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奇小百科(4)
45377900000006

第6章 诗与对联奇观(2)

十二岁那年的清明,其父于彦昭领族人同往祖坟祭扫,路过凤凰台,其叔要他对对子“今日同登凤凰台”。于谦应声对道:“他年独占麒麟阁。”全族的人听了都说:“这是于家的千里驹啊!”当他们回去路过“癸辛街”牌坊时,叔叔又问他:“这三字中有两字属于干支,不知小侄能否对上?”于谦答:“这有何难,三国时魏延对孔明说的‘子午谷’(在陕西秦岭中,三国时魏蜀争夺的要道)岂不是一绝对?”大家异口同声地夸奖:“这孩子长大后必有大用。”的确,长大成人的于谦确是历史上一位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

莫奇妙对免苦役

我国明朝嘉靖年间,丞相方献夫既是老臣又是宠臣,人称方国老。

他辞官归故里那年,为了显示官威,大兴土木,在家乡广东鹤山县古劳坡山方屋村,修建方大夫祠,并在大木牌上写了一条这样的告示:“凡经此处的行人,一律拘捕,罚干杂活一天。”

这消息传到附近儿童们的耳朵里,大伙儿都不服气,但又不敢明说。唯有十一岁的莫奇胆识过人,决心在老虎头上捉虱子。

这天一大早,莫奇故意从修建方祠的工地过,方国老的仆人连忙把他拉住,要罚他做苦工一天。莫奇问道:“你们这样任意拉人、罚人,还有没有王法?”“这就是王法!”仆人指着木牌说。“这个玩艺儿谁都会做,要拿圣旨来才是王法。”莫奇义正辞严地驳斥。“你这小子嫌命长,给你捆起来。”仆人不耐烦地说。

这时,方国老闻声赶来,见莫奇乳臭未干,竟敢顶撞,想必有点才学,倒不如考考他。想到此,方国老把脸沉下来说:“看你年纪轻轻,竟然斗胆顶撞老夫,该当何罪?老夫现有上联。对得了赦你无罪放行;对不了,嘿!加罚三个月苦役!”说完吟道:“岭顶苍松久经风霜方国老。”

莫奇见他在夸耀自己的经历,略假思索便脱口而对:“池边春草未逢雨露莫先生。”对得既工整又贴切,暗说了自己年纪尚幼,没有机缘之意。方国老连连称赞:“对得好!对得好!老夫赦你无罪。”

吴承恩联讽奸商

吴承恩(约1510-1581年),我国明朝着名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性敏多慧,博览群书,尤喜野言稗史。据民间流传之神奇故事与话本,写成中国古代名着《西游记》,留有《射阳先生存稿》。

吴承恩自幼家境贫寒。他父亲吴锐是个小商人,为人憨厚老实,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当地贪官税吏欺他懦弱,常拿他的东西不给钱,还要加重税收。吴锐只得忍气吞声,自抱着一本书看,于是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吴痴子”,而那些嘴巴刻薄的人竟喊吴承恩叫“小痴子”。

岂知“小痴子”却极有才学,与他父亲大不一样。十一岁那年,当地恶霸粮商张皇兴路过吴家。他听说吴承恩少有才学,便让他为自己写副对联。吴承恩觉得这是个出气的好机会,便一挥而就:“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扬。”另加横联:“去四首。”张皇兴还以为在奉承他呢,忙叫人把对联挂在粮行大门上,逢人便夸耀一番。可是,这奸诈哪里知道,把“皇兴”和“慈夙”四字去掉字首,不就是“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了吗?乡亲们无不暗中叫好。

郑板桥题联画像

我国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板桥为其号,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在绘画方面,他根据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区别与转化,颇有见地,并以擅画兰竹着名于世。因其诗、画、书皆工,故称为“三绝”。

郑板桥自幼爱竹,常以竹为题,托竹咏诗、托竹吟联、托竹吟志。郑板桥十五岁那年,父亲笑着对他说:“你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为自己写一副对联呢?”郑板桥觉得言之有理,于是认真地写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仰面花。”此联正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洪秀全力挽乾坤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家民家庭,原名仁坤。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他从家民革命的要求出发,吸取西方早期基督教义的平等思想,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领导家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于武宣东乡称“天王”。

洪秀全幼时得亲友资助,读了几年私塾,学会了写文章、编对子。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他和几个小伙伴到池塘游泳,看到明亮的繁星倒映在池塘里,经大伙一搅动,顿时波光翻滚,满地生辉,便口吟一联:“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早登麟阁力挽三代乾坤。”

上联据事写景,以景述情,构思奇特;下联直抒胸怀,言明志向,深化用意,可谓风华少年,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志。他深知伙伴们年龄尚小,虽知祖先开创的夏商周三代伟业,却不知清政府的昏庸腐败。而这种令人愤恨的社会,必须尽快彻底改变。因此,触景生情,吟联言志。洪秀全少年时代的理想一直激荡着心胸,他迅速走上革命道路,动员和率领农民兄弟起义,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进行了长达十一年的武装斗争。

