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45314100000061

第61章 顺势而为的智慧

事实证明,司马懿的踩刹车策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这不但大大挽回了他摇摇欲坠的声誉,而且也让他得以继续运用道义的名义剪灭一切反对力量。

太尉蒋济死后,司马懿刻意提升司空王凌接替。王凌是汉末名臣王允的侄子(王允离间吕布刺杀了董卓,后来却被董卓部将李榷残杀满门),很早就追随曹操,是资格比司马懿还老的魏室四朝元老。王凌一直统兵在外,驻扎在淮扬一带。司马懿对这位手握兵权的老臣着意加以笼络,就是要尽可能消弥一切可能的反对力量。

但是,王凌对司马懿大肆杀戮曹爽后把持朝政十分不满。他想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铲除司马懿,复兴魏室。于是,他和自己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商,准备起兵讨伐司马懿,改立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楚王曹彪为帝。曹彪年长且能力出众,足以摆脱权臣的钳制。

如果司马懿禁不住终极宝座的诱惑,反形毕露,就会给王凌和令狐愚提供最好的起兵理由。但王凌和令狐愚却一直没有等到他们最期盼的情形。

到了高平陵之变这一年的十二月,令狐愚没有等来起兵的机会,却生病去世了。这就让王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王凌犹豫了整整一年,到了新一年的正月,他终于决定向朝廷奏请讨伐东吴为名,诈取兵符后,发动讨伐司马懿之战。

但不幸的是,王凌的一个部属向司马懿告了密。

已经七十三岁的司马懿,因为年事已高,早已不上朝议事了。一切重大事项,都是曹芳亲临太傅府邸请教。但是,一得到王凌谋反的密报,司马懿立即恢复了二十三年前奇袭孟达的英姿飒爽的精神状态!他立即集结数万精锐兵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进兵,对王凌驻扎的寿春形成了大兵压境的雷霆之势。

司马懿随即以朝廷名义公布了王凌的罪状,同时又宣布****王凌之罪。这一招和当初诱骗曹爽交出兵权其实如出一辙。指控谋逆的话语权再一次掌握在司马懿的手中。王凌迫于情势,只好向司马懿献上降书。

司马懿心机深沉,王凌投降后,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会赦免自己的死罪,于是也像此前曹爽用借粮来试探司马懿的底牌一样,向负责押送他的军吏索要钉棺材盖的钉子。

王凌知道军吏一定会向司马懿请示的。很快,司马懿的答复来了,军吏将两枚长长的棺材钉送到了王凌的面前。王凌这才知道,对司马懿是绝不能抱有任何幻想的。王凌长叹一声:“行年八十,竟然身名并灭!”取出身边密藏的毒药,自杀身亡。

司马懿随后下令,将参与王凌、令狐愚谋反的人全部夷灭三族!他当然也不会放过曹彪。曹彪被逼自杀。随之倒霉的是所有的曹魏宗室成员。司马懿下令,所有宗室亲王,全部从各自的封国,移居到邺城,并派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司马伷负责监视他们的一言一行。

这等于是将所有曹魏宗室子弟都关进了集中营。司马懿这套做法,其实是从曹丕那里学来的,不过是更加决绝无情的加强版。

到了这个时候,只要司马懿想当皇帝,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他了。魏少帝为之惶恐不安,万般无奈之下提出加封司马懿为相国(这是比丞相更尊崇的头衔),安平郡公。但是,司马懿却依然拒而不受。

在生命的暮年,司马懿将自己的性格特质发挥到了无以伦比的极致。他一手坚忍,绝不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与逼近;一手残忍,对任何可能的反对力量全都赶尽杀绝,寸草不留。坚忍和残忍,就这样在司马懿身上得到了极其完美的融合。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但是,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司马懿的生命也在这个时候走到了尽头。不过,他对身后之事毫不担忧,大势已成,长子司马师深沉稳重如己,只要将接力棒交给他,让他顺势而为,再花上二三十年的时间,司马氏必能自然而然地代魏而立了。

