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产生期望效应。为此,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和人格特征确定期望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期望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过高的期望会使学生因欲速不达而缺乏自信心,甚至走向极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师生间的高期望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导致教育无效、师生对立事件屡见不鲜。过低的期望又会使学生失去前进的原动力。目前职中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者,有些家长在送孩子上职中时明确地表示,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只希望学一门手艺,有一个谋生手段。在家长此种期望下的学生则是对前途悲观,思想空虚,混世度日……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确定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期望。二是期望的预设要因人而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长进行分析,设定恰如其分的期望。如前所述,期望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未来发展的规划。不想当成功的教育者不是合格的教育者。每一个敬业的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将自己的教育对象培养成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期望实质上体现、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是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对每位学生的期望必须因人而异、分步骤、分层次推进。
由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及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等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有的则步履蹒跚,甚至反向而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此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表达实施期望时首先要求其制造亲切的心理气氛。其次要善于表扬与鼓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注意把握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观察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报期望的态度,会明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爱会促使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激发学生潜藏着的力量。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乐于质疑、求异、创新,不断提升期望效应。
88.要了解每一个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学的成功不是决定于教学技巧,不是建立在科学内容、课程计划上的,也不在于视听教具生动的表述或生动有趣的读物上,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严厉而冷漠的教师,虽然也可以保证课程讲授得正确无误,但是他可能使学生陷于无动于衷或反感的情绪中,而一无所得,因为教师缺乏热情,就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
学生个体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的,了解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表现、品行修养等以利于学生的因材施教,这也将促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以教师有效的价值引导以及适宜地运用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等,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从而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了解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是教学的前提,能否真正地理解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与速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想了解什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对什么感到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对待差生教师应换一种思维方式,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学生的特点。
比如:
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那么就把他看作是一个发散性思维比较好的一个学生;
有的学生写作业很拖沓,那么他可能是一个仔细周全的人;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可能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或者有另外的特殊才能;
有的学生非常懒惰,那么他可能是个非常放松的学生,等等。
阿姆思特朗博士列举了很多诸如此类的现象,他把许多学生不可忍受的缺点换了一种角度去看,则都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品质,这样,学生身上的缺点都变成了优点或者自己的特点,不再是一种消极的品质。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了缺点,那么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多好的期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就真的没有了缺点,并且一点一点地实现教师的期望,这是我们教师都希望看到的。作为教师,你不妨把以前您认为的学生身上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试着用另外一些更积极的词语来描述它们,解释它们,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要成为学生强项的发现者
在国外,如果你要问他们的老师:“你们班谁是最好的学生?”他们都没办法回答,因为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可爱,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优秀,只不过他们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已。如有的学生是语言高手,有的是写作高手,有的是画画天才,也有是运动健将等等。他们把学生的特点分得很细,每一方面都有不同的学生擅长。如果教师也能够把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分得很细,教师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因此,教师就能成为学生强项的发现者。而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却更多地注意学生的缺点,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
建议教师为学生建立档案袋
如何发现学生的强项呢?一个主要的措施是建立档案袋。虽然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档案,但传统的档案袋里面只有薄薄的几张纸,记录学生的成绩。但是在国外一些学校,档案袋里面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有学生的作品,例如学生写的作业、画的画,制作的小手工,还有学生得到的奖励等等,这些内容,详细地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轨迹,在国外,档案袋甚至发展成为一种评价的方式,以档案袋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依据。我们认为,档案袋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讲,是成长变化的记录表,是学生建立自信的一种有效工具,它是教师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的重要资料。档案袋还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为教师创设不同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或许有的教师认为建立档案袋是一项复杂的劳动,给老师带来负担。但这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的教师主要采取补课的方法,但这似乎并不太起作用,如果通过建立档案袋来了解学生的长处和学习风格,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与埋头为他们补课相比,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多反思自己的问题
我们曾对200名中小学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形成的原因,只有2.7%的教师认为是因为自己教得不好。大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这表明,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的影响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学生却认为,学生有学习困难,有35%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的专家更是提出一些这样的观点,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些表明,教师在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教师不良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情感、动机、学习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尤其是在实施课改的形势下,学生会犯许多的错误,也会出现屡教屡犯的情况。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用自己耐心去教育学生,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不要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做好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迟早要独立生活,父母不可能包揽一辈子。现在的孩子,他们将来要生活在比现在更复杂、节奏更快的社会中,他们需要的是适应生活、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让他们从小在生活中尝到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喜悦的种种滋味,他们才能逐渐养成应付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而过分的爱护或过度的干涉,都将意味着夺去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
一位教育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想买一朵鲜花送给病重的外婆,让外婆开心一下,好早日恢复健康。可是正值严寒季节,无法买到鲜花,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学校暖房里的菊花开着,就小心地折了一枝。刚巧被老师看到了,老师好奇地问明情况,大为感动,她对小女孩说:“孩子,你再折三枝,一枝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两枝给你父母,他们为祖国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事后当别人问起老师这么做的缘由时,老师解释道,要教育学生,就得全面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而且要对所了解的情况分析研究,切忌主观、武断。有时学生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缺点,往往是表面现象,在它后面隐藏着好的品质,甚至是极为可贵的品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过度的被爱护或过度的被干涉,会使原来性格脆弱的孩子变得更脆弱,而那些原来性格倔强的孩子则会激发他更强烈的反抗。所以,爱的教育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其实里面有许多学问呢!
