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的功德是历代吟咏炎帝文化诗歌最重要的内容。三国时期魏曹植《神农赞》称“神农”“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魏〕曹植撰《曹子建集》卷7,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突出炎帝神农氏在农业、音乐方面的贡献。晋代挚虞《神农赞》也描绘了神农重本抑末、通变该极的特点:“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鲜,乃教稼穑。聚货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明〕梅鼎祚编《西晋文纪》卷13《西晋·挚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南北朝梁诗人沈约在《羽龠舞歌》中写道:“羲皇之初,天地开元。网罟禽兽,群黎以安。神农教耕,创业诚难。民得粒实,淡然无所患。”〔梁〕沈约撰《宋书》卷20,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明代陈凤梧《神农赞》“圣皇继作,与天合德。始尝百草,以济夭札。农有耒耜,市有交易。泽被生民,功垂无极”《山东通志》卷35《艺文志·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这些诗歌将神农与伏羲相提并论,揭示了他们在人文历史上的杰出贡献,尤其是神农氏发明农耕,解决了人们的衣食问题,是人类文明史的进步袁珂先生认为关于炎帝教种五谷的传说“意味着神农时代的人民,已经学会把野生的谷物用人工种植起来了”(袁珂着《中国古代神话》(修订本),中华书局,1960年新1版,第71页)。
唐代褚亮《享先农乐章》:“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古今攸赖,是曰人天。耕斯帝籍,播厥公田。式崇明祀,神其福焉。”〔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7《郊庙歌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虽是祭祀乐歌,但也突出了炎帝神农氏发明农业,使“粒食”成为古今人们重要生活方式的深远意义。唐代元结《丰年》,歌颂神农氏教民种植的贡献:“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实兮,济我生人。猗太帝兮,其功如天。均四时兮,成我丰年。”〔唐〕元结撰《次山集》卷1《补乐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宋史·乐志》载《享神农氏乐章》“猗欤先农,肇兹黍稷。既殖既播,有此粒食”〔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32《乐志》。“耒耜之教,帝实开先。致养垂利,古今民天”〔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37《乐志》。《蜡祭》“农为政本,食乃民天。神农氏作,民始力田”〔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37《乐志》。“耒耜肇兴,自神农氏。稼穑滋殖,为农者始。”〔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37《乐志》。《元史·祭祀志》载《祭炎帝神农乐章》“耒耜之利,人赖以生。鼓腹含哺,帝力难名”〔明〕宋濂等撰《元史》卷77《志·祭祀》。等。对神农分草实、辨谷物的发明歌颂再三。
宋代范仲淹《咏农》缅怀神农等的贡献,描写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一夫耕几垄,游惰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宋〕范仲淹撰《范文正集》卷1《四民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梅尧臣《耒耜》“古圣通物宜,揉斫资粒食。稼穑尽民勤,垦耕穷地力。推化本神农,维时思后稷。我老欲归田,兹器已先识”〔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5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王安石《耒耜》“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山林尽百巧,揉斫无良材”〔宋〕王安石撰《临川文集》卷11《古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陆游《稽山农》“赖有神农之学存至今,扶犁近可师野叟”〔宋〕陆游撰《剑南诗稿》卷2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这些诗作固然难免有感时叹怀的意味,但都肯定了神农与后稷的农业发明功绩。
在发明农业之外,历来人们认为,神农氏还对中医药学有杰出贡献。“神农尝百草”,已是人们熟识的说法。古代诗歌中,沿袭这种认识的很多。唐代韦应物《种药》诗载“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唐〕韦应物撰《韦苏州集》卷8《杂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李峤《藤》“神农尝药罢,质子寄书来”〔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326《花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王绩《采药》“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神农”一作“农皇”)帙”《御定全唐诗》卷37《王绩》,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张籍《卧疾》“身病多思虑,亦读神农经”《御定全唐诗》卷383《张籍》,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这里,“神农书”、“神农帙”、“神农经”等均指药书,大概是《神农本草》,突出了神农氏在医药发明上的卓越贡献。