司马师这一年是四十四岁,真是年富力强的好年纪,按常理推论,接替司马懿执政二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司马懿含笑而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台事,总领朝政。

不过,司马懿还是低估了权力对人的强大侵蚀作用。司马师得掌大权后,很快就不再深沉稳重。没过多久,他就废掉了曹芳,另立更好控制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这一举动,让世人对司马氏的印象急剧变坏。

更让司马懿没有想到的是,长子司马师在总领朝政后只活了四年,就因目疾去世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台事的职位,接替兄长,独掌大权。

司马昭的性情跳脱,与深沉稳重根本搭不上边,在最高权力的催化下,越发变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曹髦对此极度不满,于是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一句日后流传千古的愤慨之言。

没过几年,司马昭就指使部下将年仅二十岁的曹髦弑杀。至此,司马氏的名称彻底臭不可闻。司马昭死后的当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将魏元帝曹奂赶下皇位,自立为帝,建立晋朝。

人算不如天算,这是司马懿生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情形。他一生在困顿中追逐权力,最终如愿以偿。但是他最钟爱、欣赏的两个儿子却没能真正体会到权力运作的真髓,更没能真正理解如何随形就势,顺势而为,也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只是学到了他的残忍,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坚忍。司马氏固然提早得到了天下,但操之过急,适得其反,他们的声誉却也降到了道德底线之下。

司马懿一生苦心经营,其名声并不算太坏。在他死后,淮扬地区爆发了文钦讨伐司马师的叛乱。在文钦的起兵檄文中,着重提到“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并以此来指责司马师背弃父命,肆意妄为。可见,司马懿的身后之名,一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普遍认知的负面印象。

但是,到了数十年后的东晋时期,晋明帝司马绍询问王导,司马氏先世如何得到天下。王导讲述完毕后,司马绍竟然羞愧地把脸埋到了床上,说:“如果真的像您所说的那样,晋朝的国祚怎么能够长久呢?”

显然,此时的司马氏开创之祖司马懿已经被世俗舆论贴上了“狼子野心”、“阴险狡诈”的负面标签。最新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人类归因定式中的“近因效应”的必然结果。司马氏子孙的一切妄行劣举,都被集纳到了早已作古的司马懿身上,并与他的“鹰视狼顾”密切关联。不管司马懿此前绝大多数的生存时间里是如何地谨小慎微,忠诚奉公,他也必然只能成为千夫所指的奸贼罪人了。

客观地说,曹氏可以篡汉,司马氏为何不能如法炮制篡魏?关键就在于,司马懿的儿孙们没能耐住性子,且又凶残毕露,终于连累整个家族以及老祖宗身背恶名。

司马懿的恶名定型之后,千百年来,人们人云亦云,却很少有人看到了他在距离帝位一步之遥时所作的不同选择。即便有人看到了,也没有看懂他这一反常举动背后的深意。

其实,司马懿只是希望一切顺势而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那么,站在今天的我们,到底应该从司马懿的逆境经历中学习什么呢?

我们当然不是要学他的残忍,他的自私,他的冷酷,他的无情,而是要学他为什么能够突破重重的逆境阴霾,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

很多人都会说,司马懿之所以能够熬到成功的巅峰,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的长寿。他活到了七十三岁,而曹操曹丕曹叡,父祖三代加起来,都没活过他一个人,从而也给了他可乘之机。

很多人也都认为,司马懿的长寿是基因所致。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七十一岁,他的弟弟司马孚活了九十三岁。但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只活了四十八岁,司马昭也只活了五十五岁。

司马懿之所以活得足够长,其实另有原因。因为,寿命并不仅仅取决于基因,也取决于一个人生存心态。

心理学家艾伦·兰格曾经对一家养老院开展研究。她将健康状况大致相当的老人分成两组。每位老人都被分到了一盆属于自己的植物。其中一组老人拥有照料植物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决定浇水的时间和数量,以及是否将植物放在光照处或阴凉处。另一组老人则被告知植物必须由养老院的护士负责照料。

十八个月后,兰格回访这家养老院,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组拥有自主照料植物权力的老人的健康状况大有改善,而另一组老人的健康状况却恶化了。具体数据是:拥有控制权的老人与没有控制权的老人的死亡率对比竟然是15%比30%!

