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
45409400000036

第36章 炎帝文化及其渊源问题(3)

距今5500~5300年前后(羲、农之际)的重要社会与文化现象有,安徽含山凌家滩的大型祭坛和有众多精美玉器随葬的贵族墓,郑州西山的仰韶城址,河南灵宝北平阳和西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型遗址。其中特大型房基和特殊遗物的发现是仰韶文化中期社会结构复杂的重要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房址》,《考古》,2005年第3期。豫西、关中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分布最密集,遗址等级层次最多的地区,遗址面积最大者上百万平方米,其次几十万,再次几万,几千平方米。大者为中心聚落。红山文化庙、坛、冢三位一体和积石冢分区、分等级现象,至少有一部分在此时段之内。

还要提到的是,距今六千年以前的姜寨的铜器铸件,虽然量少,但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面貌直接相关。

上面所谈,是按西方文明社会的标准,即从物质层面看,足已说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我国已进入文明社会。距今五六千年的社会现象,只是国家社会更为发展的现象。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以上结论并不为错。过去认为,世界上农业革命、文明社会起源在中东地区,即西亚新月地带。而至今,绝大多数史学家、考古学者都认为,这里的农业产生于公元前八千纪左右,或者说在前7500年~前6500年之间,而它进入文明社会在前3200~3500年间。据中国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从南至北已有很多处万年以上的农业性遗址,而江西吊桶环及仙人洞,湖南玉蟾岩遗址的稻作农业则在一万四千年以上。中国应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西亚农业起源后三千到四千年,即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农业起源后七八千年,还不能进入文明社会?岂有此理!

有人说:“阶级分化是文明的特征”斯塔夫里呵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中国至少从距今九千年(即农业发明后五千年)的贾湖一期已显现出社会分化,经过两千年左右的准备和过渡,到距今七千年左右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已算不上快速,而是非常稳健。

由此可以说明,炎帝神农时代,是早已进入国家社会、文明时代了。

2、炎帝神农氏时代文化的溯源

上面所谈的文化与文明是西方的概念,属刚性、物质性的方面,相当电脑的硬件,当然也是我们溯源的对象。下面主要溯源中国概念的文明,即属柔性、隐性、精神方面的东西,相当电脑的软件。因其涉及的范围太大,这里我们侧重谈谈中国文明独具特色的东西,和与中国哲学相关的东西。

这仍要从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说起。

贾湖墓葬随龟甲加黑白石子的现象,值得特别注意。发掘者认为,此是巫师占卜的工具,这反映一种阴阳思想,亦反映象数思维。此说当有道理,这其中也包含一种龟灵信仰。古人认为,龟有灵气,能通神,被当作神物,故尊崇之,珍藏之。龟灵信仰和龟甲使用是中国历史上的极重要现象。先秦有将之作国宝,汉朝将之作神宝。它是作为中国天文学上二十八宿体系的代表、象征的“四象”之一。龟或蛇代表北方(它作为中国动物分类之“五虫”介、鳞、毛、羽、裸中之介虫的代表,介虫为水虫,北方属水,故龟居北方)。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当在距今8000年前(另文论述),故这是龟的神性之又一重。贾湖墓中之龟甲的神物观念或与此有关。其与黑白石子组合,显然具有神秘意义。龟背、腹甲、黑白石子皆有阴阳性质,可用作占卜,又是神物。如太极八卦,既是易学图式、占卜的符号,又由其神性引伸之,作为厌胜、求福与信仰的神秘符号,或作镇宅、护身之用。从古至今,墓葬中用龟、用犬、墓中之彩陶及青铜器图象、怪物雕塑、天文四神或二十八宿图象、书有符咒的器物皆有此作用。龟灵信仰从9000年以来反映在墓葬中,已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礼俗。墓葬中或房基中用龟,从贾湖文化到马家滨、仰韶、大汶口、大溪等文化的诸多遗址都存在。大汶口文化从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即从距今5000年往后都有此现象。甚至远在湘西的高庙遗址上层文化早期(距今6000余年),墓中也以龟甲随葬。在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以涂朱龟甲随葬者(距今约3600余年)。此外,安阳殷墟商墓、琉璃河西周墓、曲沃上赵晋侯墓皆有以玉龟随葬者。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贵族墓中,更有以玉制龟甲(玉龟背、腹甲)夹一有刻画“河图”、“洛书”之类的神秘图象的玉版。可见随葬龟甲含有多层神秘意义的,在凌家滩,它的占卜意义更为突出。红山文化也有大量玉龟(许多勾云形玉器实际是玉龟的图象)随葬。此处玉龟,我们认为应与龙、鸟(鹰、凤)、勾云形兽(饕餮)结合起来看,应代表天文学上的四象之一,当然它也是有神性的,故与玉龙一样被当作神物。