89.不求完美,只求进步
我们经常会觉得教学中,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
比如,上完一节课经常会对自己的处理方式不够满意。常会后悔说,我要是这样处理这个地方就好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呢。实际上教学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完美。即使你拿出全部精力来准备,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可以使一堂课很成功,但仍然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追求完美。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际上,我们付出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就已经足够了。学无止境,我们的努力永远没有终点。
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样。可能他学习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还没有达到目标。那我们要教给学生真正重要的东西就是要不断进步。过于高远的目标只会让人压力过度,产生挫败感。所以,告诉他,只要每天比前一天有新的收获就是成功,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
相信,这种心态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90.小事不小
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
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其实,人生就是由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只有日积月累地捡拾细碎的石块,才能构筑起高耸雄伟的城堡。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常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抗争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你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很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从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种视善小而不为,认为做善小之事属于“表面化”与“低层次”的眼高手低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成大事,正如曾国藩所言:“泰山之高,以其不弃粪壤,沧海之大,以其不拒浊流。”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无论工作还是事业,都得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才牢固,小事堆砌的工作长城才壮观。其实,人生价值的伟大在于平凡,崇高在于普通。
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平凡中显示伟大,普通中展示特殊的。教学中的许多常规工作普通得使人认为不屑于做,一名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不同,就是优秀教师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作业本上多留一条鼓舞人心的评语;备课时精心准备一两个趣味游戏或笑话安排在紧凑的教学环节当中;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并及时的了解原委;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找一两名学生谈心或给家长打一两个电话;别忘了每天要挤出点时间给自己充电……别人不愿意做,你就多做,别人不愿意付出,你就多付出,那么成功的机会肯定会多些。
的确,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在从事简单而平凡的工作,只有把小事、简单的事、平凡的事做细做好了,才能做成大事,才能创造自己人生的不平凡业绩。总之,不要小看工作中的任何环节任何一件小事,工作中无小事,任何类型的大事,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小事构成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话让我们明白了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
一个有奋斗感的老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老师,而踏地而行的老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老师。教育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作为一名老师每天做的也只不过是这样一些小事:
遵守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谁没来,是什么原因?
收收家庭作业,看看谁没及时交,为什么?
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
晨读开始,尽管有学生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学生很认真,就笑着表扬一下。
和学生们一起升旗、出操。
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学用具。
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学生交谈一下,对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点拨一下。
时间宽裕,就想想明天的课怎么上,和同事扯一下教育趣事、教育新闻等。
午休时间勤到教室看看,看看谁没有到,为什么?
批改课堂作业,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和优秀的案例。
想上网就写写博客,给同行留留言,看看教育在线,教育新闻也行。
有时间就收集点试题、课件、论文、以备自己写教育随笔、备课和布置家庭作业用。
勤叮嘱学生注意安全,如果天气不好,就嘱咐嘱咐学生带点雨具、添件衣服。
……
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也正因如此,每一个老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老师,可以说他们就是教育的脊梁。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小事之中。其实我们回忆一下,印象中老师对你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老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