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疼痛护理手册
45419600000012

第12章 疼痛的非药物治疗(3)

超声波导入治疗也可用于神经痛、神经炎等。

(四)禁忌证

(1)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出血倾向、高热、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安人工心脏起搏器及心脏支架的患者、孕妇下腹禁用。

(2)损伤部位,皮肤严重过敏者禁用。

(3)头部、眼、生殖器等部位慎用。

(五)治疗方法

使用超声波治疗仪,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和不同部位,采用直接接触法、间接接触法或超声波药物透入法进行治疗。

(六)注意事项

1.治疗参数应事先设定

操作过程中,贴片药物加入量1.0ml。如撕掉凝胶片凸面防护纸时止水圈同时撕破,应予更换。凝胶片凸面与治疗探头连接时应压紧凸面金属膜与探头四周以免漏气。

2.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适用水剂、油剂、乳剂、水凝胶剂、混悬剂,不适用固体凝胶剂、霜剂、硬膏剂、中药散剂。

(2)药物导入结束后,至少保留药贴30分钟。

(3)患者如有皮肤胶布过敏史,应注意观察,出现过敏应给予对症处理。

(4)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3天内洗澡时,应避免搓洗治疗部位,且治疗部位不宜用浴液、香皂等进行清洗。

(5)应选择原厂药物凝胶贴片(含耦合剂),避免选择其他替代物,以免造成疗效不佳或其他不良反应。

(6)药物贴片为一次性消耗品,耦合剂使用一次后将失效,不得重复使用。

二、超激光治疗

(一)概述

超激光治疗是利用复合波长、具有直线偏振光特点的近红外线治疗疼痛的方法。

(二)作用原理

超激光的全名为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由激光发生器、光波滤过器、光导纤维、透镜组等组成,波长为600nm~1600nm,输出功率达1800mW,对人体组织的有效作用深度可达5cm以上。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激光具有方向性及点式直线性,其穿透力强、复合波长的优点,避免了激光波长单一、散射、无偏振光及治疗功效低的缺陷。利用不同功能的探头,通过对人体神经节、神经干、神经根和痛患局部照射,可对人体炎症性、神经性和创伤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无创治疗。其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

(三)适应证

各种慢性肌肉痛和关节痛、神经痛、肌腱鞘炎、腰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腰颈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雷诺病、术后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四)禁忌证

超激光治疗不宜用于眼部、性腺部、孕妇腹部及新生儿、婴儿,对出血性疾病、对光线过敏及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也不宜使用。

(五)治疗方法

超激光治疗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痛点或局部照射

用B型透镜组,70%~100%输出功率,照射3秒停1秒,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或2次。

2.局部照射

用C型透镜组,选70%~100%输出功率,照射3秒停1秒,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或2次。

3.穴位照射

使用A型透镜组,以80%~100%输出功率,照射2秒停3秒,每个穴位5分钟,每日1次或2次。

4.星状神经节照射

使用SG型透镜组,选择70%~80%输出功率,照射2秒停2秒,每侧8~10分钟,每日1次或2次,10~15天为一个疗程。

5.特殊照射法

对鼻腔、外耳道、口腔等部位的炎症、溃疡可采用,过敏性鼻炎、外耳道炎选用SG型透镜组,口腔溃疡选用A型透镜组,一般用80%输出功率,照射2秒停3秒,每个部位1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

(六)注意事项

注意调整输出量和控制照射时间,探头和皮肤的距离保持在8cm,防止烫伤。

三、经皮神经电刺激

(一)概述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

(二)作用原理

经皮神经电刺激是根据闸门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种缓解疼痛的方法。闸门学说认为脊髓背角在调控感觉传递中有一种类似闸门的作用。外周刺激是经粗细两种纤维(即A纤维和C纤维)传导的,第一级有髓传入粗纤维发出的冲动,通过背角的抑制通路抑制无髓细纤维的冲动传递,从而对痛觉冲动传入进行控制和调节。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发出的电刺激,作为一个温和的冲动通过粗纤维传入背角的第二神经元,同时使脊髓背角的胶质细胞兴奋,从而关闭闸门,抑制了C纤维的传导,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三)适应证

1.软组织和运动系统疼痛

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外上髁炎、关节炎、肌痉挛等。

2.周围神经炎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病变。

3.周围血管性疾病

偏头痛、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

(四)禁忌证

急性炎症、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皮肤感染、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者、妊娠妇女。

(五)治疗方法

1.电流强度

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一般9mA~11mA,依患者耐受而定。

2.电极放置方法

(1)电极放于特殊点即触发点,有关穴位和运动点。因为这些特殊点的皮肤电阻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密度输入,这些点是放置电极的有效部位。

