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45351200000017

第17章 追星一族的困惑

最近几年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一股“追星的狂热”,自然也就出现了一大群追星族,尤其是在少男少女们之中追星族就更多了。

有的追星族追得动了真情:“华仔,我虽没有那个八中的女孩学习好,可我更爱你!”

有的追星族追得将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忘掉了:“华仔,今天我爸住院了,我没看他来看你!”

有的追星族追得忘掉了一切,什么学习、什么工作,统统地被抛在脑后;有的“星迷”为了获得“星”的签名,居然会在“星”的宾馆门口死等,而且一等就是一个晚上。

有的追星族追得那样地“执著”,以致其他什么都不懂。当港台歌星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先生同机到达某市时,有的“追星族”甚至问这样的问题:“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因此,当歌星们在台上直着嗓子叫吼时,少男少女们又是哭又是跳的,台上台下甚至达到了“泣不成声”的地步了。

有的追星族甚至追到了“如梦如痴”的程度,有的居然患上了可怕的“梦幻症”,这些少男少女只要一闭上眼,眼前就出现港台歌星的影子。有的一个劲儿地要与歌星结婚,因而经常失眠、头痛、烦恼不堪,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有的“发烧友”不得不由家长陪伴着去请精神心理卫生专家,去治疗因“追星”而引起的“心病”。

有的少男少女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时间、物力都用在追星上去了,整天哼着“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试图从“让我一次爱个够”、“跟着感觉走”、“何不潇洒走一回”等的词曲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自己小小的卧室变成了明星照片的展览馆。

对这样的现象,很多家长不以为然,甚至态度激烈地反对:“有那个时间精力放到学习上,成绩早上去了。”对那些追星族“过火”的行为,有位家长生气地说:“如果是我的女儿,我一定上去把她的头给敲破,看她还敢不敢上台去丢人。”

作为追星一族的少年们也在反思。有位同学在一封信中写到:“说来奇怪!我居然会疯狂似地迷恋刘德华,只要出现有关他的消息,不论是一小块,还是一大篇,我都会把它剪辑收藏起来,放在我的小秘密盒里。原先我还以为只有我自己是如此,没想到,我的同学也都有崇拜偶像的嗜好。他们有的喜欢赵薇,有的迷恋苏有朋,有的则酷爱贝克汉姆:也就是说,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偶像。我常想,为什么我们在少年的时候就会崇拜这些偶像呢?我们会不会将他们放在心中一辈子?这样的迷恋偶像对我们的未来会有不良影响吗?”

偶像崇拜实际上是个人认同与模仿某个欣赏人物之言行及其自身价值的过程。在偶像崇拜中,既有个人的选择与偏好,也有对偶像人物的神化。偶像人物的存在,可以使人们产生无穷的幻想;偶像人物的语言,也可给人们以极大的力量。在这层意义上,偶像认同不仅是个人偏好的选择,也是自我激励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家长不必谈“星”色变。

然而,为什么偶像崇拜在青少年中特别突出呢?

1.社会心理因素。人是社会的动物,模仿是每个人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过程。在儿童时期,家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常常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在青少年时期,因为生活圈子扩大了,再加上朋友的影响,父母已不再是惟一的学习、模仿的对象;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例如:外貌较好的;地位较高的;才艺出众的或是聪明不凡的……一旦某个人的特点,符合了他们的崇拜标准,他们就很容易献出全部的热情,将他当作学习、模仿或者仰慕的对象。“人不痴狂枉少年”可以称得上是偶像崇拜的最佳诠释。

2.家庭情感因素。“追星族”的形成还与我们这一时代家庭的“特定的结构”有关。独生子女政策使少男少女们生活在“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之中,家长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之中,对孩子来说,尽管物质生活很富裕,然而缺乏的却是家庭的温暖,因此在感情上显得较单薄、任性、孤独和“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己的学习生活“不太如意”,学校教育又缺乏吸引力,那么,各种各样“星”的出现正好可以起到“填补”少男少女们“感情空白”的作用。

3.青少年身心特点。在青少年时期,偶像的崇拜多少带有几分盲从和狂热,这是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因为青少年此时还没有完全形成个人的主见,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但偶像崇拜的经历应该最终使人学会自立,而不是日夜沉迷于某些“追星族”的梦幻中,蹉跎岁月,荒废青春。

当然,尽管学习、模仿是成长的必要过程之一,但并非每个人都会有偶像崇拜的现象。而且,每个人对偶像崇拜采用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崇拜的程度也会各有差异。

那么,对现代歌星、舞星和影星、球星们迷恋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1)将使少男少女们为“追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将使大量的少男少女们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因为有不少“星星们”所唱的内容实际上是让人无所适从的、毫无生活志向、鼓起人们奋发向上的东西。如果少男少女们按照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实践,那么,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目前我们的一些老师、家长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大量“追星迷”的出现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3)有不少少男少女们对“星星”的“追”或“迷”并不是很深刻的。有的仅仅是迷上“星星”的脸蛋,有的仅仅是迷上“星星们”外表的所谓潇洒,而且经常以这样的标准去交友,甚至“指导”自己的未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一种看不见的“陷阱”。

(4)有的少男少女们见一个港台的“星”,就喜欢一个,就迷上一个,就去追一个,自己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却一点都不知道。听任让这样不负责的态度去发展自己,从而形成了一种爱好浮夸、不切实际的人格特点。

(5)有的少男少女为了“追星”,居然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有的发烧青少年宁肯不去探望“生了病的、住了医院的爸”,却要去看并无养育之恩的“港星”,自己的良心何在?而我们的少男少女们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中说得出这种话,荒唐否?对港星“迷”到了如此连起码的孝都不顾的程度,还能谈得上将来如何做人吗?

面对沉迷于追星的青少年,老师、家长该如何处理才会有好的效果呢?

1.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首先要将之看作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切忌激烈的态度和言辞,否则只会让孩子更反感和敌对。有位同学在谈起她追星一族经历的时候说:“其实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对这个歌星比较欣赏,有空的时候就听一听他的歌,感觉比较轻松。但我妈妈不知为什么很反感,只要我一听他的歌,她就担心我学坏了,或者要影响学习成绩了等等,就是不让我听。我一开始还和她讲道理,后来索性不理她,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听,还和同学交流信息,其中要获得一点这个歌星的消息,就如获至宝。有时为了第二天能把磁带还掉,整夜不睡觉地听,一点不觉得累。”家长的好心并没有获得好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家长始料不及的。

2.因势利导。偶像的崇拜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接受其价值内化的过程。孩子喜欢某个偶像人物,可以日夜去读他的书,听他的歌,谈他的球,看他的电影。所以说,偶像崇拜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种动力。对孩子崇拜的偶像,家长要帮助他们认清:这些公众人物常常是经过设计包装后,才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因此我们往往不易看到其真实的面目;要帮助孩子理智地为自己设计一套对偶像的崇拜标准,把值得模仿的部分加以保存,不值得模仿的部分予以剔除,而不要盲目地崇拜。说到底,人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每个人心中的偶像也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为何而崇拜,偶像的价值在哪里,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