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45341200000013

第13章 神奇的天命

李郭二人听说曹操远来,便要速战。谋士贾诩劝诫说:“不可,曹操有精兵数十万,猛将如云,不可阻挡,不如向其投降。”李傕、郭汜听了大怒,要杀贾诩。众将力劝,才救了贾诩的命。贾诩对形势的判断力是三国谋士中位居前列的少数几个。他知道无法抵挡曹操,但既然李傕、郭汜不肯听从,他只能选择私下逃走。这个人以后还要给曹操制造不少麻烦。

果然,曹操势如破竹般击败李郭,李郭二人狼狈逃窜,到山中落草。曹操得胜回师,屯兵于洛阳城外。杨奉、韩暹本已控制朝政,眼见曹操势猛,唯恐受制于他,两人假托追赶李郭,竟自率兵去了大梁。这样,曹操就成了事实上控制朝政的人。

汉献帝命令宣召曹操入宫觐见。曹操见使者董昭眉清目秀,飘飘然有神仙之态。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对外貌非常敏感的人,他见董昭如此仪容,不禁又来了一次“以貌取人”。但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流露出对外表出众者的仰慕与偏爱,而是对董昭产生了厌恶之心。

这是为什么呢?

外表吸引力之所以能在社会交往中发挥重大的效力,必须遵循两个大的前提。第一,你的外表必须得之正当,要么是天然所生,要么是你的后天的整容改进不为人知。如果得之不当,又被人察觉,那么外表吸引力的效力会大大下降。第二,你没有滥用你的外表吸引力或者你的滥用没有被他人发现。一旦你的不纯动机为人所知,你的外表吸引力的作用也就相反了。

当时洛阳正在闹饥荒,官员、军民个个面带菜色,但董昭却偏偏把自己保养得仙风道骨。曹操的第一个判断就是此人必是贪官污吏,攫取强占,只顾自己享用,不顾他人死活。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董昭出众的外表反而招致了曹操的负面情绪。

本来曹操不该对皇帝的使者评头论足,但曹操素来不喜欢也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不由自主地就流露出厌恶的表情。曹操语带讥讽地问道:“你很有本领啊,把自己调理成这样?”

董昭淡淡地说:“也没什么,不过是坚持三十年清淡饮食罢了。”

曹操一听,立即抛弃了先前的厌恶情绪,顿时肃然起敬。这是因为董昭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大前提,他并没有刻意保养,而是一直坚持素食,这显然没有得之不当。所以,曹操才会前倨后恭,甚至这份恭敬程度远胜过应有的程度。董昭随后所提的建议也就对曹操有了更大的说服力。

曹操对董昭说:“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了,今日有幸,在这里会面啊!”语气十分诚挚,看似发自内心,其实曹操此前根本没听说过董昭的名字。

曹操恭敬地向董昭请教朝廷大事该当如何处理。董昭说:“明公您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不过您初来乍到,朝中诸将,人心各异,恐怕不能服从。如果您留在这里匡扶朝廷,会很难施展。只有迁都许昌,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不过呢,朝廷刚刚从长安迁回洛阳,大家都盼望能够安定下来。如果再要迁都,恐怕会怨声载道。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非有大气魄者不能为之,请明公好好衡量施行吧。”

董昭的这个建议着实把曹操吓了一大跳,若不是董昭的仙风道骨附带而来的超级说服力,说不定曹操一脚就把他踹到帐外去了。但无可否认,正是董昭这个极具远见卓识的建议从根本上奠定了曹操在未来政治格局中的超级地位。

要知道,曹操是一个坐着火箭上升的“政治暴发户”,他刚刚荣升高位,政治底蕴严重不足,在心理上也远远没有适应这种荣升。就像刘备刚刚执掌徐州一样,也是自信不足,吕布兵败来投,刘备第一个念头就是把徐州让给吕布。同样,以曹操目前的底气和胸怀,根本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谋划施行迁都这件大事。

但为了不辜负董昭对他的期望,曹操还是对董昭说:“这正好符合我的本意啊!”曹操认为,董昭之所以要对他说这番话,是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和魄力来进行迁都的,如果自己不敢应承,那就是泄底了。每个人都不想让对自己抱有厚望的人失望,曹操又何能例外?