(2)电极放在病灶同节段上,因为电刺激可引起同节段的内啡肽释放而镇痛。

(3)电极放于颈上神经节(乳突下C2横突两侧)或使电流通过颅部,均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4)治疗时间:一般为10分钟,一天两次。

(六)注意事项

注意调节电流强度避免强点刺激致烧伤,患者能觉察出刺激、疼痛、针刺样感觉为宜。

###第五 疼痛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被称之为“痛证”。中医学治疗痛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痛证的病因、病机、病位、证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有“医圣”之称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疼痛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首次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痛证理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阐述了瘀血致痛的病机。随着止痛中药、方剂的创立以及中医外治法在痛证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理、法、方、药、术兼备而又特色鲜明的痛证诊疗体系。

一、中药止痛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文献中记载有止痛作用的中药多达2000余种,记载有止痛作用的方剂更是超过20000种之多,被现代实验研究证实有止痛作用的中药已有200多种。止痛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中药镇痛作用明确,且不良反应极小,已成为药物止痛治疗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的疗效卓著,极大地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一)中药止痛机制

1.中医理论下痛证发生的原因

引起痛证的病因很多,中医学将其分为三类:

(1)外感六淫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外邪,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侵袭人体肌肤、经络、关节及脏腑,使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从而产生疼痛。

风邪侵袭人体常可引起疼痛,如外感风邪,除恶风、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外,常伴有头痛、项背疼痛、骨节酸痛;由风邪夹杂寒湿侵入关节、经筋,疼痛表现为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苔薄白,脉浮。

寒邪是引起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上诸多痛证,咎其病因,都是由寒邪所致,寒邪致痛的特点是痛有定处,拘急不可屈伸,遇寒痛剧。

暑邪是夏令气候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夏天暑邪所伤的患者多表现为头痛,混蒙不清的感觉。

湿邪致痛的性质多呈重痛。如湿邪侵犯筋骨关节所成的湿庳,其主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每遇阴雨天加重,多发生于身体下部,苔白腻,脉濡滑。

燥邪伤人也可引起疼痛,如外感燥邪,除见口鼻干燥、咳嗽、少痰或无痰等症外,还可伴有咽痛、头痛、胸痛等症状。

火热之邪致痛是极多见的,热邪致痛的特点是疼痛伴灼热红肿,舌质红,苔黄,脉数。

(2)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异常情绪的变化会导致气机的紊乱和脏腑功能的失调,气机紊乱日久,气血运行失常则会出现气滞和血瘀,从而引起局部疼痛不舒的症状;气机郁滞不通、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局部阳气虚弱、津液亏虚,局部器官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气血的濡养,最终出现虚痛。

(3)其他因素主要包括饮食因素、劳倦和外伤虫咬等,这些因素既不属于外感六淫,也不属于内伤七情,中医学把这一类的致痛因素称之为“不内外因”。

2.痛证发生的机制

总的来说,诸多致病因素都可导致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疼痛,究其引起发病的最根本的机制,均以气血的运行出现了病理性的变化为基础,其机制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荥则痛”两个方面。

(1)不通则痛。中医学认为,“不通”是痛证发生的主要病机,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机能失调均可导致人体气机升降的失调,从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或闭塞而产生疼痛。

(2)不荥则痛。“荥”通“荣”,荥指濡养、营养的意思。不荥即缺乏或失去营养、濡润功能,相当于缺血、缺氧或代谢低下,既是“不通”的恶果,又是引致疼痛的原因,两者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发生痛证。

3.中药止痛的机制

疼痛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有气滞、寒邪、热邪、食积、湿邪,也有正气亏虚,但引起疼痛最主要的病理因素是血瘀,即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脏腑组织间的血脉不通,血行不畅,终致血瘀而产生疼痛。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首次根据“不通则痛”的病理学说,确立了痛证的基本治疗原则:通利之法,以达到通利驱邪之目的。因此,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是中药镇痛的最根本的机制,应用活血化瘀药通利血脉在痛证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4.止痛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目前研究表明,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药的镇痛机制可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二)常用的镇痛方剂

1.桃红四物汤

【组成】桃仁9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

10g,熟地15g。

【功效及主治】一般外伤所致的瘀血疼痛均可应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9g,天花粉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大黄12g,桃仁9g。

【功效及主治】一般用于瘀血停胸胁、痛剧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9g,川芎6g,枳壳6g,甘草3g。

