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4531600000055

第55章 南水北调工程推进水文化发展(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和不断前进的新动力,作为文化分支的水文化是水利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无形力量。在水利与经济社会和环境交融不断加深以及与科学技术结合更加密切的今天,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凸现。水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加强对人水关系的认知,增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爱水、护水、惜水、节水的良好习惯,为新时期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对我国水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水文化表现

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初开始兴建的伟大工程,它的兴建和最终完成,除了表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其水文化也将显示出重大的影响力和时空的穿透力。事实上,任何一个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不管兴建者的初衷如何,但最终奉献给人民和社会的,除了政治经济意义外,在历史长河中将更多地体现出文化意义。南水北调这一浩大水利工程其文化意义定将源远流长,举世瞩目。

(1)南水北调工程将激发人们的感恩情怀和爱国主义意识。

在南北相距数千里的广袤大地上,能把长江水引向北方,改善北方水资源条件,从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千秋伟业。它必然激发人们思考和认定: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手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一个征兆,也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又一证明。没有祖国的伟大,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当今社会的和谐,没有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没有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南水北调工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一个革命圣地和对历史曾有过推动的伟人诞生地都是爱国主义基地的话,那么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全部建成后,那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基地、大沿线、大网络。

(2)南水北调工程促进南北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增进人们的开放意识并扩大人们包容的胸怀。河流的本身具有沟通的作用,它不仅沟通水源,引流灌溉,分洪入海,而且它还沟通地域,以水为载体发展航运,使河流的上、中、下端实现物资交流、文化交流,从而搭建融通的平台。正是有了这种融通,才使人们从封闭的地域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才使人们的视野得到开放,胸怀得以开阔。如果说江243河湖海使人们实现了互通,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南北成为一体的话,那么南水北调工程即使在今天网络信息十分便捷的情况下,仍然是一个南北交流的平台,它将使人们的开放意识更加清晰,胸怀更加开阔。这是河流的作用,也是水文化的意义。

(3)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一工程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比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尽管数千年前的邗沟开凿、都江堰的修建和灵渠的沟通,都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它远不能与今天的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建设完工后的显着效益相比;如果从横向比较,美国的胡佛大坝、荷兰的海堤兴修、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也都不能与中国的这一工程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无论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乃至管理运行,都充分展现奋斗、磨砺、改革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停息、昂扬向前的“力”

字美,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展示。一个民族能够不断地创造自己,尽管这个民族十分古老,但它永远是生机勃勃的。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

(4)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并适应自然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江河湖海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每一条河流都因自身健康平衡支撑而存在。南水北调工程,是从南方向数千里之外的北方调水,从常理上说,违反自然规律,改变水的流向,打破长江以及其他河流的某些“平衡点”。但是,鉴于中国南北水资源不均的形势,鉴于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鉴于南方水多可以“借一点”的基础,这一工程的兴建是必要的。虽然打破了局部的“平衡”,但是带来了全局的效应。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权衡利弊,最终选择兴建这一工程。人类要适应自然,但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如果人类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那么人类可能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荒蛮年代。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适度、适当,如果想用“人定胜天”的理想主义去无限地征服自然,那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通过规划和反复论证,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是有限的,对长江健康运作是无碍大局的,对调水沿线的河流、湖泊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利多弊少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打破了原来的某些“平衡”,但必然产生新的“平衡”,这新的平衡也将成为江河湖海健康运作的支撑力。事实将会证明,南水北调工程科学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方式,都会谱写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篇章,也会促进人类更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适应自然,从而推进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东线水文化底蕴及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京杭大运河是催生与滋养了半壁中华文明的生命河流。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将沿线区域文化紧密地串联起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京杭大运河作为调水的主河道,将为大运河带来丰富的水资源,运河文化将继续得以传播和发扬。

一、古老运河

(一)运河由来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千米,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同时也为供自己玩乐,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千米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千米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千米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千米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兴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二)开拓中国水文化

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有水的地方就有文化产生。古老的大运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千里的长度,在世界上被誉为皇帝运河、中国的老人河,更是千百年来滋养两岸人民和文化的伟大母亲。当代大作家任卫新称:“它有着老人般的沉静,沉静不是沉睡,更不是沉沦,或许是一种伟大的历史沉思!然而,一旦被人们重新提起,被重新认识,便会加倍使人敬仰。”虽然京杭大运河至今已有一个世纪不能全线通航了,但其作为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的唯一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在历史上对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繁荣地区经济、巩固国防、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越发显出它不可低估的社会、经济价值。亘于中华大地上的古长城和流淌在华夏沃土上的古运河,以阳刚之美的一撇和阴柔之美的一捺,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写下了:人!

二、母亲运河

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大运河养育了沿河的城市。对于她身边的这些城市来说,运河是乳娘,运河与它们密不可分,已经成为城市面貌的特征和不断生长的活力。运河之水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内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