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没想到,在同学聚会上,当同学们听说他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杂志社的普通编辑时,寒暄了几句就离开了。原来,在整个聚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在围绕着一个人转,那就是29岁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要知道,此人上学时可是一个相貌平平、成绩平平,人缘更是平平的人。就连班上几个已经是创业公司老板的同学,也都在跟这位律师同学称兄道弟。
参加完同学聚会回来,他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同学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恶心的发明!
这样的同学会很恶心吗?在“他”眼里无疑是的,但是在其他同学眼里,特别是这位备受“宠爱”的律师同学眼里呢?应该很美妙吧!
同学会本身就是一场聚会而已,只不过,它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而这与个人的能力、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实际上,一个“同学会”就好比一个缩小版的“大社会”,在这个“大社会”中,一个人所能看到的“风景”和他所能吸引到的“资源”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当你足够优秀时,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让我们来看看沈南鹏的故事:
1989年7月15日,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沈南鹏抵达美国纽约,这年他21岁,怀抱着成为数学家的梦想,准备到哥伦比大学读书。可是,1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数学家,于是退学,转而去了耶鲁大学读MBA,准备向证券、商业等方向发展。两年之后,沈南鹏又回到了纽约,这一次,他带着一个MBA学位和一张中国人的面孔,去华尔街寻找未来。
可是,此时的他一无所有,没有工作经历,更没有创业经验,没有人愿意给他这个“菜鸟”机会。那段时间,他一个接一个公司去应聘,但都失败了。最后,花旗银行给了他一份普通的银行投资工作。那是一份竞争性很强的工作,他每天都在担心是否会丢掉工作。
如今的沈南鹏,早已经麻雀变凤凰。现在被叫作“投资家”的沈南鹏拥有多重身份,他的头衔包括“如家酒店连锁联合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及董事”“分众传媒董事”。当然,他最重要的一个身份还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集众多身份于一体的沈南鹏,再也不用去寻找资源和人脉,而是有太多的资源和人脉主动来找他,甚至来求他。
从沈南鹏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平庸和出色的不同人生阶段,会面临截然不同的境遇。这也正印证了现在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观点:“人脉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在很多人眼里,建立人脉要靠主动,甚至讨好和巴结,但结果往往费力不讨好。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效果更好,就是通过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以此来成为吸引别人的焦点。
没错,与其花时间在认识更多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来提升自己。当你还是一只丑小鸭时,人人无视你,远离你,当你成为一只白天鹅时,各种人脉和资源也就不请自来了。
早在1974年,心理学家霍曼斯就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跟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交换)中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交友强于己”,阐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有这些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不够优秀时是最容易抱怨的时候,但也是最没资格抱怨的时候。花费时间在抱怨上,只会让自己的境况更加糟糕,花费时间在自我提升上,才是明智的选择。
4.自卑是可以化成动力的
有一些人,他们曾非常自卑,为何最后却扭转局面,做出了不小的成就?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能够化自卑为动力。自卑,看似是一个很负面的东西,实则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良好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积极地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被一个叫作“自卑”的东西牵绊着。因为自卑,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更没有勇气去抓住近在眼前的机会。
其实,这世界上并没有绝对自信的人,每个人的内心多少都有一些自卑。读过下面这个故事,你就会相信。
美国有部电影叫《金牌庄逊》,电影里的主人公庄逊就是一个看似绝对自信的人。有一次,庄逊参加奥运会滑雪前,接受记者采访,面对记者“谁将获得第一名”的问题,庄逊表现得信心十足,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傻,你应该问,谁将获得第二名,因为第一名当然是我!”
庄逊所展现的,是一副“非我莫属”的绝对自信。可是,谁能知道,当他回到家后,却满脸担忧地问女友:“万一我拿不到第一名怎么办?”