曹操随后提出了自己的疑虑:“现在杨奉在大梁驻扎,余威犹在,如果和朝中大臣勾结,里应外合,阻扰迁都,那该怎么办呢?”

董昭淡然一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给杨奉写一封信,就可以让他安心了。这种鼠辈,根本不用多虑。至于朝中的大臣,只要说京师无粮,只有暂时移驾许昌,才能解决问题。许昌靠近鲁阳,便于转运粮食。

这帮大臣早就饿怕了,这个理由一定能够让他们欢欣鼓舞,人人支持!”曹操大喜,董昭的这番话确实打消了他的疑虑。曹操对董昭说:“请您早晚都留在我身边,以便我随时请教。我一定会厚待回报您!”

董昭当即同意,这个颇具眼光的人,早已看出曹操的雄才大略,要不然为什么要鼓动曹操迁都呢?

但是,迁都毕竟是一个重大事件。在最初的冲动过后,曹操又陷入了犹豫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初生牛犊固然不怕虎,那也只是因为虎看上去并不可怕。而迁都对于曹操这只牛犊来说,要比老虎可怕一万倍。

正在此时,朝内侍中太史令王立夜观天象,并发表了一番言论,说:“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魏晋之地,必有兴者。”

这个王立敢于在大汉朝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说“大汉气数已尽”,还真不是一般的勇敢。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也说明了汉献帝的尴尬境地。

是啊,在经过了董卓之乱、李郭之乱后,谁还会把这个手无权柄的傀儡皇帝放在眼里呢?

果然,这个王立不但敢于在私下里说,还直接跑到汉献帝面前去说:“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而有天下者必魏也,能安天下者必曹姓也,当委任曹氏而已。”

这段话已经说得很露骨了,但汉献帝听了毫无反应。是啊,他又该有什么反应呢?他又能有什么反应呢?

但是,曹操听到了这些话,却有了很大反应。曹操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害怕,他非常担心这些言论会对立足未稳的自己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他立即派人找到王立,说:“我知道您是忠心于朝廷才说这番话的,并没有任何私心。但是,天道深远,请您再不要多说了。”

曹操还有第二个反应,这就是在不安中夹杂着欣喜若狂。天道,天道竟然应兆在自己身上!在这之前,曹操从来没有过非分之想。他此前最大的理想就是死的时候,能够在墓碑上铭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个理想,显然是立基于大汉朝廷的框架之内的,而且随着曹操的步步高升,很快就会变成现实。而现在天道竟然昭示,大汉气数已尽,代汉的天命就应在自己身上。曹操的雄心,或者说野心一下子就膨胀开来,他再也无法遏制住自己对那个终极位置的向往与憧憬了。

王立的这番言语,可以说是整部三国中最大的一个自我实现预言,也带给曹操一种极为强大的心理暗示。所谓自我实现预言,就是指外界的一些信息会对当事者的认知、判断、预期造成重大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当事人的行为与抉择。这些信息对当事人心理的微妙作用经过时间的积淀,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存在,这些原本平淡无奇的信息也就成为神奇的先验预言了。

王立的第三方身份使得他发出的预言性信息更具可信度,他本身的职位就是监测天象的太史令。在当时的年代,天象具有一种神秘的权威力量,而王立本人和曹操并无瓜葛,他的话,显然是站在无涉利益的第三方中立立场的,也就更具可信度。

这些信息不但助长了曹操的欲望,也让曹操充满了自信。是啊,一个已经被天命眷顾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一个已经被天命眷顾的人,当然是无往而不利的。这一个神秘的预言,加上曹操与生俱来的乐观性格,强化叠加,构成了曹操日后笑对任何挫折的强大心理动力。

心理感悟:上天对你的欺骗,其实是对你最大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