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2)
45378100000015

第15章 地球·地理奇观(5)

以前,中下游河道比较曲折,泥沙沉积在河滩上形成许多弓形湖(轭湖)和沼泽地,非但交通不畅,每年春夏河水暴涨,常常河堤决口,泛滥成灾。近50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把曲折河岸改直,保护堤岸,修筑了很多溢洪道和水库等,基本上控制了洪水。

密西西比河和众多的河流形成了美国的最大内河航运网。经过疏浚整治,航程长达3000公里,并且可以通达五大湖。河道已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航道系统,运输能力特别高。

岩窟奥妙之奇

神秘的帕米尔山洞

帕米尔冰山之麓,有一个神秘的山洞。自19世纪末起发生了多起神奇事件,世界各国探险家多次前往探秘,至今尚未解开其中之谜。

帕米尔山麓有一道幽深险峻而宽阔的山谷,该谷名叫穆尔加布谷。

山谷烟雾弥漫,人烟稀少,偶尔路过的人会见到不少尸骨,令人毛骨悚然,故历来人们称那里为死亡之谷。

1990年,一个经营丝绸生意的吉尔吉斯人路过那里,睡到半夜,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咚”的一声一个东西落在他身旁的货箱上。当他清点货物时,发现箱子上有一个闪光的纯银桶。

幸运的商人把桶带到莫斯科,经考古学家鉴定,银桶是中国皇宫的宝物,上面雕着精美的花纹图案,还有一首中国诗。人们都想弄清桶的来龙去脉。更神秘的是,银桶盖又在哪里呢?

那个吉尔吉斯丝绸商人发财之后,为了寻找那个银桶盖子,又来到死亡谷,这次,他重金雇用了一名剽悍的英国登山专家。他们把马肉冻在石壁上当梯子,爬进了雪莲洞。脚步尚未站稳,突然从岩石后面站起一个毛发掩面的高大怪物,狰狞地向他们走来,并大吼一声,声音震荡山谷。丝绸商人吓得一声惨叫,从洞口摔了下去。

丝绸商人摔死后,英国登山专家抛出救命索飞快地从洞口滑下悬崖逃出了死亡谷。有关专家认为,雪莲洞的怪物就是神出鬼没的冰山“雪人”。

世界上最早有关“雪人”的报道是在1832年,据说也是一位英国人发现的,地点也是在帕米尔,他宣称找到了一小片雪人的“皮”。后来前苏联的乌孜别克斯坦科学院联合考察队长也宣布他在巴梁德基克的河谷,看见悬崖高处站着一个类似人的动物,身躯高大,双脚走路,身上长着暗红色兽毛。过了三天,这个队长又在同一地区看到了“雪人”。

那次从雪莲洞逃回的登山专家带回的消息,使“雪人”之谜又掀起了新波澜。一个勇敢的塔吉克人冒险攀登上了雪莲洞。在洞口,他发现两具已冰冻的中国武士,但没见到“雪人”,洞里有许多锁紧的箱子,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巨大的类似人的头盖骨。

1899年和1975年的两次探险都一无所获。此后,再无去雪莲洞探秘的人了。然而,山洞并不寂静,那个雪莲洞里发出一团闪烁的亮光,又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引起专家们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想前往探个究竟。

歪头山奇风洞

我国云南路南碱琳风景区东北约5公里处,有一座歪头山。

在那歪头山东南的山坡上,有一个洞口直径约1米左右的岩洞。

从外表上看,这洞没有什么特别处,但从洞内却会刮出阵阵怪风。

开头是“轰”的一声巨响,接着寂静的山洞便吼声迭起,金鼓齐鸣,仿佛洞中藏有千军万马,要从洞内奔杀出来一般。不过,出来的不是什么天兵神将,而是一股强劲的烈风。洞外本来宁静幽雅的环境,顿时被风刮得土石飞扬,攀缘在石林上的各种藤蔓枝条摇曳不已,哗哗作响,更增加了风的威势。这样,大约持续三四分钟,风力便逐渐减小,最后竟转变成为回风,一些杂草、落叶有的还被吸进洞里去。回风一般为一二分钟,然后停歇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约略一二分钟后,又开始第二次的喷风。只是这次喷风的持续时间和风力都不及第一次。当第二次喷风结束以后,这里的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完成了一个喷风周期。第二周期的来临时间,因季节而不同,在雨水充沛的雨季,一般间隔的时间为半小时左右。

