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疼痛护理手册
45419600000022

第22章 手术后疼痛与护理(1)

急性疼痛也称伤害感受性疼痛,一般来说,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短于1个月通常不超过3个月。常见的急性疼痛主要包括术后痛、分娩痛、外伤痛或运动伤痛、烧伤痛、烫伤痛、急性神经痛等。正确处理急性疼痛减少伤害性刺激,避免机体躯体性和内分泌的不良反应,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加速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

###第一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由于手术创伤激活了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而形成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这些伤害性感受器是一些感觉神经末梢的感觉神经包括有髓的Aδ纤维和无髓的C纤维,后者参与损伤等刺激信号的传递。损伤和炎症一方面激活了局部组织中的伤害性感受器,使其敏化,导致阈值降低和对超阈值的反应性增强即痛觉过敏;另一方面,组织损伤引起疼痛性介质产生、释放、聚集。致痛介质(物质)包括前列腺素(PG)、缓激肽(BK)和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当这些化学介质作用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时,就会引起末梢痛觉过敏,从而产生一种复杂感觉,并且常常伴有情绪反应。术后疼痛时间持续长了,会引起机体的心理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学者认为,术后疼痛是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的结合,机体对痛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心理)状态

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使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焦虑、恐惧。重者可发生虚脱、神志不清。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

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释放,包括:

(1)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

(2)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和皮质醇,同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糖升高和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康复。

(3)创伤刺激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β内啡肽、中枢及外周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上升。

(4)疼痛的应激反应可使胰岛素和性激素水平降低。醛固酮和皮质醇等激素使机体排钾,影响体内电解质平衡。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性感觉神经末梢敏化,使患者处于疼痛的恶性循环中。

三、心血管系统

疼痛使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增快。甚至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见T波及ST段的变化。尤应注意冠心病患者,脉搏变化与疼痛程度有关,剧痛可引起心搏骤停,而强烈的深部疼痛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

四、呼吸系统

剧痛可引起快而浅的呼吸及肌张力增加,结果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导致术后肺不张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有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此种情况早期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长时间则可导致呼吸衰竭。

五、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

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反射性地抑制胃肠功能,使之紊乱(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表现为术后胃肠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膀胱平滑肌的张力同样在手术后也降低,可导致术后疼痛。

六、免疫系统

疼痛的应激反应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处于抑制状态,体液免疫也如此。而与免疫功能有关的细胞因子同样也有改变。这些因素使得术后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导致免疫功能减弱以及原发性儿茶酚胺、皮质醇和前列腺素等的增加,可造成机体免疫机制的改变,甚至导致残余的肿瘤细胞术后扩展。

七、凝血功能

疼痛的应激反应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活性降低,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这对老年及心血管病患者术后极为不利,易形成血栓,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康复。

八、精神状态及躯体活动

疼痛可使手术部的肌张力增加,怕痛不愿意早期下床活动及肢体活动,则会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同时疼痛刺激可使患者失眠、焦虑、恐惧,甚至产生一种无援的感觉,这种心理、精神上的创伤,无疑延缓了患者术后的康复过程。

因此,及时有效的术后镇痛是术科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也是在短时间内将疼痛阈降至最低的主要治疗手段。

第二 术后镇痛的意义

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的一种,是术后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持续时间短,但较剧烈,尤其是创伤大的手术,易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疼痛还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特别对伴有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病变者及代谢紊乱者,直接妨碍了术后的顺利康复。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措施,对机体主要产生以下影响。

一、心血管系统

术后镇痛可有效治疗心肌缺血和心绞痛,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发病率,可降低术后机械通气、肺部感染、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减少心肌缺血和功能失调的发生,减少由手术应激引起的其他激素的分泌,也可减少由于术后液体储留带给心血管和肾脏的负担。

二、肺部并发症

术后镇痛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硬膜外镇痛可使肥胖患者的肺功能改善且早期离床活动;降低术后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优点主要体现在高危人群。

三、凝血功能

正常情况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硬膜外镇痛能纠正这种情况,使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使血管移植后再栓塞率下降,也能减少冠脉血栓的发生。

四、胃肠功能的恢复

硬膜外镇痛可使胃肠功能限速恢复,由于硬膜外镇痛使交感神经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增加了肠蠕动并减少了肠梗阻的发生。可使子宫切除和结肠外科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加快一天或两天。

五、住院时间

接受术后镇痛患者在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有所缩短,而在ICU停留时间可缩短12小时,住院时间缩短24小时。

总之,尽管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术后镇痛在许多不同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影响。特别在腹部和胸部外科手术中硬膜外镇痛具有更明显的优点。

###第三 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的复杂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病变部位、年龄等生理因素有关,还受到个人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既往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个性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疼痛评估还受到人体生理周期的影响,临床实践发现在一天中疼痛强度和疼痛缓解的评分以及患者对镇痛的需要是有波动的。由于疼痛感觉是复杂的主观的精神活动,目前还没有测量疼痛的客观指标,所以只能依赖间接方法综合分析,进行动态观察和多方面评估。因此,一旦确定患者存在疼痛或预测疼痛将会发生,护士应细心观察,查明原因,进行个体化评估。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是用一条长10cm的直线,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在此直线上选择能描述其某一特定时刻所感受疼痛水平的一点,以此点作标记,可以得到一个以厘米或毫米为单位的具体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使用前选择适当的语言介绍VAS评分并将语言标准化,例如:“请将你现在所感受的疼痛强度在这条线上做一个标记”。

(二)数字评分法

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是由0到10共11个数字组成,患者用0至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严重,此法类似于VAS法。NRS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易于记录,适用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患者。曾有报道,文化程度高者在各种疼痛评估工具中倾向于选择NRS,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0%选择NRS。但NRS的刻度较为抽象,在临床工作中向患者解释NRS的使用方法比较困难,故不适合文化程度低或文盲患者。

(三)口述分级评法

口述分级评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是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剧痛。

(四)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使用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评估简单、直观、形象,易于掌握,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特别适用于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文化程度较低者、表达能力丧失者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五)术后疼痛评分法

术后疼痛评分法(princehenry)主要用于胸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测量,从0分到4分共分为5级,评分方法如下:

0分:咳嗽时无疼痛发生。

1分:咳嗽时有疼痛发生。

2分:深度呼吸时即有疼痛发生,安静时无疼痛。

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发生,但较轻微,可忍受。

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此方法用于评价开胸术后疼痛,较常用,也很简便。对于那些术后因气管切开或保留气管不能说话的患者,应在术前训练患者用不同手指来表达从0~4分的5级疼痛评分。

总之,临床上用于定量分析疼痛的方法很多,各有一定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和临床需要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

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原则包括:

(1)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2)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或方法干预后的效果。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分钟、口服用药后1小时,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3)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均应清楚地记录。

(4)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