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关中是中国的院子
45399600000026

第26章 在鸿门分析刘邦项羽之性格(1)

人的行为,都是一次完成。完成了的行为,累加起来就构成人的一生。后人也无法为前人再度设想,不能修正和改变当时的行为。行为一旦完成,它便永远过去了。人在事后回想事中的行为,往往有一种命运的苍凉之感,但它却使人解脱。

站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设宴的鸿门,我作如是想。透过一堵砖墙,我寻找着刘邦骑马而逃的路径,然而不能。茂密的玉米和高大的杂树,已经组合为新的风景,刘邦所经过的路径,早就为岁月所消磨了。新丰的妇女。给漫长的斜坡旁边搭着木架,繁多的玉器和工艺品陈列其上,为了防雨。木架放在帐篷下面。各种各样的帐篷沿着斜坡蜿蜒而下,我从帐篷侧面走过的时候,居然猜测这些妇女可能就是当年刘邦邻居的后裔。刘邦的父亲日夜思乡,闷闷不乐,刘邦便仿照故里的街巷。在鸿门附近建筑了新丰。新丰的布局与故里的布局一模一样,并把那里的人与家畜统统搬来,甚至连鸡也不会走错自己的窝。这是刘邦作了皇帝之后的事情。

但在鸿门宴上,他却屈从于项羽,向项羽赔情道歉。那年他五十而知天命,项羽才二十六岁。一个老者向一个青年表示臣服,其中的虚假很是显然。事实是:秦朝灭亡之前,各路诸侯在楚怀王那里盟约。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刘邦以此为目标,避实就虚,绕道进入关中,率兵驻扎霸上,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随之开赴咸阳。他采纳樊哙和张良的建议要成就大业,从而向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退回霸上,等待其他诸侯。此时此刻,项羽远在巨鹿一带血战秦军,他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不料竟是刘邦先入关。年轻的项羽很是气盛,当然为刘邦的狡猾而恼怒,于是,他就率四十万大军,旋风似的开到鸿门,准备消灭刘邦。他知道,刘邦是想当皇帝的,他当了自己就不能当。张良救过项伯,为防张良被杀,项伯将项羽的计划暗中告诉张良,要他逃命。偏偏张良要辅佐刘邦成就大业,遂将秘密透露刘邦,并引荐他们见面。刘邦拜项伯为兄,约其为婚,三番五次地要项伯转告项羽,他是没有野心的,并答应亲自赴宴。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便这样做了,而且叮咛项羽对刘邦要善遇之。击之是不义的。对项伯的叮咛,项羽沉默,因为他已经接受谋士范增的主意,要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不过在关键时刻,他竟相信了刘邦的表白,并告诉刘邦,使他产生误会的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他完全解除了对刘邦的戒备,像对待朋友一样让其吃肉喝酒。他把必然的敌意顿然化解了。鸿门宴上,范增三次示意他杀死刘邦,他也没有反应。无奈之中,范增要项庄舞剑,并乘机刺之,可项伯却频频拦挡,保护着刘邦。刘邦是聪明的,他一切都明白,遂以如厕为名,不辞而别,从偏僻的路径潜入军营。四年之后,项羽自刎,刘邦当了皇帝。

不能假设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他便一定可以为王。我只能指出,刘邦避开了天罗地网而溜之大吉,因为这是历史。刘邦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有利——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他什么事情都做,什么人都用。这一原则,使他的行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个人的好恶与爱憎已经不能左右他。在他那里,情感因素几乎消失于他的目的之中。他能屈能伸,能站能爬,于是他的行为就显得宽厚,似乎是谁都可以容纳。事实也是这样,在他周围聚拢了各个方面的杰出人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有张良。镇国抚民,保障供给,他有萧何。统率雄师,战而必胜,攻而必取,他有韩信。刘邦终于依靠他们打败了项羽。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业者,都以是否有利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使他们变得异常精明又异常残酷,精明即在算计之际不受道德左右,残酷即在下手之际不受良心左右。刘邦当然是有壮志的,他的声音清楚地表明了他的雄心:某年某月,他在咸阳服役。看到了秦始皇巡游的威风,不禁喟然而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为了实现他的抱负,他一直以对自己是否有利的原则而奉行。在早期,他没有显出暴发之迹,是自发地运用其原则,到了晚期,他感到自己可能成大业,便自觉地运用它,当皇帝之后,他担心谋反,担心篡权,担心吕后政变,担心匈奴入侵,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都贯穿着对他是否有利的原则。