这个洞由于具有这种奇异的周期性喷风特性,被人称为“奇风洞”。奇风洞为什么会喷风,地质工作者经过反复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的秘密。原来这是石灰岩岩溶地区的一种罕见的虹吸现象在作怪。

大家知道,云南石林的形成就是石灰岩受到溶蚀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岩溶地貌。人们在考察中发现,在奇风洞之东约一百余米处,有一条在群山环抱中的山沟,沟里有个也是由石灰岩受溶蚀而生成的奇特而深邃的落水井。一股清泉从上游汩汩流来,跌落井中,并从井底的岩石裂隙流入地下,成为暗河。不过,井底的裂隙是些细小的裂缝,它能排走的水量比较有限。如果泉水的水量充沛,便会出现进多出少的情况,这就使落水井中的水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涨。本来,如果落水井的井壁上没有其他裂隙,则井中的水终究会漫出井口,成为一条哗哗畅流的小河。但无巧不奇,这个落水井的井壁上不仅有裂隙,而且还是一个贯空山林的向上拱曲的虹吸裂隙。

虹吸现象对于许多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如果我们把一根塑料管弯成形,一头放入盛水的盆中。这时管中也有进水,但水面的高度将保持和盆中的水面一样。倘若用嘴对准型管的另一头用力一吸,让管中的水升到型管的顶端,这时便会看到盆中的水正通过型管源源不断地从另一端流出。直到空气重新进入型管,这种现象才会停止。

该落水井井壁的裂隙就是这样,当井中的水位没有超过弯道的顶点,它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一旦水位达到这一高度,虹吸便会产生。于是井中的水被急速地沿弯道抽走,并沿着下面的通道排向暗河。由于水流急速,便会产生如千军万马奔腾的隆隆响声。

与此同时,本来郁积在弯道中的空气也受到流水的推压,迅猛地从通向奇风洞的通道中排放出去,形成喷风。当落水井中的水被大量抽走而急剧下降至虹吸裂隙口处时,空气便重新进入弯道,虹吸中止,喷风也即停止。而且由于地下的洞穴中出现了瞬时的真空状态,所以空气还会通过喷风口向里回灌,表现为回风。又由于在该地同时存在两套虹吸系统,致使每个喷风周期由两次喷风组成。

从上所述,我们还可以知道,取决喷风周期间隔时间长短的是那股清泉的水量。雨季,当泉水的水量较大时,落水井的水位上升也较快,便会较快地触发虹吸,产生喷风;反之,若泉水的流量很小,落水井中的水入不敷出,则不会发生喷风现象。所以观赏奇风洞奇风的最好时间是当地8~11月雨水充沛季节。

新疆伊宁的“火龙洞”

我国新疆伊宁地区的“火龙洞”是一个具有很高温度的洞穴。

火龙洞位于伊宁市北的白云山上。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山头上总是悠悠乎乎地飘着团团白云,四季不断,因而有了白云山之名。

白云山为什么会有这终年不散的云彩?原来它与位于山腰的火龙洞有密切关系。据调查,该地共有火龙洞17座,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洞中温度高达50℃,只要一走进洞口,你就会觉得热气逼人,仿佛有一股烈焰从那里喷出来,即使体质再好的人也很难在这里坚持个把小时。有趣的是,就在这个热得要命的岩洞边上,有另一个温暖如春,通常保持在25℃左右的岩洞。再往不远处,又有另外一个洞穴,它的温度竟高达100℃以上,当地的居民常常利用洞中的热气烤煮食物。火龙洞除了温度的不同之外,还有旱湿之分。温洞是一种洞中充溢着湿漉漉高温蒸汽的洞穴。凡是进入这种湿洞的人,便会顿时浑身湿透,分不清是水蒸气还是汗水。

火龙洞的形成与来自地下的灼热的喷气有关。在这种喷气中含有硫磺、白矾、二氧化硅等物质,对治疗各种不同的顽疾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人们已在这里开设了一个专门的诊所,并根据各火龙洞的不同特性,用以治疗不同的病症。如前述的温度约50℃的岩洞,可治疗四肢麻木、腰腿痛、关节炎等症。湿洞则可用于治疗牛皮癣、疥疮等慢性皮肤病,也可治高血压和萎缩性胃炎。

