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45419300000014

第14章 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方法(5)

厌恶疗法使用于治疗酒癖、烟癖、药癖、性变态、强迫观念、儿童不良习惯和行为矫治等。通过对患者的对抗性条件训练,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条件行为,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电击等致痛厌恶疗法

使用电击对患者实施厌恶刺激的技术。十分简单方便,也易于控制产生厌恶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对患者施加的电击强度要能引起足够的疼痛,但应该是患者能够忍受的。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情况,要随时调节电击强度。既可在治疗室由治疗者实施电击厌恶刺激,也可在家中由患者自己实施电击厌恶刺激。

(二)药物厌恶疗法

恶心、呕吐会使人感到难受和痛苦。把使用呕吐的药物与患者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当患者欲出现或正出现不良行为时服用呕吐的药物,使其产生难受和痛苦的感觉,从厌恶呕吐转变为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使用催吐剂作为厌恶刺激治疗酗酒有较显著的效果。

(三)想象厌恶疗法

由咨询者口头描述某些厌恶情境(或反应)与患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使患者意识到,如果出现不良行为,那么与之相随的就可能出现自己不情愿出现的问题或难以接受的后果。患者在想象中建立一种对不良行为的厌恶刺激。

厌恶疗法的原理也是抗条件作用。即设法使一个要消除的行为(这一行为受到某种愉快反应的强化)与一种厌恶反应建立联系,从而使行为人放弃或回避问题行为。

训练中:

刺激——问题行为——愉快反应——趋近行为

(酒)(饮酒)(快感)(酗酒)

厌恶刺激——厌恶反应——回避行为

(吐根碱)(呕吐) (戒酒)

训练后:

刺激——厌恶反应——回避行为

(酒)(作呕吐)(戒酒)

厌恶疗法原理示意框图(戒酒训练)在这一戒酒治疗中,先给酗酒者服用一种催吐剂——吐根碱,在药物即将生效前拿来酒并让他喝。这样,患者饮酒后的反应就不再是通常饮酒后的快感,而是恶心、呕吐这种令人厌恶的反应。如此反复训练后,患者就会在酒的刺激(看到、听到、嗅到)与恶心反应之间建立条件联系,从而回避酗酒行为。

一种用厌恶疗法原理戒烟的程序是,让戒烟者一支接一支地快速吸烟直到恶心,这样香烟的味道最终就与恶心反应建立联系。这一程序称作快速吸烟治疗法,单独使用时只有短期疗效,但如果结合其他行为治疗计划使用则效果较好。引起厌恶反应的刺激通常有电击、化学药物等。另一种程序是不使用显现的物理化学刺激,而运用想象厌恶刺激来代替,这种方法叫“内隐敏感训练”。

使用厌恶疗法时应注意:

(1)疗法会给患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咨询者在决定采用此法以前,务必向患者解释清楚,在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2)使用厌恶疗法的同时,应努力帮助患者建立辨别性条件反应。例如,对同性恋者使用厌恶疗法,咨询者应将呈现的厌恶刺激限制在患者的同性间性行为表现的范围内;同时让患者形成对正常的异性间性活动的愉快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消除非适应性行为的同时,建立适应性行为。

五、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反射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塑造技术

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塑造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这是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二)渐隐技术

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它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在琴键上写上1,2,3,4,…阿拉伯数字,以帮助他击键正确。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手指不断敲击琴键,键上的数字便会慢慢褪去。尽管线索已隐去,但由于学习者已在练习中熟悉了琴键的位置,数字也就不再需要了,即线索隐去了,但行为却仍保留着。

(三)提示技术

提示技术也是一种通过利用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它是用提示的方法将来访者的注意导向那些将要被学习的任务及其要求上,以利于学习。如母亲在塑造孩子穿衣服的行为时,张开衣服,等待孩子,让孩子转身,把胳膊伸入袖子,这种辅助就是一种提示。如果母亲希望孩子今天穿上某件特定的衣服,也可以采取这种提示,对孩子说:“我把你的衣服放到床边上了,你把它穿上。”她这样做,要比口头说会更可能达到目的。

(四)正强化技术

正强化技术又称阳性强化法,它是一种采用奖励的办法,训练和建立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具有奖赏效用的强化物称之为正强化物,如食物、金钱、性活动、地位、赞扬和同情等。在行为的形成上,正强化技术的效用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当一个孩子想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时,便又哭又叫。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的经历中,哭叫使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做母亲的试图改变这种习惯,便可对孩子说:“如果你又哭又叫,你决不会得到这东西;如果你想得到它,就请安安静静地说‘请把这个东西给我’,好吗?”如果这种新的行为受到赞赏,就增加了在以后的情景中,孩子表现出这种新行为的可能性;对新的行为给予持久的赞赏,而不再纵容旧行为,那么孩子的新行为就会取代旧行为。

