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卷七三下《宰相世系表下》关于“姜姓”世系有如下文字:“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子孙变易他姓。尧遭洪水,共工之从孙佐禹治水为四岳之官,以其主四岳之祭,尊之,故称曰大岳。命为侯伯,复赐以祖姓曰姜,以绍炎帝之后裔。孙太公望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遂居天水。蜀大将军平襄侯维裔孙明,世居上邽。”又说:“九真姜氏本出天水。”“姜氏宰相二人:恪、公辅。”天水,被看作“姜姓”氏族繁荣及其文化影响扩展的主要基地。
宋代学者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一三关于“姜”的论证中写道:“姜,出自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裔孙佐禹治水,为尧四岳之官,以其主山岳之祭,尊之谓之太岳,命为侯伯,复赐祖姓,以绍炎帝之后。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田和灭齐,子孙分散。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遂居天水。”自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名着史籍之后,天水姜姓累有政治成功人士。邓名世又说:“九真姜氏,本出天水。”宋人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三《姜》也写道:“《姓纂》: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天水上邽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明人凌迪知《氏族博考》卷二《氏考上·同源异派第一》说:“姜氏有二: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为姓。其后太公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又桓廷昌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可见论说姜氏源流者,都关注天水作为这一氏族发展重心的人文地理意义。
我们以为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姜氏在天水集聚并发达的历史事实。也许所谓“因天水上邽县”的,所谓“遂居天水”的,不必以“田和灭齐,子孙分散”或者“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为条件,很可能姜氏早先就有在天水地方发展的基础,作为并未东迁的一支,延续着这一古老部族的文化。所谓“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指出其中一部或若干部没有实现和东方文化的充分融合,也许继承了更古朴的文化传统。
甘肃天水地方和陕西宝鸡地方的原始文化面貌有接近之处,“北首岭遗址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相距约160公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第125页。当时存在相互联系,甚至有共同的文化渊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四
文献记录炎帝传说,多有“人身牛首”情节。
如《艺文类聚》卷一一引《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所谓“人身牛首”,有人以为“荒唐”《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一《子部二一·术数类存目二·古今识鉴》:“……至宓羲蛇身人首,神农人身牛首诸说,纬书妄记,本属荒唐,亦并列之,尤失持择。”有人说:“今以伏羲生于大人之迹,神农生于感龙之神,是欲以异尊圣,而不知其诬圣之甚也。将以圣人为非类与?”〔清〕邵泰衢:《史记疑问》卷上。其实,“牛首”或许是指远古时代某种特殊装饰,或许暗示相关权力崇拜最初发生于早期畜牧业成熟的地区。
而秦陇山地,可能正具备适合这种文明发展进程的生态环境条件。
理解这一现象,也许可以注意秦人早期传说中的“怒特”即“大梓牛神”故事《史记》卷五《秦本纪》:“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秦文公时代的这一史事,具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裴骃《集解》:“徐广曰: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图大牛,上生树本,有牛从木中出,后见丰水之中。”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陈仓山上。《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复上,发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张守节按:“今俗画青牛障是。”其实,也有可能《录异传》的这段文字为张守节《正义》直接引录,而并非由《括地志》转引,如此,则应当读作:《括地志》云:“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仓山上。”《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复上,发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这样断读,并不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对于这一“大梓牛神”的传说,可以进行神话学的分析,文化象征意义的分析。其内容告诉我们,已经进入农耕经济阶段的秦人,在其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对于以往所熟悉的林业、牧业和田猎生活,依然保留着长久的怀念。《华阳国志·蜀志》说,“(蜀人)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可知秦的国际形象长期未能洗刷畜牧文化色彩,而秦人内心亦并不以“牧犊”为耻。参看王子今《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析》,《人文杂志》2003年5期。而炎帝出世神话中所见“华阳”〔宋〕胡宏《皇王大纪》卷一《三皇纪》“炎帝神农氏”称之为“华山之阳”“少典女登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之祥,生为神农,长于姜水,为姜姓。”而通常直作“华阳”。今陕西洋县北有华阳,正当秦岭灙骆古道。地理方向与此也是一致的。
五
前引徐旭生的说法,以为宝鸡地区渭水南北各自存在姜炎文化遗存的历史背景,“全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这样的理解,可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根据对姜氏“因天水上邽县”、“遂居天水”等记载的分析,可知以宝鸡为中心的姜炎文化圈亦应包括陇东地方。
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在现今天水至宝鸡交通干线左近,成为秦陇之间显着高度标志的海拔2559米的“火炎山”《甘肃省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亦不能排除其得名与“炎帝”崇拜有某种关系的可能。
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提供的信息看,老官台文化遗存的分布,宝鸡地区成为重心地带。有渭北的北首岭遗址、嘴头遗址、赵家坡遗址,渭南的杨家岭遗址、孟家窑遗址、郭家西遗址、符家遗址、赵家坡遗址。最后两处,与徐旭生提示的“姜城堡、清姜河、神农庙”等姜炎文化纪念遗存位置接近《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第50~51页《陕西省老官台文化遗存图》宝鸡以西渭北和渭南有两处“赵家坡遗址”,第166~167页《宝鸡市金台区、渭滨区文物图》有渭南“赵家坡遗址”,无渭北“赵家坡遗址”。第168~169页《宝鸡县文物图(西部)》有渭北“赵家坡遗址”,渭南相关地区不显示。据《陕西省文物单位简介》,渭南“赵家坡遗址”在渭滨区高家坡乡塔稍村赵家坡村,编号为3-A3。渭北“赵家坡遗址”在宝鸡县硖石乡赵家坡村,编号为4-A4。张在明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下册第205页,第211页。而仰韶文化遗存的分布,则宝鸡以东以北包括凤翔、武功、眉县、千阳、陇县地方较多《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第52~53页。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分布,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第54~55页。
也许宝鸡附近地区的姜炎文化纪念遗迹由宝鸡以南的“姜城堡和清姜河”到雍城方向的“姜泉”、“姜水”、“姜氏城”的方位的变化,有可能与这一趋势有某种关系。
然而,无论相关纪念遗存在这一区域的集中分布形势发生怎样的转移,在姜炎文化成为我们民族文明早期进步的标志的时代,宝鸡地方作为获得初步繁荣之文化重心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