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孙权聚齐文武,升堂议事。
孙权与周瑜好久不见,寒暄一句后,立即进入了正题。
孙权命人取出曹操的檄文,给周瑜看。周瑜看了之后,先是一阵大笑,随即怒喝道:“曹贼是欺负我江东没人吗?竟敢如此欺辱我们?!”
诸葛亮昨日以曹操有意掠夺江东美女大小二乔为由,彻底激怒了周瑜。因为小乔是周瑜的妻子,而大乔是孙策的妻子。任何一个男人,都不能容忍他人染指自己的女人。所以,周瑜对曹操恨之入骨,以“曹贼”来称呼他。这与张昭所称的“曹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昭一听到“曹贼”二字,心中疑云骤起,周瑜的论调与昨日显然完全不同,难道他半夜里又变卦了?张昭顿时想起鲁肃和周瑜非同寻常的交情,不由明白了几分。
周瑜又问道:“主公是否已经和众文武商议过对策了?”这句话纯属明知故问,鲁肃事先早已将所有情形一一向周瑜说明。
孙权说:“已经商议多次了。有的劝我投降,有的劝我开战,因此尚未定夺,现在就等公瑾您一句话了。”
孙权在诸葛亮的力推下,好不容易自己做了一回开战的决定,但又被张昭吓了回去。现在,他还是不敢自行做主,又把最重要的决策权交给了周瑜。
周瑜怒道:“是谁劝主公投降的?”
孙权说:“张昭等人,都劝我投降。”
周瑜转过身来,杀气凛凛地面对张昭,质问道:“先生为什么要主张降曹?”
张昭顿感如芒刺在背,心想:“昨天在你府上,不都一五一十告诉过你原委了吗?为什么还要公开发问?”但势已至此,也不能不答:“曹公乃虎狼之人,挟天子而征讨四方,动辄打着朝廷的旗号,如果我们发兵抗拒,就是与朝廷为敌。现在,曹公已经攻占荆州,荆州水军尽入其手,长江天险与我共之,我们哪里能抵挡得住?所以,我的计策是暂且投降,以图后计。”
周瑜毫不留情地怒喝道:“这真是迂儒之论!”
张昭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但迫于周瑜的气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愤怒法则再一次显露奇效。人们总是将那些敢于公开发怒的人视为更为强大,更有能力,更有智慧。此前,两人均为托孤重臣,张昭排名犹在周瑜之前。但经由这一怒,周瑜取得了对张昭的绝对优势,也顺势取得了江东军政事务的控制性话语权。
周瑜为什么要当着孙权和一众文武大臣的面,给张昭难堪呢?这倒不是周瑜有意折辱张昭,以取得内部权力斗争的胜利,而是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
周瑜知道,以张昭为首的庞大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投降态度。如果不能在对曹操开战之前,彻底铲除投降主义,东吴内部势必分成两派,不能齐心合力。所以,周瑜只能用最强势的姿态,毫不容情地扒下张昭的脸皮,杀猴骇鸡,让所有文武的思想集中到“抗曹”上来。而且,周瑜借怒发威,也能让孙权变得坚定,不再犹豫不决。
这正是周瑜深思熟虑后机心暗藏的地方。
愤怒法则果然对孙权也起了作用。孙权大受鼓舞,连忙问道:“公瑾,既然如此,你有何妙策?”
周瑜昂然答道:“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继承父兄余烈。江东方圆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云集,又何必惧怕曹操!”
孙权听了,不觉脸上一红。
周瑜接着说道:“曹贼这次是来战,纯属送死!主公正好为国家除残去秽。”
孙权一直怕曹操怕得要死,第一次听到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十分讶异,目光紧紧地盯住周瑜。
周瑜说:“请让我来为主公分析一下。”周瑜随即列举了曹操必败的四大理由。
第一条,曹操虽然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但西凉马超、韩遂仍然是他的后患之忧。
第二条,曹操所部,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却要弃长扬短,与东吴作战,岂能不败?
第三条,眼看就要进入隆冬季节,军马粮草供应十分困难,不利于久战。
第四条,曹兵多为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必然生发瘟疫,导致战斗力大大下降。
孙权听了这四条理由,深感周瑜所言十分在理,不由心花怒放,放声长笑,积郁已久的恶劣情绪顿时一扫而尽。
周瑜随即掷地有声地说道:“上述四条,都是行兵大忌,而曹操却毫不顾忌,焉能保身?将军擒操,就在今日!”
孙权兴奋地接过话头,说:“公瑾,这是上天把您赐给了我啊!”这样的话,孙权对鲁肃也说过一次。每当孙权这样说的时候,就是他内心的自信程度达到了巅峰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周瑜能够这么干净利落地说服孙权,并坚定了他的信念呢?