(五)代币强化技术

代币强化技术又称代币管制法,代币管制是基于条件强化物这一概念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原来无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经过与真正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就获得了强化的力量。这种刺激物就是条件强化物。我们日常使用的钞票是一种最普遍的条件强化物。代币也是一种“钞票”,只不过它只在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流通”。在代币管制中,咨询者和来访者约定代币的形式(常用扑克牌、小红星等)、币值(一定量的代币兑换多少支持强化物)、支持强化物(如食品、文具)、取得代币的行为标准以及兑换支持强化物的方式等事项,然后就以代币为强化物来改变对象的行为。

代币管制有两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它能在有效行为出现后及时、方便地支付(强化)。这样就能用它们来连接目标反应与支持强化物之间的长时间拖延,当行为出现后不可能或做不到马上给出支持强化物时,这就非常重要。第二,代币能有效地应用于一个群体,它是一种一致的强化物。事实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老师一直在广泛使用她们自己的代币管理制法。

建立一个代币管制体系通常需要涉及以下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代币管制可以用于塑造新行为,减少不适应行为和增加适应性行为,但更多时候是用于增加适应性行为。确定目标行为的原则与自我管理等方法的原则一样。

(2)确定基线以了解开始代币管制前的行为水平,并为执行过程中的评估提供比较数据。

(3)选择支持强化物。这可以通过询问对象和其他调查方法来确定。在对象是一个群体时要注意支持强化物须对大家都有吸引力。

(4)选择代币的类型。一般要求代币有吸引力,轻便耐用,不易伪造。

(5)选择能帮助实施管理的人员。在规模较大的代币管制体系中,常需要其他人协助管理代币的制作、保管、发放和兑换工作。这些人可以是咨询者的同事、助手,或家长、教师,也可以是管制体系中的成员。对后一种人员要慎重选择。

(6)决定具体的实施程序。这又包括:设计适当的数据表,决定谁来记录行为数据,怎样记录和什么时间记录;决定谁来执行强化(发放代币),怎样执行强化,强化什么行为;确定每个对象每天每次行为获得代币数量;建立兑换支持强化物的规则,确定每种支持强化物的代币值;如果使用惩罚,规定具体的办法和惩罚标准;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对潜在问题作出计划。

(7)可能的话,为来访者和工作人员编制一本工作手册。

(8)计划使来访者脱离代币管制,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学习成效的办法。有两种常用的办法:一是逐渐取消代币,可通过逐渐延长代币发放间隔时间,逐渐减少赢得代币数量,或延长目标行为和发放代币之间的时间来实现。另一种办法是逐渐减低代币值,即需要更多的代币兑换原来的某种支持强化物。自然环境中流行的强化物是社会性强化物(如表扬、赞许)。因此,在过渡时期要寻找能提供社会性强化的有关人员,以保证顺利过渡。

联系道德规范考察整个体系和每一步骤,确保该体系的道德合理性。

(六)内隐强化技术

内隐强化技术是一种启发和指导来访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做了某种反应,且想象自己的反应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行为治疗技术。内隐强化技术可以分为内隐正强化技术和内隐致敏技术。内隐正强化技术指让来访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做了某种反应,并由此得到了奖赏的技术。此技术经临床实践,能成功地治疗恐怖症、强迫症、同性恋和肥胖症。内隐致敏技术是指在想象中主动呈现厌恶景象与某种不良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性变态心理患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要他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高大警察,面色严峻,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他;或是回忆过去被拘留、被群众愤怒训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产生此种不良行为的效果。除此之外,有人还设计用想象恶心呕吐来抑制酒瘾和贪食症,对于悲观失望的失恋者,内隐致敏法(就想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镜一样)对于消除痴情也有一定效果。可见,内隐致敏技术是一种通过想象厌恶刺激来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七)负强化技术

负强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取消厌恶刺激,以增强来访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行为治疗技术。负强化技术主要用于增加适应性回避行为,如学会戒烟,即由咨询者在一定时间内给来访者不间断地抽烟,一直抽到口干舌燥,来访者对其产生厌恶,只要规定时间未到,照给照抽不误,不得中断。最后,嗜烟者会主动提出少抽直至不抽。

