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HNET公司的市场部主管皮蒙·卡佩斯告诉我:“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它们早就过了任务期限,至今仍在计划表中躺着,而我早就忘了它们。现在我才想起来,在我遗忘掉它们之前,曾有过一段把它们拖延再拖延的痛苦经历。”
令人遗憾的是,处于拖延症中的人也许并不惧怕失败--有时候不过是因为懒惰。他懒得做这个,懒得做那个,结果就是大事不做,小事不愿意做,最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在短期内,如果你“懒得去做”而不是真的不去做,那么它只会影响你的这一件单独的工作本身,但长期以往,你没有战胜这种坏习惯在其他工作中的蔓延,那么你的整个工作的情绪都会受到强烈影响。
卡佩斯说:“在发现情况如此严重后,我的自责、负罪感、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等情绪油然而生,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我陷入了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折磨。好像所有与精神有关的症状都来到了我的生活中,并在我的大脑中一块爆炸。”
为什么它会发生于一类人的身上,而不会出现在另一类人的身上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发生拖延的人群总对自身抱有很高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太高,结果反而无一例外地失望,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过于自信变得毫无自信。
比如说,让一个人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木板,当将它放在地上时,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走过。但如果将之架到两座高100层的大厦最顶层的时候,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走过去了,或许连尝试一下的人也没有。
喜欢拖延的人,多数就是那些把目标架到100层的高楼上的人,他们在开始时自以为可以办到,其实他根本办不到,最后只能拖延了之。
“鼓励型”拖延
这也可以叫作找刺激型的拖延者,这类人大部分时间处于拖延中,只在最后几分钟才用尽全力,一头扎进忙碌带来的快感中。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从高强度的“冲刺性”工作中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逃避型”拖延
这类人恐惧失败,结果也与成功无缘,他们有时甚至表现为害怕成功。他们不够自信,也缺乏意志力。而且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宁愿别人认为不成功是不够努力而不是他的能力不足。
“决心型”拖延
这类拖延者缺少决断的勇气,他们怕承担责任,以为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棘手的事情。事实上,正因为他们从来下不了决心,所以才导致自己陷入挣扎的怪圈。
理查德·比瑞博士是我们的合作研究者,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咨询中心研究管理与心理问题,他观察到拖延症者之所以害怕失败,可能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为成就而奋斗,是一件令人恐惧的、冒险的事情。
这些假设是:
选择做什么事情直接决定了个人能力--如果我选择不去做,就没人能否定我的能力;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个人价值--我的能力越强,我的个人价值就越高,别人就越能认同我;
不把事情做失败反映了个人价值--我如果没有失败,即使不做,也不会失掉别人的认同。
渴望别人的认同没什么不好,但将自己的价值、能力与认同混为一谈是不对的。表现的好坏固然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或是否有价值的一个标准,但却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只是基于能力,还基于态度、价值观、认知水平,以及行为。至于结果,恰恰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结果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能力怎么被定义不重要,但将之看成自我价值的单一决定因素,问题就会产生了。
因为基于能力的价值判断,人们最在意的是是否失败过,而不是是否曾为成功努力过,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陷入低水平的满足中--相信他们个人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相信他们有能力做更多的事。
但是,这些人为什么表现不好呢?他们给出的解释是他们没有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到。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使许多人陷入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中,但他们仍然不愿意挣脱出来,他们愿意承担人们对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的责备,而不愿意被看成是无能和无价值的人。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有失败,只不过没将自己成功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已。
拖延给他们带来了痛苦,但也缓和了他们以上这种恐惧,至少他们不用担心自己被人看成无能或是没有价值的人。不过,现实往往是讽刺的,拖延到了最后,他们会发现,对他们自己不满的不是别人,反而恰恰是他们自己。
我们可以用“危机管理”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当人们面对任务时,身后燃起了一把火--要么被烧死,要么完成目标。面对这种必须做出的选择,为了免除身后的切实的危险,人们有可能踏上100层高楼之间的木板,“勇敢”地走过去。这样,就以一种恐惧战胜了另一种恐惧,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但是,这只是暂时现象。长期来看,在意志力没有得到释放的情况下,他们还将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如果只靠这种特殊的危机管理来渡过难关,他迟早会陷入不可挽救的危机中。
而且,这种方法还会导致一种可怕的倾向--有些人似乎很享受利用恐惧战胜恐惧之后的放松感觉。他们往往认为,没有拖延,就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危机就没法解决,却往往忽视了正是拖延带来了目前的危机。另一方面,如果问题长期解决不了,他们也可能自暴自弃,从此逃避这些困难,变得彻底丧失意志。
卡佩斯还举了他的一名市场部手下的例子。面对长期的工作成绩不理想,这名手下特别无法接受--虽然只要改掉恐惧失败的毛病就可以了,于是他选择了申请调职。“我要去销售部。”他说。卡佩斯劝他最好三思而行,至少不要去工作压力更高的销售部。但这名手下去意已决--在这种错误的决定上,有的人倒是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果断与强大的意志。两天后,他如愿去了销售部;又过了13个小时,他离职了。
无论如何,克服拖延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习惯,两者都需要意志力的支撑。意志力不是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让个人生活更加美好的管理科学。因此,意志力是可以锻炼的,就像肌肉一样,经常锻炼就会增强抵抗力,过度使用则会疲惫不堪,抵受不住诱惑。