新西兰的发光洞

在新西兰的丛山之中有另一类奇异的洞穴。

这些山洞,尽管人们并没有预先在那里安装上照明的灯具,但从洞外向里望去,却不像常见的洞穴那样黑咕隆咚、阴森森地令人感到害怕,而是明光熠熠,洞中的一石一景也都清晰可辨。然而,当人进入洞内,偶尔发出的脚步声,会像是突然触动了什么开关一般,顷刻之间,亮光消失,一切全都归于黑暗。静静地耐心等待一些时候,漆黑的洞顶上又会突然亮起一点“星光”,接着此呼彼应,“众星”一颗又一颗地在洞顶出现,直到万光齐放,照得整个洞穴晶莹明亮,仿佛所有岩石都在发出淡淡的光芒。

这些有趣的发光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新西兰一种特有的蝇类的幼虫在作怪。这种虫以洞为家,并在洞顶上、石缝中结网发光,坐待那些趋光性的小虫自动投入罗网中。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虫本身又是许多鸟类捕食的对象,因此为了自身的安全,它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一有动静,便立即熄“灯”隐匿,直至感到威胁已经解除,它们才重新发出光来。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中。

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各代续加开凿。到元朝,历代所开凿洞窟密布在15~30米高的崖壁上。上下一至四层不等,南北长约1680米。现存洞窟仍达750多个,南区主体部分则有487窟,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木构窟檐五座。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洞窟形制各代有异,既有正壁开龛、两侧带禅室的禅窟,又有平面长方形、中后部凿有方形塔柱的中心柱式窟,还有平面方形、正壁开龛造像的殿堂窟。各窟大小不等,大者高达40余米,小者高不盈尺。窟中造像均为泥质彩塑,佛像居中,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侍立两侧。个个形象逼真,神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窟中四壁往往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主要为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画、佛教史迹画及供养人图等。此外还有狩猎、耕作、纺织、交通、征战、音乐舞蹈及各种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些壁画为研究美术史、建筑史、社会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莫高窟王道士在17号窟中偶然发现了一处“藏经洞”,内藏公元4~14世纪的约5万件珍贵文物,但在清廷和北洋政府的腐朽统治下,这些国宝中的珍品,却在1907~1925年间,相继被英、法、俄、日、美国人等通过各种手段窃运到国外。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我国河南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这里两山对峙,伊水北流,石窟则分布在河岸峭壁上,南北达2里。其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北齐、北周及隋唐,均有营造,五代后雕凿减少。

龙门石窟约有窟龛2100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方。其造像艺术摆脱了早期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更多地具有世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因而在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品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时间在公元493年。窟中造像丰富,尤以题记书法为最,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龙门二十品”中十九品出自此窟。

宾阳洞是北魏所凿石窟中最大的一窟。释迦牟尼像高达8.4米,面容清秀,衣纹规整,显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风格。

奉先寺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由唐代武则天捐资建成。主像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部达4米,面容丰腴,眉清目秀,神态端庄。菩萨、天王、力士等也各具姿态,栩栩如生,表现了盛唐造像艺术的卓越成就。

大同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主要开凿于北魏时期。依山而上,东西绵延1公里,现有主要洞窟53个,另有110个小龛,共有造像5100多尊。

云冈石窟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着称。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几厘米。雕凿的菩萨、力士、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窟内还雕凿了许多形制各异的仿木结构建筑和建筑装饰花纹等。其雕刻艺术和技巧既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风格,又吸收融合了外来艺术的精华,对以后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是第20窟的露天大佛。造像为释迦坐像,面部丰圆,鼻高唇薄,大耳垂肩,神情肃穆,两肩宽厚,右袒袈裟,高达13.75米。释迦坐像背后以火焰纹、飞天等浮雕衬托,使主佛造像更加雄伟壮观。

第五、第六窟是毗连的双窟。五窟后室中央有17米高的坐佛,为云冈众佛之最。双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在诸窟中颇具代表性。

瀑布壮观之奇

台湾瀑布

台湾的河流因受地形影响,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险滩瀑布。

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山,水沿着悬崖峭壁奔腾而下,形成一座座壮丽多姿的瀑布,给宝岛台湾增添了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