能使区域内生态植被尽快得到恢复,防止荒漠化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封禁保护现有沙生植被不受破坏;另一方面对衰退的林木植被实行封禁和管护,使其休养生息、自我修复,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封育概况

截至2008年底,全场累计封沙育林(草)67.6万亩,占总经营面积75.7%,保存面积67.6万亩,保存率100%,其中封育天然植被27万亩,封育人工灌木固沙林40.6万亩。经过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草),目前梭梭保存面积24万亩,毛条林2万亩,沙拐枣林3万亩,其他乔、灌木林近11.6万亩。

随着封沙育林(草)的不断推进,也促进了封育技术的成熟和进步。 建场45年来,面向民勤沙区,顺应生态演变,总结出了大量的封育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民勤沙区的以保护天然植被为主,辅助人工雨季模拟飞播草籽树种和沙生营养袋苗木补植造林等技术,以增加植被盖度的封育模式,实现了人工灌木林管护与天然植被封育保护的完美结合。 封育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的人工巡逻看护为主的半封变为工程围栏的全封; 管理上实行封育管护责任制;工作中大力推行“三禁”(禁开荒、禁打井、禁放牧)政策,使封育区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节 重点封育区

1980年代前,石羊河林场凭借机械装备优势,在绿洲和沙漠接合地带的荒滩,开展成片推进式的旱作机械造林,由于当时水土条件优越,树种又选择为乡土树种——沙枣(小乔木),做到适地适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年均造林保存数万亩。 这一阶段林场的主要工作是造林和护林,由于认识和政策的局限,封育工作在这一时期开展不足,没有出现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具体封育举措。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实施,为林场开展封育工作提供了政策背景和工作平台,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按照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安排部署,经过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了林场防沙治沙策略和布局,确定对民勤西沙窝为主的沙患地区,采取封造结合的治理模式,至1988年底,在新沟、西河滩、沙井子、城西、王谋、城北墩等重点风沙区不仅设置黏土沙障1.06万千米,固沙灌木造林保存15.06万亩,同时完成了质量很高的封沙育林(草)16万亩,两者相结合形成了长35千米,宽2~6千米的阻沙、固沙林带,成效非常明显。

1988—1995年,治河治路、治理绿洲内部成为治理重点。 先后对位于绿洲内部的中沙窝、位于石羊河西岸的无量庙沙窝、危害民勤县—金昌市的民昌公路沙窝进行规划治理,到1995年,设置黏土、柴草沙障2 800千米,中沙窝造林保存1.08万亩,封育2万亩,无量庙沙窝造林保存8100亩,封育1万亩,民昌路造林保存9044亩,封育5万亩。

2001年后, 三北四期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的先后启动, 给林场荒沙治理注入了新动力,多项先进技术的运用,较为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使林场防沙治沙进入了全新境界,年造林1~2万亩,封育3 000~6 000亩。 这一时期的封育虽然面积不大,但其质量和成效是空前的。 比较突出的有:

民昌路封育区。 防沙林试验场民昌路2004年封育的10万亩麻黄,覆盖度已比封育前增加了64%。

红崖山南坡封育区。 红崖山南坡5万亩荒滩1992年后民勤县政府划交林场管理封育,2005年采取全面封育措施,林木覆盖度已由封育前的12%升至目前的26%,主要树种红砂株高比封育前增加了48%。

三坪口封育区。义粮滩分场三坪口经过封育,5万亩封育地林草覆盖度已超过了40%,这在年降雨110毫米的沙荒地带并不多见。

红中滩封育区。泉山分场红中作业区1994年营造梭梭+沙拐枣混交林,2000年后进行封育,2008年调查,沙拐枣向下风自然更新560米,年均35米,在流动沙丘上自然形成了新沙拐枣纯林40公顷。 据调查,一块5米×5米的样方内最多有天然更新幼株50株,平均每个样方有幼株23.8株,幼株密度9 524株/公顷,沙拐枣盖度38%。 一般样地年均向下风方向发展12米,幼株密度1 600株/公顷,覆盖度30%左右。

