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变化会影响身心健康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医学家就详尽地论述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可以使人生病。由精神刺激导致肉体的疾病被称之为“身心疾病”。加拿大医学家汉斯·塞里提出的“应激学说”,用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说明了“从心理变化转变为疾病”的过程。当巨大情绪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应激”的最初反应(“警觉”阶段)是心跳与呼吸加快、释放肾上腺素入血等,以动员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在这一阶段就可以产生头痛、疲乏、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种应激情况持续一段较长时间,“适应综合病症”就进入第二阶段(“反抗”阶段),由于机体“对刺激的适应”,一些不适应症状可以减退或消失。这种“适应综合症状”的最后阶段(“耗尽”阶段),垂体——肾上腺应激系统已经衰竭,身体储存的能量已经耗尽,再不能“适应”或“抵抗”而产生身心疾病。这一名称用以提示心理或精神强烈地影响着肉体或身体,再恰当不过了。
比如,一个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而害怕上学,身体应激“恐惧”心理的结果,就使他产生头痛,胃肠不适和虚弱感。孩子的母亲由于心疼孩子而允许他不去上学。这就使这个孩子的行为得到了强化或鼓励。不上学时,没有使孩子害怕的情境,胃肠就能正常活动。孩子成年之后就可能无意识地把这种情况沿袭下来,一旦再遇上使他“害怕”的情境,就会重犯“胃肠不适”病症。
情绪和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组织和器官的实际损伤,身心疾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非常普遍。诸如湿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头痛、哮喘、高血压、心脏病、结肠炎乃至癌症,都可以因情绪变化而发病。但应该说明的是,情绪变化不是这些病的唯一原因,但存在着明确的相关因素,是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