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45419300000002

第2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概述(1)

引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生活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含义和性质 、心理咨询的种类与形式、心理咨询的原则、心理咨询者的素质和能力等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内容提要]

一提到心理咨询,不少人会立刻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联系起来,并表现出一些不安或害怕。这是对心理咨询很不正确的理解。其实,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的“助人的职业”,它要帮助那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只占人群的一小部分。

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助人的职业”,它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与其他的助人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心理咨询强调通过倾听、接纳、引导、支持和短期干预等手段或方法帮助求询者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及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心理咨询强调帮助个体、团体、家庭,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和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工作更有效率。作为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与其他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有所不同,他们必须接受特殊的专业化教育和训练,必须学习、掌握满足本专业要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咨询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观点、咨询过程及咨询方法的学问。

第一 现代社会生活与心理咨询

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特点

20世纪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变迁的世纪。回顾这一百年的变迁,我们印象最突出的是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由物质文化的发展、积累和传播所带来的核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的交通通讯手段和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发展,使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很不同于100年前的物质环境中。物质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相对滞后,这使人们在调适自己心理时面临较大反差和压力。我们所关心的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变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何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一点的考察。

变化之一:专业分工愈来愈细,造成人的心理机能的片面使用和发展。大工业生产导致非常精细的专业分工,这种分工只要求生产者具有非常单一的能力,并在该项能力方面有特别的发展。对这种生产来说,生产者最好只具有某一功能,如专门焊接一批固定焊点的“机械手”,而他的思想、情感、创造性等都变成了多余的累赘。从心理生活的丰富性、心理机能发展的全面性来比较,一位狩猎社会的猎人甚至要比一位在流水线上作业的现代工人要幸运得多。一位猎人要有灵敏的视、听、嗅、想象和思维能力,要有强健的体魄,要有独立拼搏、不屈不挠的意志,要有合作、助人的品质,他的环境也提供了充分的压力和刺激让他发展这些机能和品质。而在流水线上的工人,社会要求他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对金钱的需要,二是娴熟的拧螺丝的技能。看看今天的“打工仔”和“打工妹”们的工作情形,便可知道此言不虚。

变化之二: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由于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迅速向作为工商业中心的都市集中,造成人口相对密度的急剧增加,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大量社会学调查表明,人口密度与暴力、犯罪等严重人际冲突增加相关。而更大量发生的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人际矛盾,即有限的工作职位、有限的晋升晋级机会,以及有限的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容量,正在各方面制造出一个个竞争“瓶颈”。竞争催生冲突,它们使人常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

变化之三: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传统家庭担负着多重功能,如生产、生殖、保护、教育和消费等。以这多重功能为纽带,家庭结构比较牢固的得以维系。但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如教育功能转移到学校,安全保护功能转移到保险、社会福利、公安部门),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结构向小型化的核心家庭发展。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稳定性下降。家庭支持、维护成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在下降,而引起冲突和压力,造成心理困难作用在上升。

变化之四: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发生畸形变化。一方面是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另一方面是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教育内容片面集中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大至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对教育进行评价的尺度越来越单一地集中在对生产力的开发方面。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愈来愈变成一句空话。在今天的学校和社会(还有家庭)里,体育、美育要么受冷落,要么就单单对那些有天赋的孩子进行重点教育,以便让孩子日后以体育或艺术谋生。教育畸形的结果:一是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产生大量的心理困难;二是让学生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变化之五: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大量倚重各种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借助这些先进手段,人的行为半径可延伸至很远的社会空间。但另一方面,人生活的物理空间却缩小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减少了。由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间接化,交往的内容也就越来越非个人化。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结果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发现满世界都是同类,却又互不相知,每个人周围都是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变化之六:价值观的变化。在近几十年中,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发生了巨大的价值危机和价值嬗变。中国社会近十多年里的价值转变更时时使人“觉今是而昨非”。在一个价值尺度变动不已,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社会里,个人内部和人际间的价值冲突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知道,个体的价值观作为个性因素之一,对其认知、体验和行动有重大影响。价值冲突和混乱必然造成心理困难。怎样看待以上现代社会生活的这些变革对人的心理生活的影响呢?这就要联系现代人的人生课题——适应和发展来考察。

二、适应和发展——现代人面临的挑战

(一)适应和发展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适应”通常是指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顺应。再深入一些推究,可以发现这个概念包含着两个稍有差别的意思:其一,适应是指个体和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既然是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应该是双方。但人们在说到适应时,心目中想的主要是个体的改变,是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条件。其二,是指个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适应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适应期间总是孕育着变化的种子,这种变化要么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要么是个人自身的改变。一旦这些变化因子“长大”到一定的限度,适应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接着便是一个调整期,逐渐达到新的适应。

我们所说的个人生活环境实际包含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部分。由于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对于人类个体来说,主要的适应课题乃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