关于贾湖墓中龟甲中间的石子问题,前面已说到,它们反映一种阴阳观念(分立的龟背腹甲,也反映此观念)。这是中国传统易学或曰传统哲学的根本概念。从距今8000~6000年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南至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地区,北至汉水上游龙岗寺的白陶雕印或彩绘纹饰;从距今7000~5000年,西自甘、青的仰韶、马家窑,东至大海的大汶口文化,北自内蒙、辽西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南至两湖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彩陶花纹,不管这些纹饰是哪种形式、什么内容,皆表现出一种阴纹、阳纹相对照,或者黑与白,红与白相衬(相互为底),或阴阳相抱,互构相关的特色,体现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负阴而抱阳的太极思想。这种思想有产生、发展的过程,贾湖是其上源,则是无庸置疑的。它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向,包括当时天文学观念。二十八宿体系就体现阴阳和阴、阳错综变化的五行观念。

上面所说的凌家滩玉龟所含玉版上的神秘图案,图案分四层,其中心是八角星图,第二层是八瓣形,填以指针状符号,第三层绘四指针状符号,指向四维,最外一层是四边数量不一,但有规律分布的圆孔。从龟甲联系到玉版中心的八角星图,可知八角星图非一般图案,它是有一种神秘意义的,即它的意义类似八卦图。此图最早见于高庙文化(上限距今约八千年),其分布面遍及全国广大地区,除了它在湖南有较多存在外,还见于崧泽文化、大汶口文化,辽宁地区的小河沿文化。若论四角状的四维图象,它的分布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贾湖骨笛能奏出精准的五声和七声音阶,其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极高音乐成就,已令国人和世界惊叹不已。反映中国文明某些因素非常早就成熟了。音乐和天文学是其中突出的方面。礼乐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色。先秦有每代开始即改正朔,制礼作乐的制度,可见天文与音乐在先秦政治生活中地位重要。礼乐之中,在三代以前乐高于礼。《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以天作,礼以地制。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孔颖达《正义》云:“乐调畅阴阳,是天地之和也;礼明贵贱,是天地之序也。乐主阳,是法天;礼主阴,是法地”。“五帝时尚德,故义取于和同;三代尚礼,故义取于仪别”。天高于地,德大于礼,故三代以前,乐在礼先;而在三代,礼在乐前,称礼乐。这是由于三代道德远逊于三皇五帝,故强调礼,以巩固等级秩序,约束人的行为。乐主天地之和,调畅阴阳、法天、法自然、象道、象德。意义都是指向“易”道——中国哲学的核心。《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此语实就历史的演进而语。由乐与礼位置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情况。故贾湖骨笛就不单是音乐领域的问题了。

有学者指出,有的骨笛有着极其准确的音程关系,它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程关系极为接近。它们之间个别音程仅有极微小的差别,今天最好的音乐家用耳朵也不可能听出来,这只能用先进的仪器才能测出来。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指出,其五声音阶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区的民间音乐,和大多数少数民间的音乐达9000年之久。我们认为,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的音乐文明渊源之久远,和广大地区的一统性。还说明,这种不可思议的精准的音程关系,不是靠一般智慧所能达到的,它是要有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技术水准,特别是需要高人、大师所特有的直觉智慧,也就是易学智慧。如《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之理,遵乎大道,超越感官,神与物通,得其神妙。

提到天文历法与易学、阴阳、八卦的关系,《易辞系》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一种宇宙天体图式。二十八宿系体的四象加赤极(太一、天一,属于以赤道座标体系的二十八宿为代表的天体的轴心)正是半个八卦球,即半个天体,也是一种五行关系(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先天八卦图正是一个一年四季阴阳节气的变化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