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推动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是“神童”或“圣婴”。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的古印地安人发现,如果在元旦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那么不久就会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古印地安人称这种打破常规的温暖海流为“神童”海流,即“厄尔尼诺”海流。1969年,气象学家指出:太平洋赤道上空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与南美海岸出现的异常暖流,即“厄尔尼诺”海流有关。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地区的异常天气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海流对天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厄尔尼诺海流是怎样影响天气的呢?地球上空有两个重要的大气环流,一个是纬向的瓦克环流,一个是经向的季风环流。这两个环流影响着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热量、动量及水蒸气的平衡和交换。一旦这种平衡被打乱,地球上的天气就会出现异常。而厄尔尼诺海流的出现恰恰会影响这种平衡。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出现,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增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移动,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那里的上升气流也随之加强,于是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瓦克环流中的下沉运动便会遭到破坏。
几个月之后,赤道附近的低空东风气流也被减弱破坏,甚至转为西风。再过几个月,便影响到太平洋西端,那里将出现下沉气流,破坏或者取代了正常情况下的上升气流。结果造成冬季应该干燥少雨的南美却出现多雨天气和洪涝灾害;半年之后的夏季,应为雨季的南亚和澳大利亚却出现了酷暑和干旱。
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致是每七年发生一次。据统计,自1900年以来,共发生了32次厄尔尼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