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军营往事
45412600000007

第7章 战术演习(1)

1977年7月,我们全师进驻东山岛,备战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演习。

东山岛地处福建省南端,它由4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有194平方公里。

东山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这里的海水湛蓝如天空,沙滩绵长柔软,阳光明媚充裕,树林深深莽莽,白帆点点,海鸥翱翔,在和平时期,绝对是一个优良的海滨浴场。

位于东山岛东北部的铜山古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为防御倭寇侵犯,江夏侯周德兴在此以石垒城,设立水寨坚守海防。古城几经战争洗礼,如今雄风依存,城楼宏伟壮观。

城中关帝庙附近海滨石崖上有一块重约200吨的临海巨石,状似玉兔蹲伏,底部触地仅数寸,风吹石动,摇摇欲坠,故名风动石。该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当地有一句叫“不观风动石,枉到东山岛”。这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长4.46米,重约200吨,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磐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

风动石上有明永历戊子(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刻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磐石右侧有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东壁星晖”四个大字,左边竖起石碑由明水师提督程朝京题诗。

风动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岛,企图抢走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拼命拉它,可是倭寇费尽了力气,只听到“嘣”了几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掉落海里,十分狼狈,风动石却依然屹立在原地。

关于风动石,历代名人吟唱甚多,如明代文三俊诗曰:“是石是星丽太空,非风摇石石摇风。云根直缔槐杓上,月馆堪梯小八鸿。”风动石附近另有一石,侧后恰似披着袈裟、躬身朝拜的和尚,前方正好是隔海相望的一座宝塔,巧成“石僧拜塔”奇景。古城西北面有九仙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民族英雄郑成功都曾在此安营扎寨训练水师。山顶一块镌刻着“瑶台仙”的巨石,是当年的水操台,周围古榕遮阴,树根在石缝之间攀附盘扎,景色独特。

进驻东山的第二天,团里还请来了当年东山保卫战前线指挥员游梅耀介绍1953年的东山保卫战,这是国共内战的最后一役。也是我师直接参战的又一个胜利之战。历史关于东山保卫战的记录非常简单:1953年7月16日拂晓,台湾蒋军出动了海、陆、空共1.3万余人,突然进犯东山岛。岛上军民和增援部队同仇敌忾,历时36小时,共歼敌3379人,其中死伤2664人,俘虏715人。

渡海登陆作战演习,是我军人生涯中经历的最壮观的场面,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千艇竞发,破浪前进,两侧有驱逐舰、猎潜舰、鱼雷艇护航,空中有歼击机掩护,记得有次演习,我们成战斗队形穿越台湾海峡,途经金门岛,马祖和东引岛,这一带海区是最敏感战区,曾爆发过“五一海战”“八六海战”“八二四海战”等大规模战斗30多次,敌占岛上的每一块砖头我们闭着眼睛都知在哪儿,看着敌占岛的反动标语和跟随我们移动的黑洞洞的枪炮,我们都在心中想,这次也许能让我们开荤动真的,顺手牵羊打过去,但直到出了台湾海峡,也没有出击命令下达。到了换乘区,我们从登陆舰上换到登陆艇,这时,成群的轰炸机早以对登陆区进行地毯式轰炸,强击机和舰炮正对滩头敌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工兵也在对水中障碍进行爆破作业,滩头上的水柱沙尘像一排排幕墙,还有不时飞过的从扫雷舰上发射为步兵冲击开辟通路的串联炸药包,加上浓黑的掩护步兵的烟幕弹和水中边射击边突击的水陆坦克,特别是南昌生产的“强五”强击机向地面发射火箭支援步兵冲击,不仅飞机超低空俯冲动作潇洒,而且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最过瘾的是火箭弹的齐射,瞬间就让一个个山头陷入一片火海,坦克兵的训练功夫也很到家,只见他们一炮一个将“敌人”的地堡送上天,害的加强我们的82无后坐力炮和40火箭筒都没目标可打。只好在不脱离步炮火力掩护的情况下,尽量前出,抢先对假设敌的地堡和障碍物实施直瞄射击。而喷火兵则用各种姿势对地堡、坑道、掩蔽部,过足了实弹瘾。当然,最后解决战斗还是以我们步兵突击成功为准。实弹中,我们反复演练了克服各种障碍物,如轨条砦、铁丝网、防步坦混合雷场、防坦克壕、陡壁等,步坦协同、步炮协同、陆空协同,仅步坦协同就根据地形敌情的不同,演练了步兵为坦克指示目标、坦克引导步兵或掩护步兵冲击、步兵搭乘坦克追击等。