扎子沟洪水河段封育区。 扎子沟分场洪水河段柠条林,造林面积130公顷,初植密度840株/公顷,造林成活率48%,成活植株403株/公顷,当年造林成效较差。 经过封育,2007年调查,柠条林面积拓展到250 公顷,增长了近一倍,柠条密度960株/公顷,增加了一倍多。

冯家滩高家沙窝封育区。 红崖山分场冯家滩高家沙窝背1万亩沙砾地立地条件很差,经过封育,沙拐枣、红柳种群稳定,覆盖度达标,不仅被验收为益林,还被推为样板。

东吕滩封育区。 泉山分场东镇作业区有一片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00米的梭梭林,经过封育,2007年调查,一块5米×5米的样方内竟然有天然更新幼株189株,平均每个样方有幼株84.4株,每公顷有幼株2251株,梭梭覆盖度24%,同区域对比样地每公顷仅为280株,梭梭覆盖度22%。

第三节 封育措施

在民勤干旱荒漠区封育的主要措施是:封沙育林(草)必须以保护天然植被为主,封育天然植被和人工固沙造林必须融为一体;封沙育林(草)必须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全、半、轮封可因时因地进行;封沙育林(草)必要时工程保护措施先行,然后跟进其他措施;封沙育林(草)必须以人工雨季飞播旱生树种为主,必要时也可采取有限的人工补水措施;封沙育林(草)必须达到一定宽度和广度,取得厚势,才能固定和控制流沙;封沙育林(草)必须持续进行,只有这样方可取得封育成效等。

以上措施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封育质量,巩固了封育成果,并为群众性的封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民勤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沙严重,土壤贫瘠,这些都是不利封育的因素。

在这样严酷的立地条件下封沙育林(草),林场始终坚持技术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有关要求。

——封育布局的转变。1988年后,封育宽度由原来的500米左右升至1000米以上,封育地点由以前单一的造林地上风一带演变为在造林地的邻近地区的各个方位同时进行,封育布局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封育成效。

——封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专业的封育管护工作尚未形成;1980年后随着封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有了专门的封育管理人员,其间经历了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技术规程的不断完善等工作;2000年后,封育工作又上了新的台阶,人工围栏、人工飞播、醒目封育标志的建立等工作得以普遍进行,封育质量大幅提高。 全场人工围栏8.1万亩,围栏长度150千米,完成人工飞播4万亩。

——林业新技术在封育中的应用。 封沙育林(草)的完成指标是植被覆盖度达标,由于一些地段地理条件太差,即使围栏、多次飞播后仍不能达标,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人工植苗造林(沙生容器苗)的方法补植不足部分,在封育区营养袋苗造林达到了2 100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鼠兔害的防治。 一般来说,封育区内鼠兔危害较轻,不足以对封育成果构成威胁,但在一些特殊地段也频繁出现鼠兔害严重,封育地极不稳定的情况。 经过人工化学防治,有害生物危害率控制在6‰以内,稳定了封育区域。

五 资源管理

45年来, 林场始终把林木林地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保护了现有植被,巩固了造林成果,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第一节 资源概况

全场总经营面积89.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2.6万亩,疏林地面积2.7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5万亩,未成林地1.2万亩,宜林地50.6万亩,农耕地0.6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25 535.3立方米,树种以沙枣为主,杨树次之。 人工造林和封育成林面积54万亩,其中:以沙枣为主的人工乔木林15.1万亩,已基本衰败,以梭梭、红柳为主的人工灌木林21.1万亩,以白刺、麻黄、黄蒿等为代表的天然小灌木18.8万亩。

