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4534200000094

第94章 完美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4)

现有有许多年轻人提倡与老人分开居住,让七老八十的老人家自己生活,虽说是每月给了充足的生活费用,也少了许多争吵。但大部分父母亲要的不是这些,做父母的不就想子女孝顺和睦,一家人团团圆圆吗?儿女对父母关爱,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多抽点时间陪他们,已经胜过物质的享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中的老人是一位很富有的儿子的母亲,她状告自己的儿子“不孝”,并在诉状中这样请求判令儿子:

(1)每月至少要五天到老人的房子里居住;

(2)每个周末带孙子到老人身边来,一起吃饭、说话;

(3)平时多打电话问候……

当总经理的儿子实在太忙,调解时没能达到老人的预期目的,老人竟用生命向儿子抗议。在老人生前住的屋子里清理老人临死前焚烧的灰烬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几十张未燃尽的人民币百元大钞残片和几十件面料考究的衣服碎块。另外,在老人的遗物中,还有成箱成箱没喝完的脑白金,蜂皇浆等高级补品,以及成色极佳的金戒指,金耳环若干……而这些都是她那个所谓“不孝”的儿子给她买的。

儿子其实很“孝顺”,不仅找来《老年膳食科学配方》《老年营养大全》等书籍认真揣摩,给母亲买来了有利于老人健康的山棕保健床垫,定期带老人到医院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检查,还给母亲买来整箱的花旗参、脑白金、菊花茶等。他给母亲安排了钟点工,每天定时来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甚至为了帮助母亲排遣寂寞与孤独,不惜重金请来“陪聊”,结果这一切都不能使老人快乐起来。每天除了在钟点工的照料下进补、喝茶、吃饭以外,老人剩下的时间就是独自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盹。实在闲极了,就捡起孙子丢弃多年的积木一块一块地摞起……

长期独守空巢的孤寂,老人患上了“空巢综合征”。在与儿子多次“较量”无果后,老人终于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吃安眠药了却了余生。

母亲去世后,看着客厅里被母亲坐过的沙发,儿子的眼泪无声地滑落。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在他脑海里重现。他不停地问自己:“我一直让妈妈过好日子,她老人家为什么还不满足?”

也许,我们都很“孝顺”,因为我们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不忘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想着让父母吃好、穿好,也会抽出时间去陪陪父母。可是,我们都不曾想过独守在“空巢”中的父母的感受。其实,父母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想过那种儿孙满堂、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渴望能与孩子们贴心贴肺地说说话。就像老人在诉状中要求的那样:一个月有五天的时间陪陪老人,周末带孙子和老人说说话,多打电话问候……可是,就是这样的要求,她都没有得到……

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此时,他们在生活上、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这种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钱或雇个保姆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会再来,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就时不再来,会遗憾终身。

常回家看看的要求不高,但对老年人意义很大。他们需要交谈,听一听外面的信息,聊一聊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情况。回家,使他们有机会和外界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他们需要得到子女的体贴,屋子暖不暖,柴米油盐缺不缺。年轻人举手之劳的事情,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很困难的。他们有焦虑和苦闷,尤其是当疾病缠身时,更需要得到精神支持和思想开导。生命的含义对孩子和老人来说,在感受上是很不相同的。这既是一个自然规律问题,又是一个心理和感情问题。正如灿烂的阳光可以使人心境豁然开朗一样,温馨的亲情、愉快的团聚、悉心的照料、敞开心扉的开导,都可以为老人的生活营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而这,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这种需要,是任何物质所代替不了的。作为子女,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去陪陪父母。要记住,父母正在盼着你回家。

以顺为主,尊重父母的习惯

父母在扶养子女的过程中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对子女的关爱无微不至,做子女的不能忘记。现在父母年岁大了,需要子女对其关心、帮助,正是子女尽孝的时候,如何孝敬老人,各人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

小刘是某公司职员,与她先生住在一起,他们小两口每个周六周日都要带上孩子去看两家老人。下厨做顿饭,一起喝点酒,大人聊聊,孩子闹闹,大家都挺高兴。小刘母亲说:“两口子真孝顺,知道我们老人怕孤独、爱热闹,每礼拜都来给我们添乐儿!”小刘说,看望老人其实是一种爱的表示,不住在一起,大家互相想着,见了面会格外亲。