说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中心途径说服。说服者在掌握了足够令人信服的论据后,通过开展缜密、系统的分析进行论证说服。中心途径说服是硬碰硬的直捣黄龙。另一种则是外周途径说服。这种方式不从论据着手,而是从情感、感觉、价值认可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外周途径说服是以柔克刚的曲径通幽。
一般而言,采用中心途径说服的难度较大,对说服者和说服对象的要求都比较高。说服者自己首先要寻找到足够多的强有力证据,然后开展符合逻辑的分析论证,才能提出站得住脚的论点,以打动说服对象。同时,说服对象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思考来判断说服者的论据是否真实可靠,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正确无误。
所以,采用外周途径说服相对比较容易达成目标。这是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力量。只要说服者的说法符合人之常情的经验、惯例,就会比较容易让说服对象感同身受。
但是,外周途径虽然见效很快,说服的效果却不一定能持续很久。而中心途径说服,比较费力,但说服的效果能持续很久。
此前,诸葛亮对孙权的激将说服,主要是采用的外周途径说服,通过操控孙权的情绪变话来达成目的。不过,孙权的激情一消退,说服的效力就打折扣了。后来,张昭一恐吓,孙权就故态复萌了。而周瑜的四大理由,完全站得住脚,经得起分析,孙权明了之后,自然对于战胜曹操充满了信心。
这是周瑜的高明之处,也是诸葛亮不得不佩服周瑜的地方。
孙权虽然说得坚决无比,但因为有诸葛亮的前车之鉴在,周瑜还是担心他会再度变卦。周瑜趁热打铁,也学着诸葛亮的套路,用了一记激将法:“我愿为主公浴血奋战,万死不辞,但我也担心主公您狐疑不定啊!”
孙权被周瑜这一激,热血上涌,又是羞愧,又是激动,当下立即拔出腰中的佩剑,一挥而下,将面前奏案砍下一角,大声说道:“诸公听好,如有再敢说降曹者,与此案同!”
孙权终于拿出了一方霸主的气势。孙权的这一举动,其实是一种承诺强化,是通过外在的仪式、动作、信物等来强化承诺,以确保承诺的效度。
我们知道,承诺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承诺对于承诺者的言行具备相当大的约束力。一个无法兑现承诺的人,势必被群体抛弃而成为孤家寡人。孙权此前已经违背过一次承诺了。但那次承诺,是在深宫里私下做出的,见证者只有鲁肃和诸葛亮两个人。在张昭的恐吓下,孙权装聋作哑,偷偷撕毁了承诺。而这一次强化版的承诺,是当着江东所有文武的公开承诺。
越是公开的承诺,越是不敢公开违背。孙权用这一剑,砍断了他自己的退路,也砍断了所有人的退路,充分显示了他决一死战,绝不犹疑的决心。同时,这一剑,也砍出了他的尊严与威信。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个个噤若寒蝉,从此再也不敢提及投降二字。江东上下,再无杂音,形成了一致对外、一致抗曹的合力。
周瑜大喜,说:“主公,曹操虽然夸口说有百万大军,但据我探知,实际上他从北方只带来十五六万人马,加上荆州的降兵七八万,最多只有二十来万。曹兵人数虽然,但已疲乏不堪,人心不齐,不堪一击。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一定能够破曹成功!”
孙权心情激荡,深感欣慰,走到周瑜跟前,拍了拍他的背说:“五万精兵一时难以调集,但我已准备好了精兵三万,公瑾,你先带着这三万精兵上前线,我当你们的后援。你能击败曹贼最好,如不能胜,我亲自和曹贼决一雌雄!”说完,当场把宝剑赐给周瑜,并封他为大都督,总领江东所有人马。同时任命老将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共参军机。凡不听号令者,力斩不饶!
孙权一直在犹疑不决,这三万精兵又是什么时候准备好的呢?
原来,这还是诸葛亮的说服成果。上次孙权被诸葛亮说动,要对曹操开战,鲁肃立即传令下去,集结了三万兵马。后来孙权变卦,但却还没来得及下令解散兵马,到今天就正好用上了。
孙权在这节骨眼上的这一灵机变通,倒给他的形象加分不少。很多人都以为他看似犹疑不决,但其实内心早有定论,只不过一直在等着属下给出最明确的拥护。
心理感悟:让自己没有退路,也许是最好的进取之道。
中心途径说服运用令人信服的论据,开展缜密、系统的分析进行的论证说服。
外周途径说服从情感、感觉、价值认可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以达成的说服。
承诺强化通过外在的仪式、动作、信物等来强化承诺,以宣示决心,并确保承诺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