第二节 森林资源

主要野生植物资源 经营区内的植物生物量小,生态系统脆弱,沙质荒漠景观十分突出,植被以沙生、旱生、泌盐生等灌草植物为主。 种属不多,结构简单,植被种类主要以白刺分布最多,红砂、沙蒿、红柳、珍珠、盐爪爪、芦草、芨芨等次之,覆盖度仅为8%~15%。 主要有:

(1)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灌木,分布在沙井子以西的沙地,是封沙育林(草)的主要对象。

(2)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ex Mey.灌木,固沙、药用。 在红崖山水库以南的沙地上生长。

(3)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乔木,用材,现分布于扎子沟,红崖山等分场的部分河岸上。

(4)小叶杨P. simonii Carr.乔木,用材,现分布生长于扎子沟等地。

(5)二白杨 P.gansuensis C.Wang et H.L.Yang 乔木,林场主要农田防护林造林树种。

(7)旱柳S.matsudana Koidz.乔木,防风、阻沙、护田、护岸、绿化、用材.

(8)沙柳S.psammophila C.Wang et Ch.Y.Yang.灌木。 防沙固沙、护岸、薪材、编织。

(9)头状沙拐枣C.caput-medusae Schrenk.灌木。 固沙、薪材。

(10)沙拐枣C.mongolicum Turcz.灌木,也叫蒙古沙拐枣,主要造林树种。 固沙、薪材。

(11)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Bge.灌木或小乔木。 固沙、饲用、薪材。 濒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12)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Pall.)Moq.野生小灌木。 固沙、饲用。

(13)碱蓬Suaeda glauca(Bge.)Bge.一年生野生草本。 固沙、饲用、榨油。

(14)沙蓬Agriophyllumsquarrosum(L.)Moq.又名沙米。 一年生野生草本。 固沙、饲草、食用、榨油。

(15)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一年生草本。 饲草。

(16)沙芥Pugionium cornutum(L.)Gaertn.二年生草本。 固沙、药用、饲用。

(17)苦豆子S.alopecuroides L.多年生草本。 固沙、绿肥、药用。

(18)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 Kom.灌木,俗称毛条。 固沙、饲草。

(19)中间锦鸡儿C.densa Kon灌木,俗称柠条。 固沙、水保。

(20)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Fisch.又名乌拉尔甘草。 多年生草本。 药用、防沙。 珍稀濒危植物。

(21)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灌木。 固沙。

(22)小果白刺N. sibirica Pall.灌木。 固沙。

(23)唐古特白刺N. tangutorum Bobr.灌木。 固沙、药用,果实可制饮料。

(24)细叶骆驼蓬Peganum nigellastrum Bge.多年生草本。 固沙、药用。

(25)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Bge.) Maxim.灌木,分布于沙井子、红崖山口等地。 固沙。

(26)红砂Reamuria soongorica(Pall.)Maxim.小灌木。 固沙。

(27)多枝柽柳T. ramosissima Ledeb.灌木。 固沙、水保、药用。

(28)沙枣E. angustifolia L.乔木。 固沙、防风、用材、饲料、酿酒、药用,种核为工艺品原料。

(29)锁阳Cynomorium L.寄生植物,一年生肉质草本。 药用。

(30)黄花矶松L. aureum(L.)Hill. 多年生草本。 观赏、药用、固沙。

(31)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多年生草本。 药用、纺织纤维。

(32)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一年生寄生草本。 乡土种。

(33)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乡土种。 灌木。 药用、盐碱地造林。

(34)枸杞L.chinense Mill.灌木,药用。

(35)肉苁蓉C.deserticola Maemend.多年生草本。寄生于梭梭上,药用。濒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36)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多年生草本。 药用。

(37)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一年生草本。 药用、饲用。

(38)沙蒿A.arenaria DC. Prodr.半灌木。 固沙。

(39)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Pall.)Less. 多年生草本。 饲草。

(40)苦蒿Centaurea picris Pall.多年生草本。 绿肥。

(41)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多年生草本。 药用、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