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4531600000032

第32章 建设硕果(1)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江苏段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工程和首开项目,具有项目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技术比较复杂,项目管理要求高的特点。自2002年12月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开工以来,江苏水源公司明晰思路,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果。截至2008年底,江苏境内已批复的调水工程基本建成,依托江苏江水北调工程,江苏段已具备调水出省工程条件。治污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四大截污导流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随着一批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等项目建成和投入运行,列入东线江苏段考核的14个水质控制断面,有12个断面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

(第一节)调水工程

目前国家已批复工程初步设计的共计4个单项14个设计单元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26.7亿元,其中除南四湖水资源控制姚楼河闸、杨官屯河闸、大沙河闸工程,以及南四湖水质监测工程4个设计单元工程正在开展征地拆迁外,其余10个设计单元工程均已于2002年12月份起陆续开工实施。截至2009年9月,调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6.58亿元。其中,宝应站工程已完工并完成合同验收,解台站、刘山站、淮安四站及输水河道工程已建设完成;淮阴三站完成水下工程验收;蔺家坝泵站主体工程已经建成,湖西大堤堤顶道路施工正在进行;江都站改造三站试运行及变电所单位工程验收正在准备,四站汛前已完成首批4台机组改造并投入使用;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工程完成单位工程暨合同项目验收;南四湖水资源控制工程姚楼河闸已通过水下工程验收;刘老涧二站和泗洪站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一、三阳河潼河宝应站

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是南水北调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项目,工程设计规模为100立方米/秒。三阳河、潼河是宝应泵站的引水河道,通过老三阳河、新通扬运河、泰州引江河直接与长江相通,由宝应站抽江水入里运河,与江都站共同实现第一期工程抽江500立方米/秒规模的输水目标,成为南水北调东线新增的水源工程。

枢纽工程由宝应泵站(设计规模100立方米/秒)、灌溉涵洞(12立方米/秒)、扬淮公路桥(13米×160米)、110/10千伏变电所和管理设施组成。泵站共装机4台套立轴导叶式混流泵(单机设计流量33.4立方米/秒,其中1台套备用),采用液压中置式调节机构,配4台功率3400千瓦立式同步电动机。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开挖45.45千米河道、新建跨河桥梁24座、影响工程、水土保持以及宝应站工程等,总投资9.18亿元。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工建设,2005年10月建成通过试运行验收。2006年、2007年汛期参加地区防汛,满负荷运行累计抽排涝水2亿多立方米。图3-16为宝应站全景。

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在技术创新和运行管理创新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重视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宝应站从日本引进两台套叶轮及调节机构,它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该模型装置运行效率高于国内同类泵型5%;调节系统的活塞装置安放在主水泵轴与电动机之间,叶片枢轴采用无油润滑的环保型结构,具有无油渗漏、调节力大,能够适应于不同类型大型水泵应用的特点;在叶片操作机构中应用结构独特的机械式调节系统,具有叶轮轮毂结构简单、调节可靠等优点,能够满足大型泵站自动控制的要求;同时采用4.0兆帕压力等级、储能罐充氮气的液压装置,使得液压装置体积小、用油量少,更加适应环保要求。

三阳河潼河宝应站采用肘形进水流道、虹吸式出水流道,真空破坏阀断流。2002年,工程建设局委托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宝应站出水流道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模型试验研究,借助于PHOEMICS流动计算软件,同时以CAD软件为平台通过自编程序解决了水流道三维实体动态模型的问题,实现虹吸式出水流道三维紊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据此建立出水流道水力优化的目标函数和三维实体动态数学模型,根据模型试验研究的结果逐步改进和完善139虹吸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方法。宝应站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大型水泵液压调节关键技术、电机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率先应用于宝应站,并经国家“948”项目办公室正式确认。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宝应站共申报科技合同15个,其中“大型泵站虹吸式出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及模型试验研究”获“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创新为提升宝应站科技含量、树立良好工程形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证作用,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工程建成后,宝应站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运行管理单位。这既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第一个采用委托管理的泵站工程,也是对大型泵站采取所有权和管养权分开的成功探索。

二、江都站改造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地处江苏省江都市境内,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工程始建于1961年,至1977年建成。它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龙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集泄洪、灌溉、排涝、引水、通航、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4座抽水站共装有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33台套,装机容量5万千瓦,抽引江水流量400立方米/秒,是目前江苏省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江都站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江都三站、四站更新改造,江都变电所更新改造,江都西闸除险加固,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江都船闸加固等6项工程。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2.53亿元,建设工期3年。图3-18为更新改造过的江都三站。

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始终遵循“工程建设必须服从工程调度运行,工程运行兼顾工程施工”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控制节点工期,建立安全度汛网络,使改造工程建设与泵站调度运行之间的矛盾得以妥善解决。在保障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同时,江都站还将城市文明与和谐环境理念融入建设之中。水利枢纽地处江都市城区,又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为减轻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江都站调动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文明工地建设,使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管理规范高效,安全生产措施到位,既保证了良好的施工质量,又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2006年度和2007年度,江都站改造工程和建设处分别荣获“文明工地”和“文明建设管理单位”称号。

江都站改造工程中创新特色鲜明,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对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技术研究和应用。一是从提高江都三站装置效率出发,利用国家“十五”水利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立式轴流泵及装置研制专题,为江都三站更新改造水泵选型提供设计依据。同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对进水流道进行改造。二是在4座抽水站的引河口增设了Y形导流墩和矩形导流底槛相结合的整流设施,改善4座抽水站在不同工况下的进水流态。三是率先在江苏省水利行业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混凝土结构基础情况进行无损检测。四是应用自流平密实混凝土进行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是积极推进工程监控自动化建设,为实现“少人值守、远程监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奠定基础。江都站的科技创新为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淮安四站