这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失去对外部情境的控制力,往往导致会导致身心受损,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控制效应。

从日常经验来看,控制效应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司马懿的同僚曹休、曹真都是因为无力改变情势,受气而死。但是,司马懿却似乎是个极为特殊的例外。他一生坎坷,绝大部分时间都身处逆境,极度缺乏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权。根据控制效应,他是绝无可能长寿的。

但司马懿却有效反制了“控制效应”。他的逆境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当外部的情境一时无法改变时,那就调试内部的心境,以良好的心态,平和以待,静候转机的出现。

这就是司马懿随形就势的人生哲学。逆境中的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但太多太多的人,过早地被逆境击溃,打垮,甚至放弃了生命,从而永远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秦末汉初隐士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中有一句话,正可以当作司马懿人生哲学画龙点睛般的精确诠释: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身理,家理,国理可也。

司马懿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智慧都蕴藏在这句简简单单的话中。

司马懿,他不只是一只凶猛的鹰,也不只是一匹孤独的狼,他还是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智者。如果能抛开对他的千年偏见,撇清他行事中的道德瑕疵,萃取他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我们一定能够更好直面现实生活的竞争与挑战,淡定从容,笑对未来。

心理感悟:趋势是人世间最大的力量。

近因效应最新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

控制效应一个人如果失去对外部情境的控制力,往往导致会导致身心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2015年2月1日星期日下午14:42改定于别馆13B。

###后记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信念、情感和一些看似坚定的决定。

五年之前,我完成了“心理说史”的开创之作“心理三国三部曲”(《心理关羽》、《心理诸葛》、《心理曹操》)后,决定不再涉及三国题材。因为,上下五千年,最不缺的就是历史。弱水三千,各具资采,何必锁定一瓢而饮呢?那些取之不尽、浩瀚汪洋、波澜壮阔、奇谲巧绝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可以供心理说史选材之用。

五年来,我构思了多部作品,也完成了心理说史的另一个大系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但是,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三国竟然再一次魂牵梦绕般地走进了我的心灵。

也许是三国的独特魅力,也许是读者的殷切期盼,也许是师友的良言指教,也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什么理由,总之,五年之后,这一套“心理三国·逆境三部曲”(《心理刘备》、《心理孙权》、《心理司马》)弯道超车,抢在其他作品之前,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不过,这个三部曲和前面那个三部曲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生也有涯,光阴胜金。简单重复,是我唯一不屑去做的事情。我选择刘备、孙权、司马懿来书写三国新篇,是因为这三个人的际遇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逆境。

刘备身无凭依,在匮乏资源的情况下去实现伟大梦想。

孙权骤逢变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力担艰巨。

司马怀才难遇,在备受压制的情况下图谋着脱颖而出。

人世间的逆境大抵超不出上述三种类型及其不同份量的组合。从而,刘备、孙权、司马懿与逆境抗争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强的代表性。

逆境来自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逆境。刘备追求的是地位,孙权追求的是认可,司马懿追求的是权力。

面对逆境,刘备的奋斗动力是梦想;孙权的奋斗动力是责任;司马懿的奋斗动力是生存。他们的逆境秘诀也各有不同,刘备是“永不放弃”,用心创造机会;孙权是“以柔克刚”,精心选择机会;司马懿是“随形就势”,耐心等待机会。

刘备就像是一条游来游去的鱼,心怀梦想,到处寻找水草肥美的江湖,合则留,不合则去,在颠沛流离中终于鱼跃龙门,克成大业。司马懿就像是一棵站在原地的树,即便缺乏阳光雨露,即便时有狂风暴雨,依然不为所动,倔强生长,最终成为参天巨木。孙权则像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无意中得到了一把钥匙。他试着用这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门,竟然几乎无一落空。当然,世事从来趋于均衡。最后,孙权也尝到了幸运的苦果。

这就是这三位三国英雄打动了我的逆境故事。

逆境有着永恒的魅力。只要星汉一直灿烂,只要地球一直转动,逆境就永远不会消失。既然我们永远无法拒绝逆境的降临,我们为什么不去找寻更好的心态与方法,来面对逆境、认知逆境、改变逆境呢?