综合上述讨论,我们不妨这样对适应下一个定义,即适应是个人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适应和发展无法分开,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心理学中,发展指的是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积极变化)过程。它是个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两者的函数。

发展和适应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一个相对适应的水平上,由于个体生理的成熟,或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来的适应平衡便被打破。新的条件和新的要求需要高一级水平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由低一级的适应水平向高一级的适应水平推进的过程,便是发展。

人类个体的发展既有其客观规律,又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或可变性。就前一点而言,首先,绝大多数个体只要生长在一个基本正常的环境中,就不可避免会有所发展。身体一天天长大,能力越来越强,知识越来越丰富。其次,每个人都要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从嗷嗷求哺到求婚生子……就后一点而言,发展又不是一个纯粹自然自发的过程。因为发展总是在一个人为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环境又有极大的可变性。一个人所面临的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的好坏,人生际遇的改变,会对其发展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发展有时顺利,有时出现障碍和差错。再则,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追求发展的努力程度,也影响他(她)的发展水平。实际上,许多心理学家相信,虽然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心理发展的上限(这个上限由个体的发展潜质所决定),但大多数人并未达到这个上限。

由于适应和发展都与环境条件有依存联系,环境条件既可支持个人的适应和发展,也可能阻碍适应和发展。因此,有理由要求我们的社会文化条件变得更适合人性,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遗憾的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二)现代人的适应和发展

适应和发展本来是一切历史阶段所有人的两大任务。这里特别提出现代人的适应和发展,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它们变得更严峻、更突出、更难以顺利完成。曾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从工业文明与人性的调适角度探讨过现代人适应和发展困难的原因。一些人认为,工业文明和人类本性之间存在基本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导致了神经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另有一批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不同意上述论点,他们认为没有充足的论据表明人的动物本性必然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条件,而是认为当代人的心理适应困难的原因在于物质文化的加速发展造成了整个文化的结构性失调。

我们较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联系在急速的社会文化变革中人的适应和发展,我们发现,当代社会中的确存在造成适应和发展困难的因素在增加,而支持和辅助个体适应和发展的因素相对落后的现象。学者们研究了当代社会中造成适应和发展困难的因素,确认以下一些方面的因素会对适应和发展产生压力:①价值冲突压力;②社会变动压力;③文化移入压力;④生活事变压力;⑤目标-努力不符压力;⑥角色区分压力;⑦角色冲突压力。

在众多的适应压力面前,个人的适应任务极其艰巨,同时又无法从现实生活条件中获得有效的支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当代人适应和发展的两个特点为例做一些考察。

当代人适应过程的特点之一,是适应的相对平衡期缩短,动态调整期变长。频繁的价值转换,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体系,迫使个体重新评价以前的价值追求,调整价值取向。其他方面的情况也大致与此相似。总之,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条件似乎永远在向个体的能力、经验和现有的适应模式发出挑战,使个体持续终生地承受着压力。

由于适应状态持续时间变短,调整时间变长,个体经受的应激压力便增加了。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则是诱发心理障碍的一个基本原因。

现代人适应和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在现代社会里,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不再能提供给年轻一代一条现成、可靠的生活道路,而代之以一系列的选择机会甚至是强迫性选择;另一方面,教育、习俗和价值取向,均崇尚、鼓励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两者合在一起就制造出现在的年轻一代必须选择和渴望选择的这样一种局面,他们选择的自由大大增加了。

选择自由度增加固然给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给人带来焦虑痛苦,是一种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现代人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造成适应和发展障碍的社会诱因。因此,从整体上看,当代人心理困难的加剧是一个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了世界上社会变迁最剧烈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史无前例的变革,人们面临着的是前所未见的适应困难。

(三)心理咨询与适应和发展

既然在现代社会中人的适应和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出现就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是作为社会巨大系统中一个发挥着独特功能的子系统赢得社会承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能就在于帮助个体克服适应和发展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障碍,成为健全的、有效率的建设者和享有幸福的正常人。

对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而言,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正常人,心理治疗的对象则是有心理疾病的人。但在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了心理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

一是处于浅灰色区的群体,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心理压力,引起矛盾冲突而产生适应及情绪障碍者。它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和不同的群体。

二是深灰色区的群体,包括各种神经官能症者、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者。

三是精神病康复期的群体。

第二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由英文counseling翻译而来。我国香港地区学者们把它译为“心理咨询”。counseling一词在英文中的原意为“咨询”,其用途是多种多样的,像“投资咨询”、“购物咨询”等,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向他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或进行必要的劝说。在汉语的解释中,“咨”是商讨,“询”是询问,咨询就是找人商讨和询问。心理咨询是来访者就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咨询专业人员进行诉说、商讨和询问,以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咨询者的启发与帮助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使来访者的潜能得到发掘,从而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寻求摆脱心理困扰的条件和对策,达到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于心理咨询这一概念含义的界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尚无被大家公认的统一定义,但从有关心理咨询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学者们对心理咨询这一活动在认识上所达成的某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