有些诗歌委婉透露出神农还是茶的发现者,虽然当时还没有复杂细致的煎煮方法,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唐〕刘禹锡撰《刘宾客文集》卷25《杂体》,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梁代周兴嗣《千字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明〕梅鼎祚编《梁文纪》卷1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指出炎帝担任鸟官,是文字、服饰的发明者之一。梁诗人庾肩吾《奉使北徐州参丞御》“炎农称卷领,唐勋载允恭。犹将表世盛,尚且号民(一作“人”)从”〔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296《行迈》,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对炎帝神农氏的贡献有特别的强调。唐李商隐诗《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熏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唐〕李商隐撰《李义山诗集》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也借用了神农是琴瑟的发明者的典故《世本·作篇》“神农作琴”、“神农作瑟”,《晋书·志·乐上》“农瑟羲琴”,《魏书·乐志》“伏羲弦琴,农皇制瑟”,《隋书·志·音乐下》“琴,神农制为五弦”等。元代王祯《土鼓》:“粤昔伊耆氏,乐制惟土苴。继自神农氏,作鼓正从瓦。蒯桴一引击,真性足陶写。当时风俗成,往往朴而野”〔元〕王祯撰《王氏农书》卷17《农器图谱》,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认为鼓和神农氏有关。
三、“火德”与“朱光”、“朱明”
炎帝神农氏以火纪德《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官制总序》:“神农氏以火纪,故为火师火名。火,德也,故为炎帝。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也。神农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师与官也。”。曹植在《神农赞》中称“神农”“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魏〕曹植撰《曹子建集》卷7,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与《国语·晋语》等记载吻合。晋郭璞《南方祝融》诗:“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含。作配炎帝,列位于南。”〔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57《晋郭璞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揭示了祝融继承炎帝,以火德任火神,列位南方。南北朝时宋诗人谢庄《明堂歌·歌赤帝》:“龙精初见大火中,朱光北至圭景同。帝在在离实司衡,水雨方降木槿荣。庶物盛长咸殷阜,恩覃四冥被九有。”〔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72《宋谢庄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其中,“龙精”(即“龙星”)、大火(心宿)均星宿名,“朱光”指日清代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对“光”与“日”的关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考证。“(《诗经》)《蓼萧篇》:既见君子,为龙为光。按:光者,日也。《周易》《说卦传》:离为日。而《虞注》于《未济》《六五》及《夬》《彖传》并云:离为光。于《需》《彖辞》则曰:离日为光。是日与光义得相通。《文选》张孟阳《七哀诗》注:朱光,日也。”(俞樾等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21页)。“圭景”显示了炎帝测日影历天的经过,这首诗描写了炎帝观象授时、指导人们生产的景况。关于炎帝与“大火历”的关系,学者们经过审慎研究,认为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发明和应用是有贡献的王震中:《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贡献》,霍彦儒主编《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它是后来先商时期人们研究星象与农业关系的基础。齐诗人谢脁《雩祭歌·赤帝歌》:“惟此夏德德恢台,两龙在御炎精来。火景方中南讹秩,靡草云黄含桃实。族云蓊郁温风扇,兴雨祁祁黍苗遍。”〔齐〕谢朓撰《谢宣城集》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将炎帝的火德和农业贡献结合了起来。梁诗人沈约《明堂祭歌·赤帝》:“炎光在离,火为威德。执礼昭训,持衡受则。靡草既凋,温风以至。嘉荐惟旅,时羞孔备。齐醍在堂,笙镛在下。匪惟七百,无绝终始。”〔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88《梁沈约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虽是写明堂祭祀的情景,但也指出“炎光在离,火为威德。执礼昭训,持衡受则”,即炎帝在离位,属火德,手持衡。隋代牛弘《五郊歌·赤帝歌》:“长嬴开序,炎上为德。执礼司萌,持衡御国。重离得位,芒种在时。含樱荐实,木槿垂蕤。庆赏既行,高明可处。”〔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117《牛弘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也突出了炎帝的“火德”。
关于“炎帝”的诗歌中多见“朱光”、“炎精”、“炎光”的说法,也常有“朱明”的用法。“光”、“明”本通,“朱明”也即“朱光”。唐代无名氏《五郊迎送神辞·赤帝》就分别有“青阳节谢,朱明候改。靡草凋(一作“雕”)华(一作“花”),含桃流彩”、“炎精式降,苍生攸仰”〔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30,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魏征等在《五郊乐章·赤帝》组诗中则作“青阳告谢,朱明戒序”、“离位克明,火中宵见”、“昭昭丹陆,奕奕炎方”、“千里温风飘绛羽,十枝炎景媵朱干”〔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6《郊庙歌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张聿(一作黎逢)《首夏犹清和》:“祝融将御节,炎帝启朱明”〔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18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等。