爱斯基摩部落一位名叫依格加卡加克的巫师曾经说过:“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这句话点破了逆境的价值与意义。其实,这就是我创作“心理说史”的初衷,这就是我从来也不会被时间改变的初心。

好了,关于心理三国,我已经写了太多,说了太多了,还是就此告一段落吧。长路漫漫,初心不改,就让我们在下一段历史中相逢吧。

陈禹安。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早10:47于杭州嘉绿苑。

本书心理学精要:

高自尊暴力倾向当遭到他人的拒绝或否定时,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

对应推论人们总是习惯于从他人的行为来推断其性格特质和价值取向。

刻板印象偏见人们根据性别、种族、年龄、职业等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防御性推理左右人们行动的主要因素是维持控制、效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以及对消极情绪的尽量避免等。

相似性法则人们在对陌生他人做出爱憎好恶的评判时,如相互间有一些相似之处,就倾向于给出好评。这其中,价值观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很容易相互产生好感,并发展出亲密关系。

选择性偏见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情感好恶、既定态度等来解读外部的客观信息。

启动效应外界某一个特别的信息或物品激发出了人们的某种特别的情感记忆或身份意识。

结局效应人们对于人生中各种事件的回顾性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束之时的情感方向及强烈程度。如果结束之时的情感状态是强烈的正向情绪,那么,再痛苦的历程,也会变得美好,充满意义。反之则反之。

外表拒绝敏感度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担心自己外表不够出众而遭到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自卑性反应。

头衔身高关联一个人拥有的头衔越是显赫,人们对他的身高就会估计得越高。

包达列夫现象不同的身份背景会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某个人性格特质的判断。这是一种验证性偏见。

验证性偏见人们往往根据内心已有的信念或情绪来对外部事物进行评判,以得出与内心一致的结论。

起点效应在一个人的职业成长中,选择或者被选择从什么样的部门、职位作为起点,会极大地影响到未来的职业成就。

邻近优势基于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的相邻接近这一自然便利性条件而对相互间开展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公平世界假设人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份所应得的东西。一个人获得了成功,肯定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而当不幸降临到一个人头上时,肯定也是受害者的咎由自取。

物化冲动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大人物,往往喜欢兴建雄伟壮阔的建筑物来宣示自己的功业,并希望籍由建筑物的耐久性而永垂不朽。

失败深化记忆在比试或争斗中获胜的一方,往往会觉得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而落败的一方,则倾向于认为事情并未完结,从而留下了更为深刻的记忆。

预感一种以梦境或远程感应的形式警告人们危险即将来临的直觉。

社会排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些被剥夺了社会情感联接或者遭到其他个体排斥而陷入孤立状况的人,往往在心灵上备受伤害。

心理脱敏现象那些足以引发个体剧烈心理反应的外部刺激在频频出现后,会导致个体逐渐失去敏感性而见惯不怪。

偏见同化当第一印象形成后,人们在理解或解释后续相关信息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在认知上让其与最初的信念或判断保持一致。

反向歧视出于对社会评价的高度敏感,而对本该特别保护、照顾、优惠的个体或群体施予完全相反的措置,以维护自身的名誉或声望。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往往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智力负效应那些屡屡从自己的聪明中获益的人,往往会变得不再在意他人的需要或感受。但这样的做法最终会给聪明人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或灾难。

习得性无助当个体的多次努力都无法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权后,就会出现绝望冷漠,逆来顺受的思维定式。

强悍的表达方式在说服时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姿态,营造出一种压迫感极强的情境,迫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不作为惯性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后,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即便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具吸引力。

