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军营往事
45412600000020

第20章 重回部队(6)

在一连最使我心灵震撼的是战士谢石平的牺牲,这位1983年入伍的湖南永兴藉战士,才刚刚18岁,在手榴弹实弹投掷时,由于弹片意外向下飞射,一块拇指大的弹片直插进他脑袋,碎成八块,当时就脑浆流溢。尽管救护车用最快的速度把他送到漳州175医院,在手术台上他就停止了呼吸。在这之前,我对手榴弹的威力根本不屑一顾,多次侥幸的经历终于让我面对血的教训,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消失,我直到现在还在内心愧疚。小谢的遗体火化后,我让文书把骨灰盒放在我办公桌上,我想多陪他一晚,为他守灵,我内心难以接受,这样一个年轻的战友,转眼就天人两隔。尽管每个军人都要有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但毕竟是在和平时期,如果我能做得更好,也许就能避免事故。快天亮时,冥冥中我看到小谢向我跑来,他说:连长,我现在给老连长周炳和(连队打济南时英勇献身的老连长)当通讯员,还是一连的兵。我当时在梦幻中很高兴,说他更有出息,清醒后更是禁不住泪如雨下,不管有没神灵,但小谢做到了生是一连的兵,死是一连的魂。更让我感动的是谢石平的父亲,他是一位老兵,退伍后在当地煤矿当一名中层干部,接到部队电报后,他马上就预感情况情况严重,带上谢石平的哥哥,直奔部队,但最终也没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在儿子的骨灰盒前,他强忍泪水,只提了三条让我们全部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的要求,一是接到部队电报,我走得太急,来不及向单位请假,请部队给我开个证明;二是他妈妈太疼爱这个小儿子,怕她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麻烦你们务必帮我隐瞒这个消息,我慢慢地和她说;三是如果有必要,叫谢石平的哥哥留下来,替他服完兵役。这绝不是新闻中的高大全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而是出自一个普通军人父母的最朴实、最感人的语言。按照当时国家规定,营以下干部战士因公牺牲,一次性抚恤金只有300元,这样少的抚恤金,我和指导员商量了半天,怎么也拿不出手,最后让司务长务必凑满2000元拿给谢石平的父亲,但仍感到亏欠这样伟大的父母亲太多太多。

确实,回顾在一连的几年时间,我要感谢全连的干部战士,是他们用同甘苦、共患难的真诚和热情、勇敢和奉献为连队争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能在和平年代荣立集体一等功和二等功的连队,全军少有。更应当感谢的是和我共事过的三个指导员修乐军、李安东、蔡幼群,当过我的副连长的胡国平、栾建中,排长王秋宁、马丁等,他们的出色工作和团结协作为连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是我人生中最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1983年9月,因参加军民共建任务,我带全连到漳州的龙溪机器厂支援地方生产,任务完成后,我和全连并顺带参观了漳州有名的南山寺。

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据《龙溪县志o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称南山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象这样的地方游客很少,我们一个连的军人涌入南山寺,是从没有过的,尽管我们都很有组织,文明参观,但还是惊动了方丈。在了解了我们来意后,方丈亲自陪我参观并担任讲解。

开始我认为南山寺只不过是小寺庙,实地参观才发现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形象。

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宝佛”(三尊),是来代修建寺院时重塑的,其特征是两个耳朵下端成尖形。

大雄宝殿的左侧有一个石佛阁,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巨大的石笋,聘请石匠名师把它雕成弥陀佛像。佛像连莲花座高达一丈六尺,造型优美,俗称大石佛。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唐朝铸造,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

石佛阁的右邻是德星堂,俗称官房,原是供来客住宿的。1930~1931年间,陶铸任闽南特委书记时曾住在这里,特委机关就在这寺内领导革命。这是我们参观后的意外收获,也算是对战士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大雄宝殿后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经阁,内珍藏六十厨经文,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岩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僧融(一说雄)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黄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时受破坏,仅存残页。阁中还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纯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洁如玉,被称为玉佛。据查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莲法师从缅甸募化而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后人改建为祠,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

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金娘当年的闺房。金娘小姐削发为尼之后,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在致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号),为游客所瞻仰。

入乡随俗,看到许多游客烧香供果,我叫文书也将带的水果供奉在佛案前。

看到寺庙的香火如此旺盛,文书好奇的问方丈,为什么寺庙或百姓家中的佛案前,要放满那么多花、果,每个人入寺庙都习惯烧支香,并在佛案前点起油灯或莲花灯呢?