吕雉之父相中了刘邦,要将女儿嫁给他,此事就成了。吕公是一位阔商,他观其言,察其色,认为刘邦将是大器,遂以女许之,必有后福。这当然符合富商的性格,问题是,刘邦是不是喜欢吕雉。我以为他未必喜欢。他是爱戚姬的,他流露对戚姬的喜欢之情,但他对吕雉所表示的喜欢,我却没有发现。吕雉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作了皇后,这证明了吕公的远见,不过吕公之女显然一直没有获得刘邦的爱,不然,吕后在皇帝驾崩之后,怎么那样凶残!实际上这是她长期失落的一种曲折反映,甚至要以吕氏取代刘氏而报复刘邦。最大的可能是,刘邦娶吕雉为妻,是以改变他的环境考虑的。当时,刘邦极为穷贱,有无赖之习,他娶了阔商之女,在沛县的地位便得以提高了。

陈胜反秦造反之后,刘邦极力鼓动沛县父老除掉县令,然后举荐一位领导响应起义。他既想做其首脑,又故意推辞,既认为自己能力薄弱,又强调这是一件重大事情。这不过是他欲擒故纵而已。果然,他谦让一番之后做了沛公。并为此隆重地祭祀。这充分证明他要做领导的想法是深谋远虑的,但他的推辞却给人以真诚之感,没有计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几年之后,他打败项羽,故伎重演,连连向各路诸侯和他的将军推辞不当皇帝,然而终于是欣然登基。

在刘邦政权建立的过程,韩信、萧何与张良的功劳难以磨灭。他们对刘邦忠心耿耿,可除了张良体弱多病,使刘邦还放心之外,其他二臣却每每受其怀疑。刘邦是既怀疑他们,又使用他们,因为韩信、萧何对他是极其有利的,不使用他们便难以成大业。韩信在攻下齐国之后,希望作一个齐王,为刘邦镇守齐国。使者带来的这个消息使刘邦非常恼火,此时此刻,他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然而,张良对他分析了应该答应韩信要求的好处,他立即息怒而笑,封韩信为齐王,不过他心里是怨恨韩信的,认为他是乘人之危,胁迫他。所以,公元前202年天下平定,他突然调离韩信,夺了他的军权,转封其为楚王。其阴险之心,暴露无遗。接着,他以打猎为名,诱捕了韩信,不过由于不能获得韩信谋反的证据,又不得不放了。然而他不甘其心,又乘机贬韩信为淮阴侯,这使韩信悲哀地叹息:天下平定了,我将死了。刘邦知道韩信并不臣服他,遂起恶念。公元前196年,韩信为吕后所诱斩。萧何自始至终跟随刘邦,为刘邦组织生产,训练军队,但在前线的刘邦,却常常以慰问为由,派使者注意萧何。在刘邦亲征叛军的时候,他一再猜测萧何在后方做什么,得知其安抚百姓,筹办粮草,刘邦竟心事重重,于是为了安全,萧何就不得不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而且设法使百姓对他不满。不过他毕竟不是贪官,刘邦将他无奈,然而这也是暂时的。之后,萧何终于因为向刘邦建议开放皇家林苑让农民耕种而激怒刘邦,并要刑罚。幸亏各位朝臣为他开脱,刘邦才赦免了萧何。萧何上了年纪,光着脚向刘邦谢罪,刘邦虚伪而曰:“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