权威模仿在惊世骇俗之事上,模仿权威人物的做法,可以有效减轻当事者的心理压力。

选择性解读对于同一个信息,人们因为自己头脑中的图式不同或需求不同而给出多种多样的解释,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解释。而那些智谋出众、应变能力强的人往往不会局限于某一种解释,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而给出最为契合的解释。

过度合理化效应当一个人的所得远远超过了他的应得,就会引发内心的认知失调,并影响到此后的行为。

反事实思维在经历了影响巨大的事件后,人们往往会陷入对已发生事实的反向模拟之中。这是人类幸运感或懊悔感的重要心理来源。

伯克利甜饼法则拥有权力后的人们很容易进入“掌权心态”而表现出对他人的粗鲁、无礼。

内隐态度就连个体本人也不能准确识别的,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某一种情感认知或反应。内隐态度往往建基于过往某一经验在潜意识中留下的痕迹。

权力悖论权力和自主权两者不可得兼。拥有越大的权力,就意味着越不能自由行事。

信念固着即便是错误的信息或判断被人们接受后,也很难让他们否定这些信念。

压抑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将自己所承受的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与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个体为自己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打击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从而让自己免于心灵受伤。

权力逆信任权力会对一个人信任他人的能力造成侵蚀,让人变得多疑。

矫枉过正误区当人们做出了一个带来了不良后果的错误决策后,往往会在后续的决策中出现矫枉过正的误区,对于新出现的机会畏手畏脚,不敢作为。

蜜月效应当两个人的情感处于热烈升温阶段,相互间的任何要求都有可能得到对方的许可。

类蜜月效应当两个人刚刚结束对立关系之时,每个人对于对方的越格行为会表现出较大的宽容度,以免重蹈关系破裂的覆辙。

权力二八法则权力的边界并非固定。一个人被赋予的权力中只有20%是显权力,另外的80%则是取决于个体的胆魄与决断的隐权力。

禀赋效应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或权利,那么他对该物品或权利的价值评估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从而也更不愿意舍弃。

祈福式慷慨在公平世界的前提假设下,个体希望以自己的各种形式的慷慨付出来换得平安、健康、幸福等回报。

从众行为在集体压力下,人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独立立场,出现从众行为。

自利性偏见人们在对外部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自己,却将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人。

内隐偏见对某一类群体或事物所持有的一种负向、消极的内隐态度。

赌注信号赌注往往代表着一个人内心最为看重的东西,从而也是观察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信号。

行为改变态度当一个人做出了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后,为了克服内心的认知失调,往往会改变先前的态度而与已经无可更改的外在行为保持一致。

重新定义给予同一个概念以不同的解释,以瓦解对方的信念系统,取得说服胜利的一种重要策略。

投入陷阱当一个人为某一件事投入心力、资源后,往往很难自拔,而是倾向于不断追加投入,直至远远超越了理性的范畴,也不回头。

情境智商因应不同的情境,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之和谐匹配的一种综合性应激能力。

与攻击者认同一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遭受到攻击者的伤害后,将攻击者的行为模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施加给其他的人。

反向立场提问从被问者的对立立场设问,将对被问者的考量转化为请教,从而有效达成无刺激质询。

决策后失调一个人在做出了选择后,往往会提高已选择对象的吸引力,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吸引力。

权力E测试哪怕是只被注入了一丁点儿权力,也会让人变得我行我素,不愿意根据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主张。

能力不足效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走向过度自信的陷阱。

安全阀策略当一个人被逼到无路可退的绝路时,就会表现出拼死一搏的冒险倾向。为了避免对手狗急跳墙,掌控局势者在胜券在握的前提下,故意预留出一个活口,适当释放对手的压力,以免两败俱伤。

权力戒断反应当一个人被剥夺曾经拥有的权力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

反向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某个人为了将自己无法承受的负面认知或负面情绪排除在意识之外,而从完全相反的角度去解释同一事件。

社会评价顾忌基于某一基本价值观的社会舆论会有效约束身处其中的个体,按照这一主流价值观的标准来行事。

近因效应最新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

控制效应一个人如果失去对外部情境的控制力,往往导致会导致身心受损,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