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北美洲——墨西哥
45327200000020

第20章 视觉盛宴——墨西哥风光(3)

4.萨卡特卡斯的人文景观

萨卡特卡斯历史名城也是墨西哥着名的人文景观。它位于墨西哥中部的萨卡特卡斯州,距首都墨西哥城西北约530千米,坐落在塞罗——德拉布法山脚下的一条狭谷中,海拔2400米。萨卡特卡斯建立于公元1546年,历史上作为采矿业和宗教中心,是萨卡特斯卡州的首府。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萨卡斯卡斯历史名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萨卡特卡斯州除了西面的西马德里山脉外,中间尚有若干孤丘。

由于降水较少,缺少可灌溉的河流,对农业发展不利。谷地温和而山区凉爽,对健康有利。山区为松树与冬青栎混交林,草原和谷地以牧草树、梨果仙人掌、列姬龙舌兰和银胶菊。山区还有野猪、白尾鹿及兔,草原与谷地上有郊狼、獾、鹌鹑和鸭。

农产品有谷物、糖及龙舌兰。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粮食经常失收;甘蔗在低种植,依赖灌溉;龙舌兰在含碳酸钙的土壤、干燥的气候及水源较浅的地方生长得最好。当地的桃、杏和酿酒所用葡萄产量也很可观。畜牧业方面,以绵羊、山羊和猪为重点,牛不太受重视。当地的特产为银胶菊,一种可以采收橡胶的灌木。

萨卡特卡斯州最重要的产业是矿业。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银、金、汞、铜、锌、铁、铅、铋、锑和盐。早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后不久丰富的矿藏已得到重视,当中部分矿藏于全国闻名,而且可追溯至1546年。其中一个名为阿尔瓦拉多(Alvarado)的银矿在1548~1867年之间开采的银价值高达8亿美元。由于这里丰富的矿藏,墨西哥曾经是世上最大的银生产国。但这里的制造业不发达,仅有冶炼、橡胶、制糖、酿酒、纺织,及少量资本工业。这里有墨西哥中央铁路及墨西哥国铁经过。

萨卡特卡斯的繁荣在16~17世纪时达到了顶峰。萨卡特卡斯建造在一个狭窄河谷的陡坡上,景致秀美不凡。那里保留了许多古老建筑,曾经为宗教和市政服务。建于1730年~1760年之间的大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这些教堂以其设计和外部形状而闻名,那些装饰既有欧洲风格的影子,又不乏历史气息。

在几座银矿和冶炼厂之间,有三条美丽的马路和山谷并行。1548年,弗昂·德·托洛萨在萨卡特卡斯寻找到了第一个银矿山圣贝尔纳贝,接着又相继发现了贝塔格兰德、帕奴科等银矿。因此,人们将萨卡特卡斯及瓜纳华托与墨西哥城相联的路称为“银之路”。1546年,建立的萨卡特卡斯和当地丰富银矿脉的发现密切相关的。随后,人们在同一山体又发现了三个新的银矿床。1550年,这里已经出现了34个银矿,萨卡特斯卡城镇在山谷中发展起来。1554年,华纳托古城也发现了矿床。人们修筑了275千米长的公路,将华纳托与萨卡特卡斯与都城联接起来。新西班牙出口的银产品绝大部分是华纳托和萨卡特卡斯生产制造的。像波多西城一样,这两个城市在促进欧洲经济腾飞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558年,萨卡特卡斯接待了来访的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并从此拥有了城市地位。

16世纪~17世纪,萨卡特卡斯的采矿业优势凸显,获得了蓬勃发展。矿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附近出现了不少城镇和村庄,农业潜力得到挖掘,初具规模。萨卡特卡斯为北部殖民地的定居和宗教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萨卡特斯卡城充分借助当地复杂的地形建造而成,整座城市布局严整,坐南朝北,一条重要公路向南延伸,使萨卡特卡斯同首都联接起来。城市中主要街道是沿着谷底河流的流向修建的。1914年,在墨西哥革命中,萨卡特斯卡沦为战场,无数珍贵的建筑物被摧毁。20世纪上半叶,采矿业加剧衰退。萨卡特卡斯有大量17世纪至18世纪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构成了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后建成的许多现代建筑,包括1834年的戏院、1886年的大市场和20世纪早期的总督府,更为这幅美丽的图画增添了美妙的一笔。

萨卡特卡斯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美轮美奂。许多教堂、戏院等建筑上都布满了华丽的浮雕和花纹。它们既有欧洲风格,又有墨西哥独特的味道。因为这些美丽的建筑,早在1993年萨卡特卡斯城的历史中心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城里的许多教堂和博物馆是游客们的必到之处。在城南还保留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古老水渠和斗牛场,现在斗牛场已经成了小城中一家饭店的后花园,游客们可以自由地到酒店里观光,在那里能看到古老水渠和斗牛场的经典结合,让人体味到岁月的变迁。