霍元甲写联劝人

我国清朝末年的着名拳师霍元甲,声威远震外国。

霍元甲的家乡是河北省静海县小南河村,村里有的人以强凌弱,宗族内部的纠纷时起时伏,互相倾轧;当时中华民族亦备受外国欺凌,处于危机之中。在他十五岁的那年春节,霍元甲有感而发,写了一副春联:“与外国民族争强方为好汉;对自家乡亲和气乃是英雄。”

这副春联劝导自家人要和气相处,团结御侮,由此也可以看出霍元甲的爱国之心早在少年时代已经萌生。

阎锡山轶事巧入联

1929年,阎锡山无锡一游。当他看到一座突兀的奇山时,忙问向导:“那是何山?”向导答道:“那是锡山。”阎锡山听了,沉吟半晌又问:“既有锡山,贵县为何称无锡?”

向导解释说:“据说锡山原来有锡,正因为有锡,一时间,采锡者蜂拥而至。这时,豪强占地霸产,百姓锡产被夺,于是,械斗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老百姓有苦难言。不知什么时候,锡采完了,也就相安无事了,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即将县名定为无锡。”

阎锡山听到这里,心中一怔,即想发作,又一想,此并非向导临场编造,如敲明点透,岂不有失大雅,随即默不作声。

后来,当地名士冯国征依此轶事撰一上联,在上海《大公报》征下联,冯撰的上联是: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此联出得奇巧,确实难对,一时成了绝对,没有征到下联。

1942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到天长县新四军驻地采访,忽然想起了那次征联,于是,便有下联: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梅兰芳喜欢的对联

我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姨夫赠梅兰芳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联语仅用了几个单字,就道出了表演艺术的许多层次来,堪称佳作。

其实,这副对联并非梅兰芳姨夫所撰,说来还有一段趣话。据说辛亥革命后,京剧界中以演文明戏着称的夏月珊、夏月润不仅在艺术表演上很有才华,而且也颇具文学修养。一天,他俩碰到一块做起对联。夏月珊随口吟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夏月润听了不禁拍案叫绝。思虑一下,对出下联:“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此联蕴含哲理,数十字便道出艺术之真谛,难怪梅兰芳先生十分喜欢这副对联,作为“座右铭”牢记在心。

奇联怪对

我国清朝末年,广州的“滑稽大师”何淡如,有一天去两龙墟军扒龙船,有人请他为戏棚写副对联。他挥笔写道: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这副对联,连用九个“扒”字、九个“唱”字,把这边越扒越起劲、那边越唱越引人的赛龙船的热闹动人、生动活泼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真算得奇联妙对了。

古时有个卖豆芽的小商人,新春佳节,在自己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更是别出心裁、奇特无比。这副对联为: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额为:长长长长

这副对联利用了“长”字的一字多音、平仄兼有、词义相关的独有特点而撰成,十分恰当地道出了卖豆芽的人的强烈心愿。

两副妙联压群英

王壬秋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大名士,为曾国藩幕客。入民国后,袁世凯曾聘他为清史馆馆长。据说他有以妙联折服江南名士的趣事。

王壬秋有个姓魏的同乡在南京做官。有一年,王游南京,住在魏家。听说金陵名士多自负,看不起外省文人。王遂为魏题一联悬于客厅。联云: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派;

大江东去,无非汀水余波。

“濂溪”即宋代哲学家濂溪,为湖南道州人。湖水(洞庭)流入长江是地理事实,故“汀水余波”云云。该联虽有自炫之意,亦难反驳。

众名士见王联,都做声不得。此事过后不久,南京新建关庙竣工,安神典礼,请魏主祭,壬秋又即席挥毫,替魏题一联云: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联语用《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故事,大煞“江南名士”气焰。王的才名遂因此联传开了。

讽慈禧太后联

慈禧太后70岁大寿,各省文武官员都在忙于为她祝寿备办礼物。上海《苏报》却在那天刊出一副给她“赠庆”兼“捋景”的寿联。联云: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联中引用慈禧穷奢极欲、卖国割地的史实,针针见血。最后把“万寿无疆”的套语颠倒一字,变为“疆无”,讽刺深刻。此联据说是章太炎写的,也有说是清末民初的名记者林白水写的。

“慈禧”其实是一个简称,她的全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几乎一切好字眼都用上了。在她死后,有人给她写了一副挽联讽刺她。联云:

垂帘二十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婚联趣谈

明代山西省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家有二女,名珍姐和珠妹,乔老不想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决定出一联应对招婿入赘。他出的上联是:

珍珠双花红娘子。

有一天,一位身穿绿锦袍的少年上门应对:

枸杞二丑绿宾郎。

乔老问少年下联作何解释。少年笑道:“我叫吴杞,兄叫吴枸。他有事在家,叫我穿绿锦衣前来。兄的文才和医术胜我十倍。”乔老听了,心中大喜,当即招吴氏兄弟入赘。

江西某地盛行轿对,即女方出半对,男方应对。有一新娘在喜轿上写道:“今月乃古月,美辰良景心像意。”联中含新郎胡美意名字。男方对答:“新人真可人,妙龄佳偶竟婵娟。”联中也嵌入新娘何妙娟的名字,确实对得好。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对恋人,婚期一再推迟,他俩在日本投降后成亲,有人写了一副婚联:

