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是极细的碳粉末,是比较纯粹的无定形碳,它在黑色的油墨里充当了颜料的“主角”。
为什么由同一种碳原子组成的物质,外貌、性质却大不相同呢?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原来这是由于原子的排列形式不一样引起的。金刚石是结晶碳,每一个碳原子周围有四个原子,距离都是相等的,原子之间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而石墨内部的一个碳原子同相邻的四个原子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离得较远的两原子之间的“拉力”较弱,容易断裂,这样,金刚石和石墨就出现了硬和软的不同“个性”。
有分离和催化作用的分子筛
海洋里有一种叫寄生蟹的动物,它们专门寻找空贝壳做自己的“窝”,堪称“钻空子”的行家。在微观世界里,分子和离子也像见空就钻的“寄生蟹”。科学家制造了各种不同的“贝壳”,让分子和离子去钻,以达到分离和催化的目的。
分子筛就是容纳分子的“贝壳”。有一类分子筛叫多水硅铝酸盐晶体,这种晶体有许多大小均匀的小孔。每一种型号的分子筛,小孔有一定的尺寸。水分子恰好可以钻进“5A”(即孔直径为5×10-8厘米)级分子筛的小孔,而比水分子大的乙醚分子就钻不进去,因而可以方便地用“5A”级分子筛吸收乙醚中的水分子。其他比水分子大的物质分子,含有水分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吸收。分子筛也可用来干燥气体、作催化剂等。
蛋白质和多肽在生物体中常常是复杂的混合物,研究它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难以分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制造了一种专门分离蛋白质和多肽的分子筛。这种分子筛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叫做交联葡聚糖。交联葡聚糖在水中浸泡后膨胀,形成多孔凝胶。当蛋白质溶液接触凝胶颗粒时,较小的分子钻进凝胶孔隙中,较大的分子就钻不进去,而且分子越小钻入孔隙的部位越深。用水不断洗脱,分子大的蛋白质先洗下来,然后依分子大小的顺序逐渐洗脱,分别收集不同时间流出的溶液,就得到分子大小不同的各种蛋白质,达到分离的目的。
有一种叫冠醚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分子中含有氧。冠醚的分子像一顶王冠,王冠的中间是空心的,某些大小合适的分子或离子可以钻进去和冠醚形成稳定的结合物。这样,本来不溶于有机溶剂的盐类,如氰化钾等就提高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使一些化学反应得以被催化。
神奇的人工膜
生物体中的生物膜在物质的分离、输送和浓缩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技能。它像一个优秀的“采购员”,凡是自己需要的就拱手相迎,自己不需要的就拒不接收;对于有用的养料采取“只进不出”,无用废物却又“只出不进”;而且输送的速度之快令人叹服。生物膜具有特殊的选择性、高度的定向性和极大的渗透性。
模拟生物膜的奇特功能,就能为人们提取和富集分散状态的元素提供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模拟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且发展形成了利用人工膜的分离技术——液膜分离。它具有高效、快速、专一等特点,在废水净化处理方面已经具有工业规模。
那么,液膜怎样实现废水净化的呢?当一小滴水溶液被一层薄薄的油膜包裹起来以后,这一小滴水溶液就受到油膜的“保护”,可以在其他的水溶液里“畅游”了,这层油膜人们就称它为液膜。以处理含酚的废水为例,当包含着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油珠被放到含酚的废水里时,靠着表面活性剂的帮助,形成了一种表面活性剂液膜,把水和废水隔开,而废水中的酚却能很快地通过液膜“钻入”水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酚钠,再也不能“回去”了。这种反应不断地使酚的浓度降低到零,从而把废水中的酚和水高效、快速地分离开来。
利用人工膜处理废水仅仅是应用液膜分离技术的一例。事实上,液膜在湿法冶金、钠的提取、有机物分离,人工肺、人工肾、长效药和解毒剂的制取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灭火“神水”和“神粉”之谜
人们通常救火用的是水,然而,在有些失火现场,水却显得无能为力了。例如,电线短路引起的火灾、油库失火、石油井喷起的火灾,以及化学试剂燃烧起火等等。有经验的消防战士是不随便使用其他方法灭火的。灭火,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温度尽快地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另一方面设法使可燃物与空气(或帮助燃烧的物质)隔绝。我们非常熟悉的泡沫灭火剂,就是含有大量泡沫的二氧化碳射到燃烧物表面,即将燃烧物与空气隔绝,同时又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井喷是石油工人最感威胁的事故,高压地下石油从井口喷出,在瞬间,只见数十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水此时已无能为力了,一般化学灭火剂是无能为力的。此时,就会有身穿石棉服的工人,手提一种神秘药水,迅速地将它从井管注入井下,没过多久,火舌逐渐缩短,最后熄灭,井喷也停止下来。这种神秘药水为什么有如此神力?原来,这就是被石油工人誉为灭火“神水”的液膜。