淮安四站位于淮安市楚州区境内,与已建成的淮安一站、二站、三站共同组成东线第二梯级抽水泵站,实现抽水300立方米/秒目标。泵站工程选用4台叶轮直径为3.0米的全调节立式轴流泵机组,单机流量33.4立方米/秒,配套电机功率2500千瓦,设计规模为100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为10000千瓦。泵站采用肘形流道进水、平直管出水,快速闸门断流,相应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三百年一遇校核。工程于2005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于2006年2月开工,工程总投资1.57亿元,为Ⅰ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1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

淮安四站工程施工采用泵送混凝土形式,由于工期要求,泵站中的结构最复杂的肘形进出水流道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约8000立方米混凝土需在仲夏高温季节浇筑,温控防裂方法问题突出。

我国对裂缝启裂和扩裂机理的认识直至最近才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距离杜绝这些裂缝的出现还有一段距离。淮安四站在施工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创新,通过与河海大学合作,对大体积混凝土高温季节防裂技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具体施工方案和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河海大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细的仿真模拟计算,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泵站混凝土防裂方法的施工反馈研究,分析泵送混凝土可能会开裂的机理、出现部位和时间、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给出泵站各部位结构混凝土施工期温控防裂方法的具体最优方案。淮安四站建设处在对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补充和创新,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控制混凝土入仓温度、对特殊部位适量布置一些抗裂和限裂钢筋、对易裂部位混凝土和钢筋进行保温、在混凝土结构内部布置冷却水管、采用水平分层浇筑混凝土、科学养护混凝土等,有效地防止了裂缝的产生。图3-21为淮安四站浇筑现场夜景。

淮安四站的温控防裂研究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色,主要表现在:

用精确迭代算法计算冷却水管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应力,建立了混凝土非线性温度理论和计算模型,提出钢模板外嵌保温材料的保温方法,改进水管形式和冷却方法,采用混凝土防裂方法的动态跟踪性施工反馈方法等。由于该成果在淮安四站工程高温期施工中的成功应用,防止了泵送混凝土出现有害裂缝,提高了工程质量,同时避免了高温季节主体工程施工的停工,加快了工程进度,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同时也为南水北调后续建设工程提供借鉴。淮安四站泵送混凝土温控防裂方法研究成果已获2007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成果一等奖”、2008年“水利部水利科技大禹奖三等奖”。

四、淮阴三站

淮阴三站工程位于淮安市清浦区境内,与现有淮阴一站并列布置,和淮阴一、二站和拟建的洪泽站共同组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三梯级抽水泵站。工程建成后,具有向北调水、提高灌溉保证率、改善水环境、提高航运保证率等功能。工程内容包括泵站主体工程、引河工程、变电所工程、管理所工程及挡洪闸工程等。工程总投资2.67亿元,建设总工期27个月,工程规模为大(Ⅰ)型。泵站采用4台套(其中1台套备用)直径3.2米的变频灯泡贯流泵机组,调水流量为100立方米/秒。该泵型有效减小了水泵和电机直径,具有泵体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检修的特点,是年运行时间长的低扬程泵站经济、可靠的结构形式。在特低扬程下,泵站水力装置效率可以超过80%。

鉴于大型贯流泵站建设技术复杂,成熟经验不多,项目法人江苏水源公司直接委托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淮阴三站工程试行代建制建设管理。代建制实施以后,建设处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首先,优化了施工方案,在保证了淮河入海水道2007年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变电所建筑面积557平方米,节约工程投资186万元。其次,通过招标有效控制投资选择优秀施工单位,使得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总中标价与概算价相比,节约在15%以上。再次,采用先进贯流泵技术。提出适当降低叶轮安装高程,在满足抗气蚀性能的条件下,选择装置效率相对较高的叶轮,同时发挥变频器的优越性,设法降低电机的运行频率,减小电机尺寸,适当加大泵壳外径,降低泵内流速等措施,提高贯流泵的装置效率达到79.8%,高于合同要求2.6个百分点。目前经模型试验,水泵气蚀性能、装置效率在国内外同类型泵站中处于先进水平。图3-23为淮阴三站贯流泵叶轮形状。最后,在工程建设方面,淮阴三站建设处开展了多项技术创新。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采取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掺用一定数量Ⅰ级粉煤灰和聚丙烯抗裂纤维、合理分块浇筑等综合防裂措施,从而避免了流道内部及表面发生裂缝;在闸门设计上,增加了闸门自动锁定装置,闸门可藏于闸墩门槽内,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改善排架结构受力,加强锁定装置的刚度、强度。

淮阴三站大胆尝试实行代建制,为国内大型贯流泵站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建制工程与传统建设工程的运作模式相比,符合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体制改革的要求,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控制建设规模,节约投资,对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代建制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代建项目的一次性,代建单位协调各种矛盾的权威不足,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展。

五、刘山站

刘山站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七级抽水泵站,位于邳州市宿羊山镇境内。工程建成后,将与解台站、蔺家坝站联合运行,其主要任务是扩大江苏境内骆马湖至南四湖的输水规模,共同实现出骆马湖125立方米/秒,向南四湖供水75立方米/秒的调水目标。刘山站工程等别为Ⅰ等,主体工程为1级建筑物。泵站设计洪水标准为百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设计流量125立方米/秒。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和导流工程两部分。主体工程采用闸站合建布置形式,包括泵站(机组5台套,含备机1台)、节制闸(设计流量828立方米/秒)、刘山闸拆除建公路桥等工程。导流工程包括导流河、导流闸(设计流量564立方米/秒)和跨导流河公路桥等工程。工程总投资为2.41亿元,建设总工期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