老王夫妇都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唯一的儿子现在在美国定居,并娶妻生子。提起儿子,他们总是那么激动:“他特懂事、特孝顺,知道我们惦记着他,老往家打电话、写信,逢年过节一定要寄张卡回来。其实,寄钱寄物倒不需要,报个平安,我们也就踏实了。”

看来,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从来都不曾高过,一个电话,一次相聚,就让他们由衷地感到了幸福。

随着职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加,一方面,现在的子女不得不拿出更多精力参与社会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居住方式转变、社会流动性增强,父母更需要依赖子女的情感交流。一个忙,一个闲了,一个没时间陪,一个要人陪。于是,就有了父母对子女的抱怨:“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到自己老时,孩子却疏远甚至开始冷落自己,反倒得我们主动打电话给子女,嘘寒问暖。”因此有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孝子”,在20年前已开始越来越少;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孝子”越少。而做子女的,也一肚子委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应对的事太多,工作压力、孩子教育常常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父母的事我们也常挂念着,在把他们排在一些要紧急处理的事后面时,心里也很愧疚。”中国人民大学的穆光宗先生对孝道更有一个很现实的评价:“在现代社会,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因为成本非常高。”

与中国的现状相比,美国的青年在孝敬老人上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相对而言轻松了许多。在美国,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显得比较“理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人很小就有了自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影响到与父母的关系(不愿过多依赖父母,从而也减少了与父母共生的程度),也影响到与子女的关系(美国老人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爱好自立的生活,并且觉得依赖子女是可耻之事)。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的绝大多数精力都要用在工作上,工作变动往往也比较大,经常是从国内跑到国外,从这个城市跑到那个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往往是距离很远,想尽孝也不易。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老年人不仅有社会保险福利这一重要的生活来源,还可以早早参加养老金计划、储蓄存钱、参与投资,为养老做好准备。因此,美国人虽然在银行存钱不多,但在股票市场、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方面的投资相当大,从而为自身的养老打下了比较稳固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相对独立,就无须“养儿防老”了。

不仅如此,美国人的退休生活也相对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子女比较放心老人的生活。据调查,在物质上衣食无忧的美国老人,很多都选择回“学校”上学,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旅游,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继续工作,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创造力,以赢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这种亲子关系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现实,很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做好养老的准备,也使得白人的失落感要比华人低许多。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美式的“潇洒”生活,就会给中国老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毕竟,他们为孩子付出的要比美国家长多许多,对子女的期待也远远高出外国老人,而在心理上也缺乏亲子关系疏远的准备,此外,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远不如美国完善。如果我们也像一些美国青年那样做,则对父母是不公平的,良心上也说不过去。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倡的是尽力而为的精神,并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以供参考:

(1)老人多活动是好事。有些人认为,让老人多休息,不让老人忙事务,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孝心。其实不然,生命在于运动,人到老年,忙忙一些家务活,等于锻炼身体。老年人应该经常活动,不要闲着不干事情,否则,身体的毛病都来了,而且,忙中也有乐。

(2)生活环境问题。有人为了让老人享福,把老人接到城市里去居住,认为城市条件好,老人生活起来会高兴。可是,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离开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们有个人的生活规律,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就会打乱他们的生活规律,加上城市里邻居之间交往少,儿女上班忙,让老人整天待在屋里,长时间对身体健康不利。

(3)营养方面。有的人希望老人吃好,经常买些鸡鸭鱼肉之类的食品回来孝敬老人。可是,老年人不太喜欢吃荤菜,他们对吃喝等物质享受方面要求不高,因为,老年人对高脂肪之类的食品消化不了,不少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方面的病症。应该多吃些素菜,以清淡饮食为主,对身体有益。

(4)一部分人认为,只要经常给老人一些钱物,就是对老人的孝心。虽然给钱、给物比较重要,但是对老人的精神安慰更为重要。平时有空闲时间或节假日,常回家陪老人聊聊天、叙叙话;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别忘记回来祝寿;家中遇到喜事要向老人来报喜,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到晚年,怕的不是辛苦忙碌,而是不愿孤独寂寞。老人对子女的要求主要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5)尊重问题。不少人认为,只要尽力满足老人提出的要求,就是尊重老人。对于这种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盲目服从。对于老人提出的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要求,子女要尽力去满足。对于老人提出的不合理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要尽力去劝说和解释,不必完全听从。

