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大全集
4533400000048

第48章 委婉拒绝,风度尽在细节之中(1)

做人一定要善于拒绝

小李是一个聪明又热心的人。一天,一位叫桑田的朋友来找他,对他说:“小李,你无论如何都要帮我。”听完朋友的诉苦,小李想来想去,也没好办法。他的朋友着急地说:“如果你没有想到好办法,我就找别人。”小李听了,心里想:让你去找别人,不就告诉大家,我没本事?那我不就很没面子吗?

“那怎么行?”小李急忙说,“请你给我三天的时间,我一定有办法。”他的朋友说:“也好,但是如果三天以后还是没想到好的解决办法,事情就会很严重。”小李为了不丢面子,就说没问题。

眼看第一天就要过去,还是想不到好办法,于是他开始焦虑,吃不好、睡不着,小李心里开始挣扎与抱怨,头脑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思绪,一种声音是希望能去面对朋友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另一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一定要保住面子。就在小李的这种挣扎,抱怨,吃不好,睡不着的心情中,三天期限已到,他的朋友再次来找他,小李知道自己已经铸下大错,决定坦诚面对,准备接受朋友的指责。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朋友非但没有指责,反而还称赞小李诚实的行为。小李反问:“为什么你不生气?”朋友说:“生气也没有用,不如一起面对解决,或许还有办法补救,如果你避不见面,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情况,让事情变得更严重。”

为了面子,小李做出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承诺,最终非但未完成朋友所托,反而还耽误了时间,害得自己日夜苦思,彻夜难眠。做人应该凡事“量力而为”,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即可。不过小李虽然为了“面子”做错了,但是在错后勇于坦诚面对,这也是值得称赞的。

不会拒绝是人格不完善的表现,学会拒绝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自己意志的一种考验,是检验自己是否有主见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借题发挥,引导话题

借题发挥,就是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运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

庄子把“借题发挥”发挥到了极致。

有一次,一匹楚庄王十分喜爱的马因长得太肥而死了。庄王竟命人用棺椁装殓,并命令全体大臣致哀,还要用大夫礼节来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建议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气恼,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自此,众大臣均不敢再提此事。

优孟听闻此事,号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哭呢!死去的那匹,是大王最心爱的马。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葬礼才像样呢!依我看来,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集一大批士兵为其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来挑土。出丧时,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方陪送,鸣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其后护卫。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楚王听后顿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有这样大的过错吗?好吧,那依你之见现在应该怎么办呢?”优孟答道:“事情好办,依臣之见,用灶头为椁,铜锅为棺,放些花椒桂皮、生姜大蒜,把马肉炖得香喷喷的,让大家饱餐一顿,把它葬在人的肚子里。”

优孟借楚王“贵马”这件事,讽刺楚王“贱人”的昏庸举动,在述说中暗藏了他劝谏的真意,从而说服楚王改变自己的决定。

庄子还借“赵惠文王喜剑”为题,指出了赵惠文王的错误——把自己拥有的天子权力混同于普通庶民的权力,从而使赵惠文王醒悟。

赵惠文王喜欢剑术,住在他宫门左右的剑客有3000多人,赵惠文王让他们不分昼夜地在他的面前相互击剑。相互击剑,多有死伤,可是文王却不以为意。三年过去了,赵国的国势逐渐走向衰落,这种情况被王子看在眼里,他非常着急,于是召集左右臣僚,问谁能说服父王使他停止剑术活动。臣僚说庄子可以做到。王子以重金相求,庄子拒绝接受重金,但答应去说服文王。

一些穿戴特殊,外形怪异的人给庄子也做了剑士的服装。三天后,庄子先来拜见王子,然后两人一起去拜见文王。文王拔剑等待他。庄子进入宫门缓步上前,见文王并不跪拜。文王对庄子说,“你是来说服本王停止剑术活动的吧,你用什么来开导本王呢?”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故以剑术拜见大王。”文王问:“你的剑术怎么能制伏对手?”庄子说他的剑术是十步制一人,千里无阻挡。赵惠文王非常高兴,说庄子的剑术堪称天下无敌。

庄子说,用剑术的方法,示人以空虚莫测,用起来叫人不及提防,发动在后,竟先击中。希望试一试。文王让他先休息,待他下令剑术比赛后再请先生。于是文王使剑士分别对决,七天后,死者六十多人,胜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于是召见庄子。文王问庄子要用什么剑?庄子说,他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他有三种剑要听凭大王使用,请求文王让他先谈谈后再比试,赵惠文王应允。于是庄子有条不紊地说:“天下有三种剑,一是天子剑,其次是诸侯剑,最后才是庶人剑。”赵惠文王问:“天子剑什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权力至高无上,剑指天下,把燕汐、石城当做剑端,把齐国的泰山当做剑刃,把晋卫当做剑背,把周宋当做剑环,把韩魏当做剑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时裹着,用渤海缠着,用恒山做带,用五行制衡,用生杀论断,用阴阳开变,用春夏抉持,用秋冬运行。这种剑,直伸无前,举它无上,按它无下,运行无旁,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了。”文王听后茫然若失。接下来,庄子说:“诸侯的剑,权力要比君王的次一级,剑指整个国家。因为诸侯以不同的人当做剑的各种部位,运转起来有如天子剑,使四境之内都听从国君的命令。”最后庄子才说到庶人的剑,庄子说:“庶人的剑,剑指个人。就像大王的剑客,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性命死于一旦,对事物没有什么用处。大王拥有天子的位置却喜好庶人的剑术,让人实在难以理解。这难道不是把自己等同于庶民了吗?”文王听后,觉得有理。于是请庄子上殿,亲自款待庄子。