建立在萨卡特卡斯一座修道院废墟中的拉斐尔博物馆也颇有名气。

这座博物馆是当地一位名叫拉斐尔·科罗内尔的着名艺术家出资建造的,馆里收藏了无数由他汇集的墨西哥民间艺术品。其中收藏了2000多张来自墨西哥各地的面具。这些面具大小不一、造型独特、色彩艳丽,所有看过这些面具的人都不禁着迷。以前的墨西哥人戴着它们跳舞或是举行某些传统仪式,这些面具静静地挂在墙上,向游人们诉说着它们自己的故事。

萨卡特卡斯大教堂,是墨西哥土着风格与基督教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内部新古典样式的美丽装饰经过内战洗礼,被严重破坏,今已荡然无存。圣多明各教堂,外形古朴,内部藏有8个黄金制作的祭坛屏风和18世纪的珍贵绘画。

5.特奥蒂瓦坎古城

特奥蒂瓦坎古城位于墨西哥城东北约40千米处。在其繁荣兴盛的6~7世纪,全城有20万人口,规模堪比当时中国的长安。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奥蒂瓦坎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墨西哥城北部的广阔高原上,矗立着两座巍峨雄伟、极尽壮观的金字塔。墨西哥人骄傲地把它们同埃及的金字塔相比。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墨西哥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如果到中国不去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到法国不去看埃菲尔铁塔,等于没去过法国,那么,到墨西哥如果不去看一看这两座金字塔,也就等于没来过墨西哥。

太阳和月亮金字塔是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的最主要的部分。特奥蒂瓦坎古城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美洲的一个重要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光辉灿烂的印第安文化之一。它有“诸神之城”之称。当阿兹台克文化在美洲中部高原兴起时,特奥蒂瓦坎古城已经成为废墟。人们来到寂静广阔的古城废墟时,看到宏伟壮观的建筑遗迹,不禁肃然起敬。

在特奥蒂瓦坎古城挖掘出大量面具,它们大多用石头雕刻而成。

特奥蒂瓦坎城的工匠擅长石器、玉器和陶器的制作,这件石制面具是特奥蒂瓦坎人祭祀时的用品。

全盛时期的特奥蒂瓦坎城是世界大城市之一。据估计,面积达20平方千米。当时城市建筑结构的严谨,为以后阿兹台克人修建特诺奇提特兰城所效仿。纵贯南北的中央人道全长4千米、宽45米,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死之大道”之称。金字塔、庙宇、亭台楼阁以及大街小巷、匀称地分布在死亡大道的两侧。大概由于宗教的原因,大街南端一片空旷,没有什么建筑。对中央大道为什么称为“死亡大道”,至今已无从考证。但有人解释说,因当时采用活人祭神,尸体在大街上火化,“死亡大道”由此得名。

在印第安人纳瓦语中“特奥蒂瓦坎”是“创造太阳和月亮神的地方”。

在印第安传说中,他们崇拜的第四代太阳不再发光了,地球被笼罩在黑暗之中,人间万物生灵面临着毁灭的危险。宇宙的诸神听到了从地球传来濒临死亡的人们的恐怖叫喊和痛苦呻吟,从宇宙中降临到特奥蒂瓦坎,燃起了熊熊篝火。地球又重现了光明,万物复苏,生灵获得拯救。但不久,篝火的火焰又趋于微弱,最后又为黑暗所吞没,地球上再次陷入黑暗。为了使地球永见光明,人类永远欢乐,诸神修筑了太阳和月亮金字塔,在两塔之间,再一次燃起火,熊熊烈火越烧越猛。诸神商定,谁有勇气自愿跳入火中,就能变成第一代太阳,永远得到人类的崇敬。诸神中低贱的纳纳瓦特神和高贵的特克西斯特卡尔神表示愿意作出牺牲,变成太阳,永久照耀地球。

纳纳瓦特神首先勇敢地跃身跳进火中,顿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而特克西斯特卡尔却着实害怕了,只是在看到纳纳瓦特神变成太阳后,才下定决心,咬牙跳进已是十分微弱的火堆。但是他失去机会,没能变成太阳,成为了只能在太阳下山后用暗淡光辉照亮大地的月亮。

这就是关于特奥蒂瓦坎地名由来的传说。

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造型为四边形层叠平台,每层向上收缩,当神殿和祭坛之用。祭司在塔顶祭祖太阳神、雨神和战神。