(6)建立父母的健康档案。人上了年纪,身体难免会有些问题,此时,如果子女能够陪父母每年体检一次,并建立父母的健康档案,相信会让父母心里暖呼呼的。

(7)记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并及时送上问候与祝福。比如,要记住父母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

总之,孝敬老人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及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要防止片面性。如果只考虑自己尽孝心,而不考虑老人是否乐意接受,就达不到孝敬老人的效果。这里所提倡的是一种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平等和睦相处的家庭亲情关系。

尽孝要早,别让自己留下悔恨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近日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本以为满脑子都是生意经的他,会回答莫错过“商机”之类的话,可是他却语出惊人,发人深省。

或许,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爱,可是,我们擅长的始终是被爱,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才真正学会了爱。然而,或许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爱他们了。

曾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深受感动:

母亲去世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母亲时常在我的梦里。母亲的容貌依然清晰,慈祥的眼神还是那样充满着爱怜和期望。梦中的母亲还在叮嘱着、呵护着、关爱着我……往昔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母亲是舞蹈家,因为子女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改行到图书馆。家里有爷爷,有叔叔,还有姑姑家的孩子们需要母亲供养着,而当时的大米油盐全都是计划供给的,父母的加起来每个月只有几斤大米,养活这么多人根本不够吃。这种艰辛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这种爱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付出的。我的母亲毫无抱怨的承受着,为了我们,她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一天,留下我永久的悔的那一天……17:50,刚刚住院的母亲让我赶快回家吃饭,早点休息,不要影响明日的工作。当我到家脱衣服的那一时刻,姐姐给我打了电话,我以为是问我到家了没有,其实不是。姐姐只是说了一句:“赶快到医院。”我没来得及问清楚,姐姐就挂了电话。我预感到肯定是母亲出问题了,出门打车就到了医院,只用了8分钟。到了医院,我就开始跑,跑到了抢救室。18:05,我看见母亲正在抢救中(心肌梗死);18:10,医生告知家属准备后事。这一切来得都太突然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的面部立刻僵硬了,眼泪模糊了双眼。当医生通知人已经去了时,我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母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走了,没有让我护理她一夜,没有给家人增添任何麻烦,只享受了住院一天的待遇就离开了。这是母亲一向的做法,从来不喜欢麻烦别人,尽可能的自己做到。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说母亲是个女强人,也有些人说母亲是非常厉害的人。母亲耗尽了最后的精力,看着我自立成人,再也无法支付自己的能量,无奈地走了,留下了牵挂、留下了疼爱,带走的却是一生的苦难。

母亲走了,留我在这个世界上孤独的跋涉。是的,我们是成年人,我们被要求坚强,可在现在,我真的不想掩饰自己的无助和软弱。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候,每一个不经意的场景,甚至别人的一声“妈妈”,都会让我的心刹那间一疼,心头的痂结了千层万层。妈妈,仍然是内心深处最柔弱,最不可触碰的伤痛。

或许母亲走得太突然,那短短几秒,一遍遍在梦中被稀释和填充,我仿佛走入了时空隧道,我想改变这个结局。我想呵护着母亲,清晰的感受着母亲的体温;我想让母亲吃药,又怕水凉,又怕临睡吃药会让母亲不醒;周围有人在争执,我想起身制止,又担心这样会让母亲担心,于是,我着急地打着手势——嘘,不要啊,请不要打扰我母亲,她心脏不好,需要休息……醒来,我依旧保持着梦中的姿势。

我总相信我与母亲之间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应,我梦见和母亲在一起的情景总是很真切。在那个世界里,母亲突然想我、惦念我,一如我想念他、惦念她。我相信,我宁愿相信,人死后是有精神存在的。世间万物的生命是一样的,草木荣枯一年一度,春天又是一片翠绿,既然它们是这样循环往复的,难道人类独独不是?我相信,母亲的离去也只是一片刻而已,将来我还是他的儿子,他还是我母亲,只是我们的春天是哪一日?

没有了母亲,我格外珍惜拥有,分别或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爱他们吧,明天或许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