这种关于炎帝的“火德”观念,也影响到各种祭祀的仪式上。北周庾信《祀五帝乐歌·献赤帝奏云门舞》:“招摇指午对南宫,日月相会实沉中。离光布政动温风,纯阳之月乐炎精。赤雀丹书飞送迎,朱弦绛鼓罄虔诚,万物含养各长生。”〔周〕庾信撰,〔清〕倪璠纂注《庾子山集》卷6《郊庙歌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清代倪璠注《庾子山集》(16卷),认为:“赤帝,天帝赤熛怒之神在于南方,主火其色赤。《河图》曰:赤帝,赤熛怒。《周礼》:云门之舞以祀天神赤帝,居其一也。立夏之日,祭之于南郊。雩祭、大飨亦皆祭之。其祭玉用赤璋,牲币亦如其色。乐用黄钟、大吕之等。人帝神农所配之帝也。《淮南子》曰:仲夏之月,招揺指午。髙诱曰:招揺,北斗第七星。《史记·天官书》曰:南宫,朱鸟。《易》曰:相见乎离。离也者,南方之卦也。《月令·季夏》云:温风始至。郑康成曰:立夏迎赤帝于南郊,纯阳之月,谓夏至以前为纯阳,到夏至一阴始生。炎帝,谓赤帝之神为火精也。《月令·孟夏》云:其帝炎帝。《郑注》云:赤精也,彼虽人帝,感此炎精矣。《史记·索隠》曰:文耀钩云:南宫,赤帝其精为朱鸟。《吕氏春秋》曰:周文王时见大赤乌衔书集于周社,以南方、赤色、朱鸟属夏,故引朱雀丹书言其盛徳在火也。朱绛皆赤色,若青有青苍二色矣。朱弦绛鼓取其色之相似也。”〔周〕庾信撰,〔清〕倪璠纂注《庾子山集》卷6《郊庙歌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根据倪璠细致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到,这首《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描写的节令、方位、物色等都与“火德”有关,如仲夏之月(招摇指午、温风、纯阳之月)、朱鸟(南宫)、南方(离)、火德(离光、炎精)、赤色(赤雀、丹书、朱弦、绛鼓)等,尽管以人帝炎帝神农氏配天帝赤熛怒,体现了秦汉以来的五德终始、天人合一的观念,但是毕竟也能反映出人们对炎帝文化的基本看法,也是关于炎帝祭祀文化的重要资料,这首诗被《五礼通考》卷31、《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94、《隋书》卷14、《庾子山集》卷6、《乐府诗集》卷4、《古诗纪》卷129、《古乐苑》卷3、《古诗镜》卷35、《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112等所收录。庾信的《祀五帝歌·配帝舞》:“以炎为政,以火为官。位司南陆,享配离坛。”〔周〕庾信撰,〔清〕倪璠纂注《庾子山集》卷6《郊庙歌辞》,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也形象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四、“神农好长生”的意义
古代传说中,有不少追求长生不死、加强修炼的故事,这种观念大概也在战国中晚期的时候开始比较流行,至秦汉大兴。相传黄帝也梦游华胥,探访崆峒山寻觅长生之术,当然,这些记载和传闻更多带有后世的历史文化观念,但也是研究先秦思想观念演变的重要资料。炎帝神农氏喜好长生,在古代诗歌中也有所记载。因为神农采百草,发明中医药学,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做出了贡献,作追求长生的推理,或许是符合情理的。但是,比较复杂的是,这里同样也渗透了后起的观念,特别是战国中晚期至秦汉时期的文化观念,最终定型下来,积淀在炎帝神农氏的文化意象中,使这一问题变得复杂而丰富多彩起来。
神农“好长生”本有一个演变过程。起初传说神农发现的“嘉谷”具有长生的功能,或许在原本意义上是指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有助于延长人的生命,但后来演变为“长生不死”的传闻,东晋时期的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晋〕王嘉撰《拾遗记》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同时,炎帝是太阳神,“因为太阳是健康的泉源,所以和医药也有关系”袁珂着《中国古代神话》(修订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1页。这也是炎帝神农氏被赋予上“好长生”色彩的文化原因。
唐代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写道:“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唐〕李白撰《李太白文集》卷22《歌诗·题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认为神农追求长生,影响深远。唐宋之问《药》:“扁鹊功成日,神农定品年。丹成如可待,鸡犬自闻天。”《御定全唐诗》卷52《宋之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实际上是对长生之术的反思和揶揄了。唐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自应知”《御定全唐诗》卷129《崔兴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吟咏樱桃有养颜的功用,《神农本草》已有记载。
清代刘彬《神农洞天》:“神农生去几千年,食德于今处处然。丹灶何曾留古洞,耕耘犹自庆长天。可知杳渺原非帝,始信鸿功即是仙。寄语烟霞三岛客,好从实地悟人先。”这里,实际对神农长生的问题已经作了巧妙的回答,不是惯常理解的借助丹药的药效来延长人的物理寿命,而是通过功德传布人的精神生命,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建功立业的前提,也是生命不朽的保障,其中既蕴含着古人对“三不朽”的追求,也批评了离开人生和现实生活的空渺不经的养生之道。清代陈俊超《味草亭》:“当年果有长生术,不见炎陵落照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对长生之术的质疑态度。
炎黄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日益受到人们的崇敬和重视,其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影响深远。清末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丘逢甲《落叶恋本根》“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谁非黄炎孙》“谁非黄炎之子孙,九天忍令呼无门”丘逢甲着、丘瑞甲、丘兆甲编辑《岭云海日楼诗钞》卷12。等,就是这种心志的写照。
总之,炎帝神农氏和炎帝文化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并受到古代史籍和民间传说的影响,不少题材内容(如“精卫填海”)成为历代诗人寄托情怀的凭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些诗歌中,对炎帝的世系有不少记载,进一步佐证了炎黄联盟的正式形成是在炎帝部落晚期,炎帝神农氏较黄帝轩辕氏要早出很多;这些诗歌歌颂了炎帝在农业、贸易、医药、音乐等方面的贡献,有助于炎帝文化的历史传播;诗歌中涉及炎帝“火德”的有关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炎帝族在“大火历”发现与应用中的历史地位,并有助于准确理解“朱光”、“朱明”的所指以及炎帝祭祀礼仪的“尚火”特色;作为医药神,在历代诗歌中,炎帝神农氏“好长生”成为诗人向往和反思的对象,炎帝以功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纪念,成为炎帝真正长生的基础,也是彰显炎帝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