当然,训练要付出代价,1977年8月在东山岛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渡海登陆实弹演习中,由于风浪太大,在抢滩登陆时,我们排的登陆艇(第一梯队第一波)的艇门被大浪打得上下起伏,将正在下艇冲击的7班机枪手卢久华和我们8班的闫平挤压到艇底,闫平脚踝关节粉碎性骨折,卢久华大腿肌肉被拉下一块,所幸没有生命危险,但消息很快传到我们在沼安县的临时驻地,那天结束演习我们赶回驻地,当地村庄的群众自发在几公里外就列队迎接我们,一到村里,就强迫官兵把身上的湿衣服换掉,生产队特意杀猪犒劳我们,全村男女老少都在为我们忙碌,再现了战争年代支前的沸腾场面,情景非常感人。

意外的训练事故没有使我们的战术训练受到影响,连续一个多月,我们反复演练了装载、海上航行、防潜防空、换乘、爆破水中障碍、开辟道路、抢滩登陆、夺岛和向纵深突击、空机降等项目,《解放军画报》也刊登了我们抢滩冲击的图片。

由于在外驻训,我们课外训时间相对少了,晚饭后,能有近二个小时自学或处理个人问题的自由支配时间,我们几个味相投的新兵,就会躺在村庄后山坡上,天南海北的胡扯.最有味的是大家回忆童年的快乐,记的有次副营长钟德元路过我们聊天的地方,没想到他也加入我们的行列,说真的,那时当新兵,见到排长连长都很紧张,别说是营首长,特别他又是我们连有传奇色彩的老兵,1964年大比武时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兵,他看出我们的紧张拘束,直来直去的就和我们吹他小时候做的种种“坏事”一下子就让我们和他拉近了距离,无拘无束的聊起来,他说你们当兵前做过的事,我都做过,如在家一个人时用手插入米缸的米里面插来插去,走路时地下有阶砖时,故意隔一格一格来走,在课堂上用小镜子反射阳光,照来照去,铺张纸在硬币上面,然后用铅笔在上面描,描个形出来,贴张写着“我是猪”的纸条在同学的背后,拍别人左边站在别人右边,踩别人的影子,下楼梯时坐在扶手上面滑下来,下雨打伞,总是故意地转那把伞,在街上见到狗就扮猫叫,见到猫就扮狗吠,到处按别人家门铃,然后跑掉,上学时新买的笔记簿,刚开始很爱护它,在笔记簿上写出的字很认真,可没多久就乱来了笔记簿上写出的字乱七八糟的。包括当兵后休息时,经常从自己的身上撮出黑灰,然后搓成一个团,解放不愿洗,用手扣泥巴出来晒晒又穿。一席话说得我们全都大笑,对他更是感到亲切,更让人敬慕的是,他在后来的聊天中给了我们许多忠告,传授了许多带兵经验和与战友,上级相处的体会:

如战友之间正常的学习,训练相互之间竞争是好事,但不要你你死我活的,与其你死我活,不如你活我也活--这就是双赢,是良性竞争。

在部队做事不能由着个人性子来,要多老兵劝--率性而为只会害了自己。

遇到魔鬼型的上级时--要这样想,接受他的磨练可让你的性格越来越坚韧。

向不同军兵种的人学习你不了解的知识——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这样你才能更快提高自已的军事技能,成为全能人才。

所有的困难都是好事——这是老天爷在磨练你,目的是把重任交给你。要养成守时习惯——在平时守时是对别人的尊重,战时是胜利的保证。

要交喜欢“顶撞”你的战士——这种战士往往很有主见,会是你的最好下属。

要敢于毛遂自荐——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

做人要中规中矩,才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不要抢功,不要独想荣耀——今天独享荣耀,明天可能就可能独吞苦果。

多听过来人,特别象我这样的老兵油子的话,这样可减少你摸索的时间。

训练时找一位对手来跟——跟住他,最终超越他。

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冷板凳都坐过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别人的成功模式可成为一种指引,让你有方向可循。

偷偷地把自己当成班长,连长——逐渐培养自己当主管的能力。

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问问自己: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让自己尽快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当兵绝对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怀才不遇只是你的无能造成的工作中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