喜气溢江夏,喜报上林春,喜十年订就良缘,喜今夕吹箫引凤;

幸寇退浠川,幸从离乱出,幸三生结成佳配,幸此日淑女乘龙。

奇联趣对美家庭

某婚姻介绍所贴着这样一副对联:“白玉犹有瑕,求人十全十美哪里遇;青春岂无限,择偶千挑百拣几时休。”联语别有风趣。

有副劝家庭和好的联语,也写得别有风趣,而且针对性强:“女常可爱,媳常可憎,劝天下婆母,要拿三分爱女之心以爱媳;妻每为顺,亲每为逆,愿世上男子,应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联语告诫天下婆母,应将爱女之心推及爱媳。“手心手背都是肉”,这的确是建立美满家庭的劝世良言。下联更为有趣,世上不少男人,对妻子往往百依百顺,也许是“气管炎”(妻管严)的缘故吧,而对双亲却嫌弃厌恶,甚至把年老多病的父母看成包袱,恨不得早点把它甩掉。联语劝世上男子,要拿一点顺从妻子之意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切中要害的。婆媳相爱,父子相亲,才能合家欢乐,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合字句妙联

一日,张秀才上山游玩,正巧遇见一位樵夫挑柴下山,山路窄小,二人各不相让。樵夫见状,放下木柴对张秀才道:“你既然是秀才,想必懂得作诗,现在我出一句对联的上联,你若对得下联,我让你先走,你若对不上,就把路闪开。”张秀才满口答应。樵夫念出“此木是柴山山出”,然后请张秀才对下联。这句上联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句要求非常严谨、难度很大的“合字”句。张秀才苦思良久,对不上来,只好让路。不少文人墨客得知后,也都纷纷上阵,但仍无一人对上。

此事过了很多年,有一位姓刘的秀才赴京赶考,这天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人听说他是去赶考的,便请他对下联,若能对出不收饭钱、住店钱。刘秀才闻听,顿时来了兴趣,使来到店外,一边走一边思索。此时正值黄昏,家家户户都在做饭,村中炊烟四起。刘秀才见状,灵机一动,不由脱口念道:“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样,这副单了多年的上联总算有了合适的下联。

郭沫若巧对对子

郭沫若从小就很聪明。他在上私塾时,有一次和几个同学一起偷吃了和尚庙里树上长的桃子。和尚将此事告诉了私塾先生,先生追查,但没有人敢承认。先生很生气,于是出了一句对子:“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对上了就可以免罚。当时不到八岁的郭沫若思索了一下,对曰:“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志,很高兴。全体同学因此都免了责罚。

动物妙联撷趣

明朝文人解缙年少有为,聪慧过人,有一次一老吏有意与他为难,出了上联嘲弄他:“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针锋相对:“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么出蹄(题)。”将那个老吏弄得狼狈不堪,自讨没趣。

清代文人宋汀的家丁到河里捕捉了些“水货”,他以此撰写了一副对联:“螺圆蚌扁头亦尖,满盘皆壳;鳅短鳝长鲶嘴阔,一篓无鳞。”此联以水生动物和它们各种不同形态构成,甚为绝妙。

据传张之洞幼年时曾作过如下传神的一联:“驼背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视。”此联妙在“仰”、“斜”二字,把蜜蜂和白鹭的形态和动作写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还有一些好联:“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阔。”此联含蓄微妙,且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柳影映池鱼游树;天光入水鸭穿云。”此联好似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神往。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这是一幅拟人化的巧联,构思新颖,语调活泼。

冯友兰三松堂趣联

冯友兰是哲学家,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着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等。

金岳霖教授88寿辰,冯友兰为他撰联致贺:

岂止于米,相期以学;

论高白马,道高青牛。

金岳霖研究逻辑学,句中“白马”系用“白马非马”的典故。金岳霖曾写论道,“青牛”系指道家创始人老子,用于老子骑牛过函谷关的典故。

冯友兰本人88寿辰时,自撰一联:

岂止于米,相期以学;

心怀四化,意寄三松。

“三松堂”则冯友兰之居室。

孙中山戏作对联

1906年的一天,孙中山在日本寓所与章太炎、胡汉民谈论革命。邓慕韩在座,想发言,但无从插嘴,便与日本女仆、厨师陈和叔等在厨房大讲时政。邓性幽默,好出奇计,人称“师父”。厨师陈和叔为人慷慨,但嗜赌如命,有时用大家的饭菜钱当赌本。一天,陈和叔把大家的伙食钱输了,不得不向孙中山谎报“我的鞋在冷巷失掉了”,意思是要点钱买鞋。

孙中山听了觉得可笑,就“厨房演说”和“冷巷失鞋”这令人发笑的事,作了一副对联调侃他俩:

邓师父厨房演说;

陈和叔冷巷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