方丈笑答说,花是代表因。所谓“花开结子”,花是结子的因。没有花开的过程,也表示未有结果的收获。佛案前供花是提醒人们要多播种成佛的因,将来才有成佛的果。什么是成佛的因呢?用白话说就是有利于他人的善行都是成佛的因。有了代表成佛因的“花”的提醒,我们才会常常自勉自励,检讨自己的行为,向着成佛的目标前进。

果是代表结果。佛教最重视因果法则的,万事万法不离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细微至一言一行一念,都有因有果。所以看到鲜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观照自己的举心动念,希望有善果,为了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圆满的佛果,所以佛教徒常把鲜果供在佛案。这个鲜果并不是送给佛菩萨吃。

点灯发出光明,光明是代表智能。所以点灯乃代表启发智能。这个智能包括了世间智能及出世间的智能。所谓世间智能是指一般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能是指了解宇宙万法现象存在的真实法则(主要有三:无常、无我及不二,恕不在此详谈)。点灯的另一个意义是燃点自己,照亮别人。所以传统式的寺庙都保留着燃油灯,当油在燃烧时,灯蕊也一直在发亮照明,是用来提醒学佛者应常抱着贡献自己,服务众生的牺牲精神。

香是有摄心的作用。因为燃香会发出香气,并且有个袅袅上升,从香气及烟雾可以传达讯息,所以古时候的诸侯亦以烟为号,作为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及信用。至于好的香料所产生的香气,对心身有宁神镇静之用。所以佛教徒烧香,乃是表示愿意摄心生信,誓言降伏自己的烦恼,依着佛陀所教授的正道寻求究竟的解脱。

参观中,我感受到方丈的真诚,博学和热情,借着刚才的话茬我遂向他请教了好久难以明白的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方丈很是耐心,详细向我解释说:

寺。原是官方机构,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是为纪念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后民间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也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o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1983年夏,心血来潮,我感到我们这样的连队,一定要有个唱得响的连歌,在查阅了资料后,我将连队征战历程和主要荣誉编成歌词:

转战华东,

血洒济南,

渡江跨海,

威震敌胆,

我们是一等功臣连,

前无险阻,

所向无敌。

群英比武,

战术猛虎,

军民联防,

钢铁长城,

我们是精神文明模范连,

功上加功,

奋勇前进。

歌词第一段主要记录了战争年代征程和荣誉,第二段是解放后在大比武时,由于战术动作像猛虎一样广受赞誉,我连荣获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班进攻战术第一名;1982年底,又被福州军区授予精神文明模范连称号。功上加功,是胡耀邦总书记接见我们时的勉励。歌词写完后,我让连队的文艺骨干,五班班长李厚辉谱好曲子。没想到,他两个小时就谱好曲,当天全连就学会了。正好第二天全团集会,在团俱乐部大礼堂,震耳欲聋的一连连歌从此一炮唱红,传唱至今。

说到唱歌,不能不提到拉歌。回眸昔日激情燃烧的军营岁月,难以忘怀的是连队之间的“拉歌”大战,迄今那青春热血、引吭高歌的火热场面仍然魂牵梦绕,历历在目。

部队拉歌。

军营拉歌是真正的原声合唱,像纤夫的号子工地的打夯,唱的都是兵家自己的歌。只要有部队集结的地方,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歌声。烈日炎炎的夏天,叫上几嗓子让人酣畅淋漓;寒风刺骨的冬天,几个回合让你热血沸腾;凉风习习的春秋,那歌声更给人带来舒展和惬意。而任何一个观众,只要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就会被歌声吞没,在歌声中融化。部队拉歌的动人场面,能充分显示出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人人朝气蓬勃,个个斗志昂扬。在这种团结活泼的气氛中,官兵会暂时忘了当时环境的紧张和生活的艰苦,爆发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拉歌的推动下,一浪高过一浪的军旅歌声,会促使战士们精神焕发,浑身是劲,紧密团结,勇往直前。每个部队都有个传统习惯,那就是喜欢拉歌,不论是看电影,还是其他大大小小的集会,只要集会,一般都会唱歌,部队唱歌讲究的是爆发力,要求的只是声音洪亮,歌声雄壮有气势,歌声也体现出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一支战斗力强的部队往往唱歌起来也是嗷嗷叫的,不同单位的兄弟部队在一起集会的时候经常会相互拉歌,比比到底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