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什刹海北端,有一座不大的石桥,名叫银锭桥。跨过桥,沿烟袋斜街就可到达鼓楼的前面。银锭桥的建筑本身并算不上宏伟壮观,有关京都胜景的书籍中描述过,不过倒也颇为古雅。相传有人在早晨日出之时,站立在桥上往西山看,眼力特别好的人,能看到山上打柴的樵夫,故有“银锭观山”之说。这里绿树掩映,流水碧波,花香鸟语,确是个幽美的地方。
素负盛名的一家京都菜馆“烤肉季”,就开设在银锭桥边咫尺处。当年季老板选择这个地方开设烤肉店,确实没有白花心思。的确,在这里吃着特别风味的烤肉,是另有一番兴致的。你看,店堂上火锅里烈火熊熊,烟雾缭绕,“肉炙子”烤着肉,芳香扑鼻。吃客靠近火锅,为避烟火,一脚蹬在板凳上,左手擎着酒杯或是芝麻酱烧饼,右手掌着一尺多长的筷子,边烤边吃,真是痛快淋漓,气派十足。
吃烤肉有点野餐的味道,最开始源于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后来,明末清初顺治年间,宫廷里的王公显贵经常外出打猎,将猎获的野味带到京城里,让厨子给烤熟了吃。烤肉季的烤肉技术就是由此传来的。但烤肉季开业(清同治年间)之初,烤的是熟肉,到20世纪初才改烤生肉至今。该店以烤羊肉为主,牛肉次之,是汉民经营的回民菜。烤肉季之所以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是因为它在制作方面有其特点和专长。
首先是选肉严格。烤肉季选的羊是单养的西口羊,即内蒙古集宁地区的小尾巴绵羊,又是选其中好的羯羊(阉割过的)。这种羊肉质好,无膻味。如果选牛则挑选四五岁、三百斤以上的西口阉牛或者乳牛;秋季用的是草牛(即用青草喂肥的),冬春夏各季用的是糟牛(即用酒糟喂肥的,故又称站牛)。选肉严格还在于取羊或牛肉之精华部分。例如羊肉则数“上脑”、“大三叉”、“小三叉”、“黄瓜条”、“摩裆”这五部分为最佳品。然后通过十分讲究的刀法,切成纸一样薄的肉片,置于盘中,鲜红的瘦肉,雪白的肥肉,红白相映,煞是好看。
再一方面就是烤肉季特制专用的“肉炙子”和铁锅。“肉炙子”是用熟铁制成的,圆形,直径二尺,上面排列着七分见方的铁条,每个铁条之间相隔二分宽的空缝。“肉炙子”下面是铁锅,内架燃木。燃木是果木(以枣木为佳),掺杂一些松枝和柏木。果木、松、柏的芳香味在烤肉的过程中能渗进肉里去,故肉既鲜美,又带有“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