月亮金字塔位于古城的最北端,高度低于太阳金字塔,顶部已经坍塌。

太阳金字塔大约建于公元2世纪,是特奥帝瓦坎古城遗址最大的建筑。它坐落在有“死亡大道”之称的古城中央大道东侧。太阳金字塔用土和石头堆砌而成,高65米,南北长222米,东西宽225米,共4个坡面,从底部到顶端共5层,总体积约为100多万立方米。当时的特奥蒂瓦坎人还没掌握铁制工具,可以想象这项工程的艰巨。用来建造金字塔的巨石并不规则,大多呈深褐色,部分是黄黑的,所以整个金字塔是一种深沉的暗色调,给人以一种雄浑的感觉。

从前,金字塔表面抹着石灰,上面有鲜艳的壁画。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壁画已剥落殆尽。金字塔的四面都有阶梯直达顶部,阶梯最宽处有17米,每个台阶高度相同。金字塔的四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午太阳的光芒直射塔顶;傍晚,太阳正好在它的西边落山。金字塔的顶部原有一座太阳庙,现已毁坏。从塔的底部,可以一个地道走进塔内,能够看到一座小金字塔,形状酷似四叶草。现在的大金字塔是在这座金字塔的基础上建成的。在太阳金字塔侧旁的广场右边,有一片独具特色的住房,供那些太阳金字塔的管理者(祭司们)居住。在广场北端,有一座华丽的“太阳宫”,是太阳金字塔最高祭司的宫殿。宫殿内的壁画色彩鲜艳,堪称古城遗迹中迄今发现的最精美的壁画之一。

这块日历石,不是真正的日历而是阿兹台克人用石块记录下的对宇宙的认识,描绘了他们想象中的第五个太阳时期的景象。

月亮金字塔位于死亡大道北端,它比太阳金字塔晚建成150年,规模也不及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高46米,由于建在比太阳金字塔更高的地基上,因此两塔顶端的高度相差无几。塔正面阶梯陡峻,从底向顶仰望,塔顶高耸入云;从顶部往下俯瞰,有广阔的视野。毁坏的阶梯已经被修复,所以游客都来这里登高。月亮金字塔内也有好几层结构,分属于不同时期的建筑。

月亮金字塔下是月亮广场,广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跨137米。月亮广场中央是一座方形祭台,特奥蒂瓦坎重要的宗教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月亮广场的建筑十分讲究对称,给人齐整、宽广和宏伟的感觉。

在月亮广场西面,耸立着古城最豪华的“蝴蝶宫”。这里是宗教上层人士和达官显贵的住所。宫殿里的壁画完好无损,甚至连色彩都依然鲜艳。中央大厅的圆柱上刻着蝶翅鸟身的浮雕。西边圆柱上雕刻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仿佛正迎面而来。“蝴蝶宫”的结构反映出当时特奥蒂瓦坎城的建筑特点:每幢房子都是四方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房子中间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天井。“蝴蝶宫”下面,挖掘出了另一座宙宇,是迄今发现的特奥蒂瓦坎城最古老的建筑,为“羽螺庙”,其墙上画有许多用美丽羽毛装饰的海螺。在离羽螺庙不远的地方,就是“美洲豹宫”,其门口墙上画着两只蹲在地上的美洲豹。美洲豹头饰羽毛,既美丽又威风,前爪握着一只海螺,放在嘴边吹奏。

特奥蒂瓦坎的最早居民来自西部和墨西哥湾的纳瓦人和托托纳卡人。随时间推移,特奥蒂瓦坎文化的影响也逐步增强,最后遍及整个美洲高原。特奥蒂瓦坎古城的主要产业是手工业,其手工艺品自然质朴、美观大方,富有想象力。特奥蒂瓦坎的陶器已经利用模具大量生产,使用浮雕、直接上色和类似景泰蓝的珐琅彩釉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农业也初具规模,能修筑梯田,挖渠灌溉,种植玉米、蕃茄、可可、南瓜、棉花和各种烟草。由于城市经常举行宗教仪式,朝圣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外地的棉花、纺织品、玉石、朱砂和黑耀石等商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6.瓦哈卡历史中心与阿尔班山考古遗址

瓦哈卡历史中心与阿尔班山考古遗址(Historic Centre of Oaxacaand Archaeological Site of Monte Alban)位于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州,距首都墨西哥城东南约360千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瓦哈卡历史区和阿尔万山的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尔班山坐落在瓦哈卡城西部约10千米的瓦哈卡溪谷中,是座美丽迷人的城市。公元前7世纪,古印第安人奥尔梅卡族就在这里建城以作为祭祀之用。后来,这里修建了坟墓以及金字塔状神殿等宏伟建筑。

米斯特克族征服瓦哈卡溪谷后,将这里当做他们的墓地。阿兹特克人又征服了这一地区,直到公元15世纪末被西班牙人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