液膜大家其实并不陌生。日常所用的洗衣粉、肥皂产生的泡沫就是一种液膜。不过,这种膜很不稳定,一吹就破。
能镇住油田井喷火龙的液膜,不像肥皂那样一吹就破,它十分稳定,在正常条件下,存放几年也不破裂。这种液膜是一种包有膨润土的液膜,当这种液膜注入井下,由于井下压力和温度比地面高得多,液膜受热、受压而破裂,因而膜内的膨润土夺膜而出,从而堵住井管通道,把气体、油液等封闭起来,控制住井喷,镇住“火龙”。
被誉为灭火“神粉”的干粉灭火剂是火灾的最大克星。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碳酸氢纳干粉灭火剂,可以扑灭液态石油化工产品引起的火灾和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引起的火灾。还有一种叫做三元低共熔氧化物干粉灭火剂,它可以扑灭钾、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引起的火灾。且干粉灭火剂比泡沫灭火剂具有更大的优点,它的灭火能力大,灭火时间短,为泡沫灭火剂所不及。干粉灭火剂易于储存,使用寿命长,适用面广,不受水源、电源的限制,不污染衣物和器具,对人畜无害。因此,目前国际上干粉灭火剂正向着高效、多用途方向发展,也是今后扑灭火灾的重要手段。
千年古剑不锈之谜
金属的锈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楚墓时,发现了两把剑身金黄色、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一把剑身上铸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字,这就是极其有名的越王勾践剑,根据剑身花纹及文字记载,这两把宝剑已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光彩夺目,锋利无比,毫无锈蚀,令人惊叹不已。
无独有偶,1974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秦始皇的随葬陶俑坑中,又出土了三把宝剑,剑体乌亮,寒光逼人,锋利无比。这三把剑埋在离地面约5~6米深的阴冷潮湿的土层中,经历2000多年居然毫无锈痕,还锋利得一下能划透十多张报纸,真是令人称奇!
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宝剑为什么毫无锈痕,还“锋芒毕露”呢?
我国考古和科技工作者对古剑进行科学的物理检测,终于弄清了古剑的化学成分是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锡是一种抗蚀能力很强的金属,因此铜中加入锡后,抗锈蚀能力比铁器强得多。不过制剑的青铜合金中铜和锡的比例是十分严格的。从越王勾践到秦始皇,历经200多年,从检测结果可看出,我国古代的制剑技术又随着当时冶炼技术、铸造技术的提高,合金的比例也更先进。
越王勾践剑和秦剑千年不锈不蚀,除使用青铜合金提高抗腐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剑的表面做过特殊处理,使宝剑既美观,又形成致密的保护膜。越王勾践剑表面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及黑色剑格,是使用硫或硫化物与青铜表面作用形成的,这个工艺现代称作硫化处理。到秦始皇时期,剑的表面处理又有了新的进步,即采用防腐能力非常强的铬盐氧化法,它能将剑的表面覆盖一层非常致密的氧化层,这层氧化层虽然极薄,只有1%毫米,大约是一张报纸厚度的1/10,但十分严密。这种处理方法就是现代金属处理中的表面铬化处理,在国外,铬盐处理技术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应用于金属的抗蚀,而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粉尘爆炸之谜
国外曾有一则报道,有一家规模宏大的面粉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爆炸。然而,事故调查结果表明,这次爆炸不是因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或人为纵火引起的。而这类爆炸在全世界时有发生,每次爆炸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些爆炸到底怎样发生的?
事故的罪魁祸首原来就是弥漫在厂房空间各种可燃物质的细小微粒——粉尘。不同的工厂的粉尘性质不同:煤粉厂空间悬浮的是“煤尘”,面粉厂空间悬浮的是“面粉尘”,纱厂空间悬浮的是“纤维尘”……
在通常情况下,面粉、煤、纤维、木材并不是十分容易燃烧的,更不用说爆炸。那么,为什么漂浮在空气中的各种粉尘,竟那么易于燃烧,甚至引起爆炸,速度如此之快,威力又如此之大呢?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块较大的木块,哪怕它十分干燥,也很难用一根火柴将它引燃。但是如果将这块木块刨成一片片很薄的刨花,一根火柴足可以使所有刨花化为灰烬。
一般飘浮在空气中的面粉尘、煤尘及纤维尘,由于它们直径很小,与空气接触表面积很大,只要当这些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任何一个微小的火种(例如火柴、电火花等),都能引燃粉尘,燃烧的粉尘使大片空气温度升高,空气温度升高又引起其余的粉尘燃烧,这个反应过程极快,空气在极短的时间膨胀起来,从而造成剧烈的爆炸。
正因为粉尘飘浮在空气中时时有引起爆炸的危险性,所以煤粉厂、面粉厂、纱厂、亚麻厂等易形成粉尘的工厂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做出严格的规定。如适当增大空气的湿度,以减少粉尘的飘浮。电器开关采用金属丝网包围屏蔽等措施。同时还严格规定,严禁吸烟,以避免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