(八)消退技术

消退技术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消退疗法的理论假设是: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能产生一种新的行为反应,不强化就会消退一种已经产生了的旧行为。而注意就是一种强化,许多不良行为是由于受到了注意而加强的。因此,要消除该行为,只要在该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注意,就能使之渐趋削弱以致消失。例如,小孩借哭闹的方式引起大人注意,若大人对此不予理会,孩子哭得没意思了,即会停止此行为。

六、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体现了行为疗法一种倾向上的转变。传统疗法是咨询者唱主角,当事人是被动的、依赖的。而在自我管理这一治疗模式里,当事人在行为改变的各个环节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他自己对改变负责任。这是一种当事人参与治疗的模式。实践表明,自我管理治疗有一些优点。这些优点包括:①它提高了当事人的行为动机水平;②直接在生活情景中改变行为;③对一些不易在治疗室里观察和处理的行为进行矫正,尤其是一些在每天生活中都要出现多次的行为。例如,贪吃零食、乱扔东西、秽语习惯等,用自我管理方法可能最为有效。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遗憾的是,我们的自我控制经常无效。我们老在对自己说:“我不应该抽烟”,“我不应该嗜酒”,“我应该把自学时间延长一小时”,但却抽烟不止,贪杯如常,把应该延长的那一小时用在无所事事上,然后再使劲责骂自己是一个不长进、意志薄弱的人。从行为主义观点看,把这些行为欠缺归罪为意志薄弱,不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使意志坚强起来。行为主义认为自我控制无效的真正原因在于行为的即时后效与延迟后效之间的矛盾。

马丁和皮尔指出了这一矛盾的四种情况:①轻微的即时强化与严重的延迟惩罚相对立。抽烟的即时后效是享受感,延迟后效是呼吸系统的不适,甚至有肺癌的危险。虽然延迟后果比即时后果的分量重得多,但即时后果对行为的影响要比延迟后果强烈。②轻微的即时强化与更重的延迟强化相对立。一个人可以挣一个钱花一个钱,享受每一次小小的强化;也可以把钱攒起来,买房子和买汽车,享受更有价值然而却是数年之后的强化。对于常有进项然而存折上数目不见增加的人来说,多半是轻微的即时享受战胜了长远的高级享受。③即时惩罚与延迟强化相对立。每天延长一小时学习时间可能是难受的(枯燥感、疲劳感),然而优秀的成绩却可能导致将来的好处(更好地工作,更高的薪水)。④轻微的即时惩罚与更严厉的延迟惩罚相对立。这常是人们推延当做之事的原因。你畏惧疼痛而不去治虫牙,虽然拖延下去后果更严重——可能要拔掉这颗牙,然而还是即时后果占了上风。从这四种情况来看,人们自我控制失败乃是由于追求长远目标的意愿不敌直接后果对行为的影响,行为的自我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这种情况。

威廉斯和洛恩(Williams &; Long,1979)提出了一个自我管理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众多自我管理模型之一,它把自我管理技术分成五个操作步骤,即选择目标、监测靶行为、改变环境因素、获取有效结果和巩固收获。

步骤1:选择目标

A、一次确定一个靶结果目标。*

B、目标应该:

① 重要;

② 可测量;

③ 能够达到;

④ 积极。

C、靶结果目标的陈述应该包括:

① 所希望的表现(或消失)水平;

② 预定达到目标的日期。步骤2:监测靶行为

A、选择适当的靶过程目标。*

B、在实施行为改变策略前先对靶行为进行基线评估。*

C、开始记录与过程目标有关的行为数据。

①行为发生后即时记录;

②使用纸笔、腕计数器、跑表等工具记录行为;

③记录行为的频数、持续时间或行为产品数。步骤3:改变环境因素

继续记录靶行为。

A、一开始要避免肯定会产生不希望的行为的情境。

B、改造情境,以便:

① 使你易于觉察自己正在做什么;

② 限制会诱发“坏”行为的刺激;

③ 使所希望的行为易于出现;

④ 确定与失调行为不相容的那些替代行为。步骤4:获取有效结果

继续记录靶行为;继续维持环境的改变。

A、区分行为结果,确定它是具有强化性质还是惩罚性质。

B、组织强化匹配,*以使:

① 适宜行为及时得到强化;

② 容易取得强化标准;

③ 其他人会支持达到行为目标;

④ 对通往过程目标的行为制定一个渐进的强化时间表;

⑤ 强化物既包括外部强化物也包括内部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