原来,看似绝对自信的庄逊,其实内心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感。天下无人不自卑,这是绝对的事实。这个结论可不是我下的,而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研究得出的。
那么,几乎人人都心怀自卑,为何有的人能够走向成功,有的人却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一无所成呢?甚至还有一些人,他们曾非常自卑,为何最后却扭转局面,做出了不小的成就?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能够化自卑为动力。自卑,看似是一个很负面的东西,实则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是一个善于化自卑为动力的人。
那一年,白岩松从一个不知名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开学第一天,他同桌的女同学问他:“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白岩松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看来,出生于小地方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
就因为这一问,他整整一个学期没敢再和这个女同学说过话。不仅如此,由于被自卑困扰,白岩松不善交际,一个学期结束时,班里的很多同学都还不认识他。整个大学期间,白岩松都是在自卑中度过的,以至于每次照相时,他都要戴上一个大墨镜,以掩饰自卑的内心。
不过,白岩松并不是一个任由自卑主宰的人,他在努力地抗争,特别是在进入央视之后,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多用十二分的力气,力求做到最好。他相信天道酬勤,更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就是靠着这样的努力,他终于成了今天的知名主持人,而且是镜头前自信满满的一位主持人。
可见,自卑是可以转化为动力的。除了白岩松,这样的人物其实还有很多,物理天才霍金、音乐大师贝多芬等,无不是化自卑为动力的典范。
那么,为什么他们能战胜自卑,我们之中很多人却不能?
其实,导致一个人无法战胜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心态问题——不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自卑!在这些人眼里,自卑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实际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这就告诉我们,大可不必对自卑“羞于启齿”。而能否正确认识自卑,就是战胜自卑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知道心理学家怎么定义自卑吗?心理学家说,自卑心理是一种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社交、工作、生活中总认为不如别人,不能良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没错,你的自卑很可能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极有可能是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不如人,而并不是你“真的”不够好或者不如人。
直面自卑,同时做到尽量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是战胜自卑的两个关键点,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再把自卑转化为动力,也就不是难事了。自卑和自信只有一层窗户纸的距离,就看我们是否有勇气捅破它。
自卑让人痛苦,让人止步不前,唯有化自卑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有所成就,从而真正地走出自卑。
5.可以苦闷、可以失落,但不可以内心空虚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空虚,恰恰是因为我们空闲时间太多。一个人要充实自己,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我们宁可苦闷、失落,也不可以让自己空虚。空虚是蛀虫,蚕食着我们鲜活的生命,让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一具丧失希望和价值的“行尸走肉”。
从物质上来说,现代人的生活基本上走出了匮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美好的,虽然丰富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但精神上的空虚依然存在,依然困扰着很多人。甚至有些人,物质上越丰富,精神上反而越空虚。
其实,人生路上失意总是难免的,但无论得意时还是失意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空虚之中,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宝贵的,容不得我们挥霍浪费。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通过读书、看电影、交朋友,或者周游世界来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在精神上更加充实,也更有高度,才能让未来的自己充满能量。
有个叫马利安·道格拉斯的人,不幸的是,他失去了5岁的女儿。更加不幸的是,10个月后,他再次失去一个女儿,一个仅仅在这个世界上活了5天的女儿。接连的打击让这位父亲吃不下睡不好,对生活的信心也丧失殆尽。
有一天,4岁的儿子缠着他,非要让他造出一条小船。他实在没有心情,可是小家伙很缠人,没办法,他只好给儿子造船。这一天,造这艘玩具船花费了他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当完成时,他突然发现,这3个小时也是这段时间以来他感到最轻松的时刻。他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应该让生活充实起来。
从第二天开始,他为自己列了一个清单,一方面是修理家里所有需要修理的东西,同时,晚上还到纽约市参加成人教育班,不断学习进步。周末还去当志愿者,协助红十字会和一些慈善机构募捐。
他简直忙得没有时间去忧虑了。就这样,他从沮丧中走出来,重新走上了美好生活的轨道。
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空虚,恰恰是因为我们空闲时间太多。比如做着早已经驾轻就熟的工作,感到百无聊赖,空虚至极。一个人要充实自己,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我们宁可苦闷、失落,也不可以让自己空虚。空虚是蛀虫,蚕食着我们鲜活的生命,让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一具丧失希望和价值的“行尸走肉”。
失意的人生需要充实,进而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希望和信念。不曾遭遇挫折的人生同样需要充实,因为充实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充实的人能够放平心态,能够正确看待人生得失。充实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