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从大学第一天开始成功
45341800000007

第7章 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胡适之苹果改变了我的人生

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应该以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胡适

曾经有一位穷困潦倒的作画人,已经40多岁年龄,然而学画20多年,终究无名,中间转去做生意,最后也是血本无归,家徒四壁,妻子也离婚而去。面对人生尚要迎面到来的时间,作画人感觉前途茫茫,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想去求学,已觉得年龄太大,恐怕到头来终究是一事无成,想去继续做生意,已经对失败害怕,也要如常人一般去工作,又似乎对为别人工作总觉得难以低头,要回归原来,去用终生追求艺术,对自己却实在没有信心,恐怕将来还是没有饭吃,也成不了名。武当山,山灵水秀,向来是修真之所,这位作画人拜访一位修真的僧人,寻求指点。当这位作画人啰啰嗦嗦将自己的经历向僧人讲述了一遍之后,僧人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向前看不准的时候,为什么不向后看看再做决定呢?作画人一怔,一时间没有明白,回去后用了3天时间将自己40多年的时光仔细梳理了一遍,终于明了,自己还是在作画时心情最愉悦,于是他决定继续自己的作画之路。

有人说,怀旧是一种逃避,回首看过去,有时候却是一种有益的借鉴。年轻人容易犯错误,便是因为不喜欢回首看过去,从今昔对比中得到有关人生的启迪,当然年轻人有时候回首看过去也无过去可看,因为他太年轻,没有足够的经历。在八仙过海中,仙人张果老是倒骑着驴走路的,张果老倒骑驴固然是信马由缰,心无挂碍,但也是回首看过去,以鉴未来。

如果一个大学毕业几年的人回首看过去,他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从小时候到现在他经过了三种不同的心怀:小时候怀揣梦想,大学里确定职业方向,毕业后开始工作并努力于现实之中。三种不同的心怀,从小而大,一步一步更为现实。可以看出,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大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一个人要完成从以前的梦想,到更为明确的人生职业方向的确定和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个方向上的规定,从而也大致规定了一生。因此,在大学里,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以此为方向,在大学时期为自己向这个方向前进储备相当的知识,则他在以后会再度为自己的人生职业方向而摇摆,而思虑,而重新定位,由于以后重新确定的人生职业方向出乎自己当初的意料,因此他在大学里所储备的知识将成为无用的知识,他在大学里的时光将只剩下关于游乐、友谊和其他无关知识的回忆,他的大学也就成了一个纯粹交际的舞台,他的大学也将变得不完整。

稍微有些近代史常识的人不会不知道胡适,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第一个白话诗文作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北大校长、驻美大使。如同许多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一样,他头衔也很多,同时他也与许多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一样,用现代的话说,是一个“海归派”。

1910年,当时在中国是清朝宣统二年,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开始了自己的留美大学之路。考上了庚子赔款奖学金之后,胡适选择了学农,进入了康乃尔大学,之所以选择在今天看来也是有些冷门的农学,是因为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当时胡适家道中落,选择学农也是为了节省学费接济家庭。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因为主要考虑外力而决定的选择,最终并没有支撑多久。

来到美国的胡适在康乃尔大学附设在纽约的州立农学院学习。在这里,胡适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胡适对这些可以保持兴趣,也可以应付,此时也感觉不到选择学习农学与自己有什么特别矛盾之处,但当他碰到另一个实习科目时,他就不能够这么轻松了。胡适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时,需要学习一门“果树学”的课程。这门课是专门研究果树的培育方法,在当时的纽约州简直便是一门专门培育苹果树的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按照惯例,除在课堂上学习之外,每周还有实习。实习时,每个学生可以分到30个或35个苹果,拿到苹果以后,每个学生要根据一本苹果培育学指南上所列举的项目,把这30来个苹果加以分类,分类的根据是学生经过各种方法观察得到的关于每个苹果的与别的苹果不同的特征,例如苹果茎的长短,果脐的大小,果上棱角和圆形的特征,果皮的颜色和切开后所测出的果肉的韧度和酸甜的尝试、大小的记录,这种分类是很笼统而复杂的。做这样的笼统而复杂的事情,于美国当地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容易的,美国学生对各种苹果早已胸有成竹,他们按表分类,对每一个苹果所应当归属的种类一望便知,无须把苹果切开,尝其滋味,他们只要翻开索引或指南表格,便可以得心应手地把30个苹果的学名一一填进去,大约花了二三十分钟的时间,美国学生便可以把这样的实习实验做完。在做完实验,美国学生还会拣了几个苹果,塞入大衣口袋,离开实验室扬长而去。望着美国学生三下五除二完成实习实验,似乎非常潇洒地离开的身影,胡适心中却是非常苦恼,因为先天对美国此种关于苹果的分类不熟悉,家乡安徽也不是苹果生长地,自小接触的苹果便不多,所以对于此等苹果的分类总是战战兢兢,每次都留在实验室内,各尽所能去按表填果,结果还是错误百出,成绩甚差。