自此以后,文王三个月没出过宫门,闭门思过。从此以后赵国又逐渐强盛起来。

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考虑

在交际中你必须知道:当亲友或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倘若碍于一时的情面而承诺了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或不情愿做的事情,如果承诺没有办到,同事、亲友、上司就以“不讲信用”来评价你,而忽略了你在做这件事情时的热忱。

某教师被分配到一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这位教师还没有开始授课,就被抽去了。起初,他感觉为难,认为自己刚刚走出校门,不仅对本市教学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他也并不资深。他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独他,由于不谙世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为此,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这位教师感觉自己很没面子,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当初因为害怕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他的处境我们可以想象。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量体裁衣,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要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帮忙”或者“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现在答应您,将来误了事,那才对不起您呢”。

也许你会质疑:“拒绝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这是更加令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希望尊重别人,同时也不想令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就应该拒绝,千万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做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对于别人的恳求,你可以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回应:“我需要考虑一下,很快就能给你答复。”这时,你就需要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结合自己的能力与客观的条件来考虑,最后做出决定。

三思而后行,在你没有确定之前,不要立即答复“不”或者“好”。至少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做好周密考虑,然后作出决定,这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否则,决定改来改去,显得自己做事太草率,也打乱了别人的安排。

先发制人,占据优势

先发制人,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发,就是发动;制,就是控制。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掌握主动权。面对一些无理的要求,青少年往往由于经验不足,不知该怎么办,这时,不妨用先发制人之法。如何应用?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做法。

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靠先发制人的策略而获得成功的;“先发制人”这一成语的典故也来源于此。

秦朝末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最为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时机,当然,先发动起义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后来,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外,他又不断招兵买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为拒绝加上条件

在199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喜剧演员郭冬临和买红妹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把一个乐于助人、有求必应的小伙子刻画得栩栩如生。然而,他就是因为“从来不拒绝”,自己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自己能力办得到的,他办了;而自己无能为力的他也全部揽下。结果,为了兑现他说的“买火车票小事一桩”的大话,寒冷的夜晚裹着被子、拿着小凳给别人排队买票,结果没买到票,竟然自己贴钱买了一张高价票。这样的“傻子”如今可能没有了,但不拒绝或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请托的人,却仍然大有人在。

据调查,在学校里,65%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同学或朋友的请托,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有事请求自己是看得起自己,如果拒绝了便是不友好的表现。

这样看来,实在是有必要了解拒绝的方法,为自己争取合理的空间,拒绝不必要的麻烦。

条件拒绝法,就是通过否定一个条件命题的后件进而否定其前件的拒绝方式。因为根据逻辑推理,一个真实的条件命题,有前件必定有后件,如果后件不成立,前件也就不存在了。

战国时期,魏文侯安排他的门客毋择送一只天鹅给齐侯。毋择在路上不小心让天鹅飞掉了,进到齐侯宫中仅仅献上了一只空笼子,他跪禀道:“启禀大王,我们国君派我来给大王您送天鹅来了,请笑纳。”

“你送来的天鹅呢?”齐侯一看是一只空笼子,于是大怒,“你分明在戏弄寡人,来人,拉出去砍了。”齐侯左右大臣也都非常不满,觉得毋择这么做是对齐侯的侮辱。

毋择从容不迫地说:“大王请息怒,容使臣把话说完再杀也不迟。君主让使臣我来送天鹅给您,途中我见天鹅又饿又渴,就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东西,哪知它一出笼子就一飞冲天,不再回来了。我真是难过到了极点。我原想,世上天鹅很多,可以再买一只相似的天鹅送给大王,买天鹅的钱也不是没有,但转念一想,那不是欺骗大王吗?我又想,要不,另外买一件珍贵的礼品送给大王,但是,哪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可以轻易地改变礼品呢?我甚至还想过自杀,作为使臣,连送天鹅这样小的事都办不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何不拔剑自刎,让自己的尸骨留在荒郊野外里。但这样一来,岂不是让人认为国君您是重视礼品而轻视谋士,把鸟兽看得比人还重要吗?可是,没有天鹅怎能见大王呢?干脆逃之夭夭,但我也想,我逃走并不难,如果因为这件事我逃到陈国或者蔡国去,可能会导致齐、魏之间不能正常走访,影响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我甚至还想到,送空笼子的结果必死无疑,但我不愿因爱惜自身的生命而躲避死亡的处置,那是不仁义的,因此把空笼子给您,现在,请齐侯处死我吧,我死而无憾!”

毋择的这番话把齐侯说得心花怒放。齐侯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高兴地说:“我今天听到你的这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你的这几句话的价值,远远胜过了一只天鹅。”

齐侯又说:“我在都郊这个地方有地百里,我可以把这块地送给你作为你的封地,你不会拒绝吧!”毋择回答说:“哪听说过有作为君主的使臣轻易改变君主的礼品却又收诸侯的赠送的封地的呢?请大王收回您的封赏。”毋择不敢接受,谢恩之后连忙告辞,就再也没有回来。

毋择凭着机智的头脑,良好的口才,不但没有因丢失天鹅而受罚,反而得到齐侯的重赏。毋择的一席话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是由于他使用了条件拒绝的方式:如果换了一只天鹅,就是欺骗大王——我不能欺骗大王——所以我不能换一只天鹅。这就是通过否定后件得出否定前件的结论。

将错就错

太监李莲英为人机敏、嘴巧,善于取悦慈禧,他的这种机灵常常帮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说自己的字有人求,很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不是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错误,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日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