任何时候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敢于面对失败,并迅速找出失败的原因。

不要抱怨环境,要学会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假如有一天你指挥打仗,千万别打没有把握的仗——生命是经不起浪费的。

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

●学会发挥大家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时时都要有危机意识,别以为你的命好运气也总好。

●主角配角都能演,在部队要练就能屈能伸的个性。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成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别学我骄傲,而骄傲会让你在军队中没有前程。

●学会做小事,为做大事积累经验。

●别让过去的失败捆住你的手脚,否则永远难成大事。

●靠实力,不靠派系——派系不是永远的,实力才是你能依靠一生的东西。

要自己发光,不要等别人把你磨光,谁有空、有心情去认真地“磨”你呢?

永远跑在下属的前面,权力领导、情义领导都不如才能领导。

你如果有一天当了官,别有架子,那会让你感到孤独。

尊重别人的职责范围——别因为疏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总会有人不满意你。

顺着毛摸,他就会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个性再强的兵也吃不消这招。

后来转业后,我和许多战友回忆他的这些话。只是后悔没听他的忠告。人就是这样,别人的经验往往不会认真学,最后要自已撞的头破血流才死心。

参加演习还有个更开心的就是能驻在村镇,听老百姓讲一些传奇故事,记得1977年夏天,我们在厦门有个叫濠头社的地方,房东老林是个很健谈的人,有天出海回来,晚饭后他照常来到我们班,聊天中说起前几年听台湾渔民说在青歧村开杂货铺的阿水伯到他们船上买鱼,说过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我们问说的是啥故事,开始老林一直闪烁其词不想说,在我们一再要求下,他只好说给我们听了,因多年过去了,我也只是大概记得主要情节,他说青歧是小金门最大的村落,有个阿水伯除开杂货铺外,还帮驻守的国民党军队一个连的官兵洗衣物,有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样,清晨六点左右就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营区收衣服回来烫洗,到了南山连发现大门卫兵竟然不见了,虽然心里觉得奇怪,但还是直接将车子骑进营区,进入营区后,里面一片死寂,半个人影都没有,他感觉不太对劲,心想,就算是部队外出操练,也该有大门卫兵和安全士官留守才对呀!好奇的他就向他们住的坑道走进去,突然之间,一阵冷风从坑道内直吹上来,阿水伯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当他走到他们睡的寝室时,迎面而来的是令阿水伯震惊且终生难忘的画面……

整个寝室一片血泊,每个人的喉头都被切断,左耳全部被割下。

后来呢?我们追问。

老林边吸烟边说,这个连全连被杀之后,有一段时间,国民党军队没有军队敢接防驻守,主要原因是怕解放军又来,但这是摆不上桌子的理由,就推说青歧村的居民报告说每天深夜,原来驻军营区的集合场上都会飘着一片鬼火,一个连的兵力整齐地排成方阵,立于集合场正中央,个个全副武装,托枪,一班一班的在练习踢正步,口令由站在一旁的连长发,恐怖的是,每个人的头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盏盏绿色鬼火。

一开始,先是南山连的直属营长带着乩童前去安抚,不料因阶级(军衔)太低,无法奏效,回来后还病了好几个月才复原。接着是旅长、师长等将级军官前去安抚,还是因阶级不够高,纷纷无功而返。连将军都镇压不了,还有谁能制服呢?这种情形持续了将近半年,半年内,没有任何部队敢进驻南山;直到有一天,蒋介石巡视小金门,当他巡视到南山连时,发现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竟然没有人驻守,马上把陪同巡视的小金门司令官叫去臭骂一顿,才重新派驻军队。这个故事让我们对那些老侦察兵更加佩服,后来几经打听,才了解到故事主人原型就是我们师的侦察英雄纪瑞喧。只不过是故事被老百姓越传越神秘,越来越夸大。但也证实了,我们部队侦察兵在大小金门出入确实如履平地。

老林除了喜欢和我们聊天,还教我们喝功夫茶。他说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最好的水是无源之水,就是雪水,但南方人无福消受雪水,只有用山泉水取代。闽南人饮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小的如早橘,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很是漂亮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叫嫩;水开过头,叫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闽南人“水老不泡茶”。泡菜时间不宜过长,以3~5分钟最适宜,泡得过长,茶汤带有苦涩味。所以,闽南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其实,对我们来说,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惜,一般可冲泡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