确切地说,胡适并不是一个凭借一次实习实验的失败就要改变自己一生职业方向的轻率之人,那样并不符合多年如一日研究《水经注》的胡适的个性,但当这样的实验次数一多,自己长久以来对于此等类似分类的实验不能够掌握,胡适不能不开始反躬自省。这个时候,胡适开始扪心自问,自己因为想节省钱财而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当初学农学丝毫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兴趣,也没有考虑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是不是有失理智?对于农学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兴趣,而自己早年所学的文学古文,以及从事过的报业经历也派不到丝毫用场,是不是太过荒唐?既然农学与自己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背道而驰,自己是不是应该选择放弃?

因为一门果树学的课程所需要的实习实验,胡适开始反思,反思越多,便越觉得现在学习农学非常值得商量。当时胡适很年轻,记忆力又好,每次考试前,便狂冲一把,努力学习,因此他对于苹果还是可以勉强分类和应付考试的,但是胡适自己明白,这样的记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勉强留下的印痕,在考试之后,不出三两天,至多一周,自己便会把那些当时有400多种苹果的分类忘记得一干二净。同时胡适也了解,在中国,当时实际是没有如此众多种类的苹果的,自己学成回国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也难以有用得着的地方,学农违背了自己的个人兴趣,自己勉强去学,虽然是可以应付考试,但这种应付不会留下丝毫的知识积累,更不用去谈自己主动钻研其中,发前人之未发,有所创造了。

反省思虑多次的胡适终于说服自己,自己学农学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学习农学3个学期以后,胡适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转入了康乃尔大学的文理学院,开始改学文科,全面学习哲学、文学、政治和经济等。这次决定对于胡适的一生具有转折意义,他一生的文学和哲学道路自此开启,他驻美大使的经历也由此埋下伏笔。可以说,这一次对于所学专业的调整,就此决定了胡适一生的职业方向,不过,反过来看,胡适之所以经过3个学期的苦思苦学而最选择改变学习专业,也是因为考虑到未来的职业方向而确定的,从这一方面说,他的改变方向只不过是相当于在大学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而采取的一个常规行动罢了。

对于自己的这次因为要确定以后的职业方向而做出的改变大学所学专业的决定,胡适自己也觉得是一个关乎一生的决定,也认为改得合适和及时,以至于他在以后还常常提起,并以此来告诫青年。胡适认为,一个人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而是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这是胡适对青年的告诫,也是对自己大学里为了确定职业方向而改变所学职业的总结。虽然胡适在从康乃尔大学农学院转到文理学院也有其他的因素,但无疑他认为的应该由兴趣、天分和以往的知识积累所决定的自己应该走的一条职业方向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决定力量。

大学是一个需要确定人生方向的时间和地方,这是确定无疑的,至于自己将来应该从事什么类别的职业,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这于每个人看来是迥异的,胡适认为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天分。但对另外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时空,因为不同的外部条件,加上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观念,他则可能认为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是考虑将来所能够可能获得的人民币的多少,这就是所谓的人心各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你考虑哪些因素以确定和规划你未来的职业方向,你都应该在大学里将自己的职业方向确定下来,同时为这确定下来的职业方向尽可能地储备知识,并锻炼相应的能力。

在大学现实里,每一个大学生都可能在模模糊糊中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这种规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玩游戏,所以可能想做个游戏工程师;有人从小受家庭影响与熏陶,想将来继承父业做个律师;也有人迷醉于文字,希望自己成为作家。这些都是职业规划,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少数学生在大一时就确定了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大部分学生在大二、大三确定。但这些也都算不上是规划,算不上是明智的对自己职业方向的确定大多,因为这些只是宽泛的、粗线条的确定,并没有具体的执行目标。

大学生要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为自己在大学里的努力画下一个路标,需要做三点。

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但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要和现实挂钩,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

其次,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实施步骤,比如某个年龄段该做什么、某个时间段自己达到什么目标等,并时刻检测自己的成果。

最后,大学生应该根据目标和进程不断总结并完善自己的计划,对职业生涯中的不和谐之处进行矫正。这种建立在清晰、标准、客观、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职业确定,才能够最终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帮助。

胡适小资料:

胡适,原名胡洪辛(马辛合字),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近代著名学者。1903年,胡适13岁,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研读古文。1906年,胡适16岁,考取了中国公学。1908年,18岁的胡适主编《竞业旬报》,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1909年,胡适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并于1910年去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三个学期以后,胡适转入康乃尔大许文理学院,学习文科。在1915年,胡适从康乃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回国后,胡适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胡适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黼、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