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45419300000041

第41章 心理危机干预(2)

随着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的扩展,人们认识到,在发展、社会、心理、环境和境遇等决定因素的合并作用影响下,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暂时的病理症状。因此,扩展危机理论不仅从心理分析理论,而且从一般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中吸取有效成分。以下为主要理论成分。

1.精神分析理论

通过对个体无意识和过去情绪经历的理解,可以理解个体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而出现的攻击性或破坏性欲望。精神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的固执可以作为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2.适应理论

适应性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即在危机干预者的帮助下,求助者能够学会将旧的、消极的行为变为新的、积极的行为。

3.人际关系理论

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其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解在于,它认为一个人的控制权的外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其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

4.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对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应用于危机和危机干预时,其注意的焦点不是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而是关注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常涉及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和一个需要满足的系统,且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影响。其最大的突破在于不仅仅从当事人的线性因果关系角度来考察危机,而且也从社会和环境的范畴来考察危机。因此,可以说危机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它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环境的所有方面都相互交叉在一起。

与所有其他的心理治疗一样,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整合状态。因此,在危机干预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到作为当事人个体的反应,也要关注到其所处的系统的影响。

(三)应用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的应用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态度,因为每一个人和每一次危机都是不同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将每一个人和造成危机的每一个事件都看作是独特的。布拉默(Brammer)提出,应用危机理论包括三个方面:①发展性危机;②境遇性危机;③存在性危机。

1.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折所导致的反应。例如,升学、毕业、工作、退休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正常的,但所有人和所有的发展性危机都是独特的,因此必须要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处理。

2.境遇性危机

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时,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而出现的危机,便称为境遇性危机。例如,交通意外、突然的疾病与死亡、瘟疫、自然灾害等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其特点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灾害性的。

3.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以是基于一种压倒性的、持续性的感觉。

二、心理危机干预

(一)认知干预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临床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从认知途径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并相继形成了若干认知改变的技术。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客观事件或外部刺激造成个体情感和行为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的代表流派为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疗法。

(二)行为干预理论

行为干预的目的是实现特定行为的改变,降低或者消除个体在危机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塑造或提高个体的一些良好行为,从而实现特定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三类技术:①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②提高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③行为塑造。

三、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Belkin提出,目前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有3种,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一)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时特别适合。

(二)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受害者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

(三)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

第三 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危机发生后的干预主要是指当危机(如亲人去世、网络成瘾、被性侵犯等)发生后,我们对处于危机中的人们进行的干预。危机干预也称危机调停,是指对处于困境和挫折中的个体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一 、何人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何人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对“干预”一词的理解。狭义上,心理危机干预一般是指对遭遇到危机事件的个体开展的干预。广义上,心理危机干预还包括对一些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特殊人群进行的事前干预以及对一般个体进行的各种预防性干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狭义上的“何人需要心理危机干预”问题。

危机事件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如地震、水灾、泥石流、疾病爆发、空难、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如亲人去世、交通事故、遭遇抢劫或者性侵犯等。研究表明,不同的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不同,个体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将产生非特异性的情绪反应,如喊叫、否认、侵入等,持续的强度、时间与个体的应变能力有关。即使是最有应对能力的人,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也会经历一段情绪低潮期和心理障碍期。因此,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卷入危机的个体,其内心的平衡便会被打破,内心的失衡会导致个体的认知发生偏差,并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或叛逆感,需要我们对这样的个体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

(一)卷入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个体

突发性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在公共领域的,整体或者局部地危及社会成员生命安全、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各类重大生活事件,包括了当今公共领域发生的一切重大问题。其发生源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认为因素和先自然后人为因素。

由于突如其来的巨大伤害,在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危机事件后,部分个体会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所谓PTSD是指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或心理障碍,是一种经历严重身心创伤后所产生的焦虑性疾病,属于心理失衡状态。

(二)处于紧急状态下的个体

这里所指的紧急状态是指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某些突发或紧急事故,如亲人去世、身患重病、高考落榜、失恋、性侵犯等,打破了人们内心的平衡,他们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承受这些困难和挫折对自身心理的冲击,这时的人们会处于紧急状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才能恢复平衡。

与突发性公共事件不同,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心理危机,如失去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很在乎的人去世、一次重大考试的失败、人际关系差、遭遇人身攻击等。当个体处于这种紧急状态时,内心的平衡也将会被打破,从而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使自己处于心理危机中。因此,处于紧急状态下的个体也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 危机干预技术

