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组织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向孩子提出“在你的印象里,爸爸妈妈有没有生过病?生病时你有照顾过他们吗?”面对这个问题,某小学三年级一个班30个学生中竟然有近1/3的人这样回答:“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生过病!”另外还有不少人干脆回答“不知道”。调查的结果令人心寒。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从未停止过。即便如此,很多父母还唯恐为孩子做得不够多,想得不够细。所以,很多时候,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想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许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不用学习便人人都会,但父母也要意识到,我们也应该像教孩子学习一样,认真地去教孩子学会去爱,学会去付出。
给孩子做好表率
“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对上一代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给孩子做好示范。爱有许多表达方式,离父母近的多回家看看,多帮父母干点活;家远的多和父母通通电话,节假日尽量留给父母……自己尽心而做,尽力而为。有一些小事,我们不经意间做了,却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正如一则电视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就会想到给妈妈洗脚。反之,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不知道付出,就很容易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恶性循环。
不要拒绝孩子的爱
经常有父母在孩子关心自己的时候会拒绝,甚至训斥,伤了孩子的心,打消了孩子付出爱心的积极性。比如孩子要帮父母做事时,有不少父母常会说:“用不着你,你把学习搞好了就行。”甚至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捣乱,一边儿待着去!”有的孩子送给父母精心制作或买来的礼物时,有许多父母或不当一回事笑话孩子,或斥责孩子没把心放到正地方,并警告孩子下不为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再付出关心,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需要。
对孩子要有所求
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似乎都出于本能,不对孩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要求孩子的回报。殊不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只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懂得付出。一旦父母“服务”不到位,甚至会遭到孩子的抱怨,因为他们已经把父母为他们付出当成了习惯,同时也使自己失去自己动手、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和本能。
所以,父母适当地提醒孩子来关心自己,偶尔向孩子寻求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让孩子在关爱别人的同时品味到付出的快乐。孩子只想着自己而忽略父母的时候,父母可以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让孩子知道不关心父母,父母也会不高兴的。工作太累的时候,可以求孩子帮忙洗洗袜子、收拾桌子、打洗脚水等,虽然父母心里清楚孩子不可能做得完美,但不让孩子做,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当然,孩子乐呵呵地做完时,父母一定要很正经的感谢并夸奖孩子。孩子习以为常了,就会以此为乐。
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苦是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起点。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自己的辛劳、烦恼和不适(但不要唠叨和抱怨),让孩子认识和体会到父母同样需要关心和帮助。同时,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手绢、擦桌子、倒垃圾等,让他亲身体验父母每天的操劳和辛苦。这样,孩子与他人交往时,就会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
当然,父母应向孩子讲述、示范哪些行为和表情是他人寻求帮助的信号,教孩子明确他人的需要,并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关心及向别人提供帮助。这样孩子就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付出自己的爱心了。
此外,当孩子自私无理不愿付出时,父母要立即制止并表示自己的失望与生气。可以用“完全收回爱”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惩罚,即对孩子不予理睬、暂时让他感到你不再爱护他,直到孩子愿意认错并道歉。在惩罚之前或之后,一定要给孩子讲明“为什么”和“以后应怎么做”。
要想使孩子获得他人的爱,首先要教孩子学会爱他人。父母都希望某一天能享受到孩子的那份回馈的爱,那么我们就不仅仅要爱我们的孩子,还要教孩子懂得爱,付出爱。
第14招培养孩子能吃苦的精神
父母箴言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在当今的社会上,竞争非常激烈,现在的竞争绝对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父母必须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在将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一位记者曾采访一个叫然然的中学生,问她:“你平常洗袜子吗?”
然然回答:“不洗。”
“那平时都是谁给你洗的?”
“妈妈给我洗。”
“如果妈妈不在家呢?”
“那只有请爸爸来洗了。”
记者接着问道:“如果爸妈都很忙,没有时间给你洗呢?”
“那就放着,等他们有时间再洗。”
“以后你长大了,谁给你洗?”
然然很坦然地回答:“长大了请保姆呀!”
我们知道,“吃苦耐劳”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然了,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如今却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
现在,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做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长大了请保姆”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着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在德国,许多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一些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分文不带,独立谋生1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了些,但却使学生获益匪浅,而他们的家长对这项活动更是全力支持,没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德国的青少年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保姆去赚钱。
加拿大的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一位工程师的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工程师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报纸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第15招让孩子学会做家务
父母箴言
有些父母可能是因为过于疼爱孩子,也有可能是觉得孩子在一旁碍事,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让孩子帮自己做家务。其实,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因此,父母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可以说,让孩子做家事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让孩子协助父母做家事,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及体能。孩子每完成一项新的任务,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会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做家事,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对家庭有份责任心和归属感,更以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主。
在教孩子做家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不厌其烦。要知道,虽然孩子有时候会热衷于做家事,但也有可能是越帮越忙,对于这些,父母一定要学会容忍,慢慢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当孩子慢慢上了轨道之后,父母就可以渐渐放手让其独立完成了。当然,孩子都是善变的,可能做一会儿就不想再做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父母使用一些技巧了。
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但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擦的干净的地板等,以此来启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四五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如打扫房间时让他抹桌椅、吃饭时让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劳动技能有较大提高,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洗碗筷、洗手绢等。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险的事,尤其是与电、煤气、开水等有关的劳动尽量不要让孩子做,并且在劳动强度和时间上也不宜过量和太久,以免使孩子厌烦或畏惧家务劳动。
陪孩子一起做
孩子是非常喜欢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比如,和妈妈一起择菜洗菜、收叠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扫房间、整理花木。如果孩子对书籍有兴趣,就可以让他帮忙收拾书房,或指导他将书分类放好,这样的工作比要求他去扫地来得有效。此外,还可以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要及时对孩子的劳动进行表扬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父母的承认和肯定。因此,父母应当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当然,可能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好心办了坏事,对此,父母一定不能嘲笑或呵斥他们,而是应在表扬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要求。
让孩子学会巧干
不管是什么样的劳动都有一定的程序,怎样做,有一个技能技巧熟练的问题,也有一个动脑筋巧干的问题。为了做好一件家务活,父母事前可以教给孩子劳动方法,当然,具体还得通过实践才能体会。
第16招让孩子有一颗同情心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