【功效及主治】用于瘀血胸中、胸痛如刺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和营止痛汤加减

【组成】赤芍12g,当归9g,川芎9g,苏木9g,陈皮9g,桃仁12g,续断9g,乌药9g,乳香6g,没药6g。

【功效及主治】治损伤后积瘀肿痛,用于损伤中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5.七厘散

【组成】血竭30g,麝香0.4g,冰片0.4g,乳香5g,没药

5g,红花5g,朱砂4g,儿茶8g。

【功效及主治】主治跌打损伤后瘀滞作痛,用于软组织损伤中期疼痛。

【用法】研细末,调敷患处,每次2g。

6.舒筋活血汤

【组成】羌活9g,防风9g,荆芥9g,独活9g,当归12g,续断12g,青皮12g,牛膝9g,五加皮12g,杜仲12g,红花12g,枳壳9g。

【功效及主治】主治损伤后期肌肉挛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7.上肢损伤洗方

【组成】伸筋草15g,透骨草15g,荆芥9g,防风15g,红花9g,千年健9g,刘寄奴9g,桂枝12g,苏木9g,川芎9g,威灵仙9g。

【功效及主治】活血舒筋。用于上肢骨折、脱位、扭挫伤后筋络挛缩痠痛。

【用法】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2次。

8.小活络丹加减

【组成】制川乌6g,草乌6g,地龙6g,天南星6g,乳香

5g,没药5g。

【功效及主治】主治跌打损伤,瘀阻经络,风寒湿侵袭经络作痛,肢体不能屈伸及麻木,日久不愈等症。

【用法】煎药后外敷疼痛部位。

(三)护理

1.中药内服法及护理。

(1)解表止痛药的服法与护理

①解表类药物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覆被并进热饮。

②发汗以微汗为佳,不宜太过。

③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

④饮食宜清淡,忌生冷。

(2)行气活血止痛类药物的服法及护理。

①此类药物多辛香走窜,易耗血动血,虚证或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禁用。

②妇女经期、孕妇应慎用或禁用。

③服药期间应忌生冷寒凉,脾胃虚弱者应注意饮食调护。

(3)祛风湿止痛药的服法与护理。

①本类药物辛香苦燥,易耗伤气血,故阴虚或体质虚弱者慎用。

②服用少数有毒的祛风湿止痛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毒副反应。

(4)温里止痛药的服法与护理。

①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

②宜进食温热饮食以助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③温里药多辛温香燥,阴虚津亏者慎用。

(5)清热止痛药的服法与护理。

①清热类药性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

②清热类药物多苦寒,易损伤脾胃,故在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脾胃宿疾,以防损伤脾胃。

③清热类药物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应食清淡食品,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2.中药外用法与护理

(1)止痛膏药的用法与护理。止痛膏药是按止痛处方将药物置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加入黄丹再煎,凝结后将熬成的药膏摊在布上或纸上而成。

【适用范围】风湿、跌打损伤所引起的痛证。

【操作及护理方法】清洁局部皮肤,加热膏药,膏药软化后再敷贴患处,适当固定,加温时应注意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应密切观察皮肤局部的反应,如局部出现丘疹、水疱、红肿或瘙痒,须立即取下膏药,膏药祛除后,局部可用松节油擦拭干净。

(2)止痛药膏的用法与护理。止痛药膏为止痛药粉与饴糖、蜂蜜、植物油、鲜药汁、酒、醋、凡士林、水等赋形剂调和而成的厚糊状软膏。

【适用范围】用于疮疡及跌打损伤引起的疼痛。

【操作及护理方法】先清洁皮肤,将药膏涂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桑皮纸或纱布上,敷贴于患处,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或螺旋形包扎。

应注意局部皮肤的反应,若出现皮丘疹或瘙痒,需立即祛除药膏。

(3)止痛中药的熏洗疗法与护理。止痛中药还可以将药物煎汤或开水冲泡后,乘温热之时在疼痛处浸泡、淋洗、熏蒸,通过加热后的热力的作用,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和蒸汽渗透作用达到止痛的作用。

【适用范围】可用于风湿和跌打损伤所引起的疼痛的局部治疗。

【操作及护理方法】按医嘱正确配好药液,药液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将需要治疗的部位置于药液蒸汽的上方,熏洗时间每次30~40分钟。

需避免发生烫伤,时间不宜过久;妇女经期应避免坐浴;保持室内外的通风;观察局部熏洗处的皮肤反应,若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皮丘疹等,需立即停止熏洗。

(4)止痛中药的熨敷疗法与护理。止痛中药的热熨疗法是将止痛药物或药液直接加温,敷于局部疼痛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温热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目的。

【适用范围】虚寒性腹痛、寒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