(一)关注

对危机求助者进行咨询干预首先要表现出对他们十分关注,这可从三个层次即微观层次、躯体语言层次和人际情感层次来表达咨询师的关注。具体说来,就是通过诸如目光接触、上身前倾、正面相对等基本的微观技能来表达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与求助者同在,对其表示接纳与理解的心态;在躯体语言层次,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善于察觉自己的非言语交流方式,尽量以恰当的躯体语言表现出自然自如、轻松自在的会谈方式,让求助者充分放松,畅所欲言;最终要在情感层次做到真诚关注求助者,让求助者明确无误地感觉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确是心甘情愿、设身处地、同甘共苦地帮助他。

(二)倾听

倾听在危机干预中必不可少。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需要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的感受。倾听技能应包括观察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如姿势、表情、举动、语调等;理解求助者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并注意叙述的前后连接和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等。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澄清、释义、情感反应和归纳总结这四项倾听技术,加深对求助者的了解与认识。“澄清”是求助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就有关信息向求助者提问,以鼓励求助者更详细地叙述,并检查其内容的准确性。“释义”是将求助者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实际上是对求助者信息内容的再解释,以帮助求助者注意到自己表达信息的内容,甚至可以促使问题的实质显现出来。“情感反应”是对求助者的感受或求助者表达信息中的情感内容重新组织、编排,以鼓励求助者更多地倾诉其内心感受,帮助求助者支配、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归纳总结”是释义和情感反应两个过程的进一步延伸,将信息的不同内容或多个不同信息加以连接,并重新编排,以帮助求助者连接多个元素、确定共同的主题和回顾整个过程。

(三)评估

从危机爆发到危机缓解或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对求助者的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是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从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情绪状态和自杀危险性评估等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首先需要评估求助者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并且要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和有限的资料条件下迅速加以完成。伤害严重程度的评估,一般是通过求助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方面入手。比如,了解求助者对危机的认识、解释,把握其某些不合理或模糊的想法;了解求助者是否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化和失控,或严重的退缩和孤立,情绪反应与危机环境是否协调一致,是否出现情感否认或情感回避的现象等;同时还要更多地注意求助者的所作所为,了解其所采取的行动步骤、行为或其他任何精神活动,把握其某些被动依赖性以及消极应对等特点。

评估的第二个重点是检查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要了解求助者情绪危机是一次性的、还是复发性的,以及其情绪承受或应付能力。对于一次性的急性或境遇性危机,通过直接的干预,求助者能较快恢复到危机前平衡状态,通常能够应用正常的应对机制和利用有效资源,并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那些复发性慢性危机的受害者,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重新确立应对策略,并建立新的应对策略,以摆脱目前的危机。评估情绪状态还要了解求助者情绪承受和应付能力,如果具有严重无助感和绝望感,则说明求助者心理承受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策略和加大干预力度。

求助者应对资源及自杀危险性的评估也是危机干预中的重要评估内容。因为每一个受害者都有自杀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咨询者来说,要经常性地了解这种可能性。绝大多数求助者在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往往都会表现出确定的自杀线索,并迫切地寻求帮助,但是一般的亲友常常忽略了这些线索。

三、干预的方法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以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来进行干预。前三步分别为:①确定问题;②保证求助者安全;③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后三步为:④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⑤制订计划;⑥得到承诺,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还要将检查评估贯穿于整个干预的过程中。

(一)明确问题

从求助者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如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认识的危机境遇并非求助者所认同,那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所应用的全部策略和付出的努力可能会失去重点,甚至对求助者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在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和应用有关技术。

以下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小明是一名初中学生,自小父母离异,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的脾气很暴躁,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拿小明出气,对小明拳打脚踢。小明不服气就和父亲发生争吵。因此,小明不想回家,他认为家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然而也不能去妈妈家,因为她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去了会很尴尬。小明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一个孤苦伶仃的人。后来开始沉溺于网络,因为在那里能够使他忘记现实中的烦恼。此后,小明的成绩开始直线下滑。所有的事情让小明痛苦不堪,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他觉得这样才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以下是小明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对话:小明:你好像不大喜欢我。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现在这不是主要问题,我要做的是帮助你找出问题的重要症结是什么。

小明:你和你的孩子相处得也不愉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