握紧你的拳头
在你需要意志力时,把你的拳头握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技巧,你不需要经历任何课程的专业提升,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感受并且增加自己的意志力。
握紧拳头有什么效果呢?人的精神总是受到肉体活动的影响,肌肉变紧张可以有效地激活我们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意志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分派一些有点痛苦的任务让一组志愿者去完成。比如,双手浸入结冰的水中,喝一些稀释的醋等等。
结果显示:当受试人员面对痛苦时,肌肉就会变得紧张,当握紧自己的拳头时,他们承受不适和痛苦的水平大幅上升了。
让别人监督你
一个人摆脱一个坏习惯十分困难,如果有其他人参与,过程会轻松很多。所以不妨把朋友同事聚到一起,大家一同来做某一件事,可以先从小事做起,监督别人,也让别人监督自己,共同完成目标。如果这一步有成效,则可以慢慢转化成自我监督,使自己替代朋友的角色,自己监督自己。
随时接受批评
不要害怕别人的批评--尤其当有人指出你与拖延有关的毛病时。你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告诉倾听者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你为什么会恐惧失败呢?有些工作明明在一小时内就可以完工,为什么你却拖延了至少24小时呢?讲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听听他们的意见,让你的老板或下属为你提出最贴近事实的见解。
你可以尝试接受他们的建议,按照他们的指点去把事情完成,再跟你自己过去的做事风格比较一下,让自己回答:“哪一种是比较好的做法?”通过比较,你会发现自己身上与缺失意志力有关的一切弊病,并且能够分辨自己以前的做事方法是对还是错。
让“享乐”离你远点
哲学家伊壁鸠鲁是“享受主义”的疯狂提倡者,他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生活的目的是快乐,天生的最高的善也是快乐。”“人为什么行动?”在回答这个命题时,伊壁鸠鲁认为,我们不但要考量行动本身是否有趣,还要考量它所带来的副作用。短暂快乐固然需要,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才是最可贵的。
“幸福是什么?”管理学家霍布斯对此的回答是:幸福不过是无穷无尽的欲望--人们完成了一个欲望,必会追求下一个欲望,永无休止。
很显然,人们在接受这些生存哲学时,会和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做出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会把快乐与自己的事业融合,让意志力更加强大;
有的人则会借由“追求快乐”的借口抛弃自己的事业,然后成为享乐主义的原教旨信徒,成为一个纵欲者和不负责任的自私鬼。很多人的生活都似乎陷入这样的一种矛盾和两难的境地。弗洛姆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写道:“人们一方面接受那种强制性的劳动道德,一方面又希望在一天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之中无所事事。一面是传送带和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另一面是电视机、小汽车和性刺激,两方面矛盾地结合在一起。强制性工作和什么都不做都会使人精神崩溃。”
信仰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人们总在工作狂和消费狂之间来回迷惘。一方面,人们有高尚的追求和梦想去实现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和行动力主要表现在消费上,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追逐市场上那些最新发明的玩意儿、最新式的东西。
虽然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人的本性,就像弗洛姆说:“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这是沉溺于享乐带来的恶果。但对热衷于享乐的人来说,这不过是每个人的“梦想”中的一个过程,而至于商品是否真正有“用”,倒不再是重要的了。一旦陷入这些享乐的陷阱,你就会离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越来越远,而且保证你很难再有机会接近它们。
他们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处于享乐状态的人意志消沉,不再有进取精神;他个人的发展意志很快就会衰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如果这样的人非常多的话。
他们只关注享受,不关注创造。凡是能刺激感官的东西都是他追求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大量消耗,自然和社会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他们不光造成资源的紧张,还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他们追求个人感官的愉悦,利己主义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只为自己考虑,无论这种快乐是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这种思潮大量蔓延,当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团队也就不复存在,组织也将逐渐涣散。
他们的追求对于身边人的影响更大,起着很坏的示范作用。在他身边的人,或许根本没有财力、物力来满足一些奢侈的需求,但在享乐分子的影响下,他们会选择另一种享乐的渠道:放纵。对待人和事漠不关心,导致自己生活变得一塌糊涂。
只关心如何利己的享乐主义会使他们个人陷入重重的麻烦之中,但他们会把原因归结到外界,却不明白:控制心态的主动权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不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是那些跟在时尚的屁股后面跑的那些人。他们追求个性,同时也追求先锋,对于刚刚上市的高新技术产品,不管是手机也好,电脑也好,总会第一时间成为它们的拥趸。这些人似乎更喜欢享受虚荣。商品给他们带来的欲望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背后的“档次”和“品位”。
这些享乐主义者会有千篇一律的表情和动作,卡布奇诺、星巴克、哈根达斯、苹果电脑(手机)、宜家家具等,所有的目标都是千篇一律的。对他们来说,购物不是为了用,倒是为了享受,而享受基于的是他人的评价:不买最贵的,就无法体现自己的时尚。
严格来说,他们不是在追求时尚,而是时髦。追逐时髦使他们陷入追逐流行和时尚的怪圈中,使他们看不见眼前的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去追逐新奇的东西,完全偏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并使本该具备的意志力轰然倒塌。
他们考虑的只是不要被别人甩下,殊不知,被这种潮流甩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更多的时候,当人们辛辛苦苦追上时髦,才发现自己追逐了半天的目标早已经成为过去,只能埋下头接着奋力向前追。
当生活陷入无限的追逐中,反而会失去快乐的意义。对享乐不计后果的表现,就是“月光族”的诞生。中国和美国都有大量的月光族,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他们对于享乐的追逐:“我留着这些钱干什么呢,不如赶紧花光,买我想要的东西。”有了一点钱,他们就想花掉,而不是存下来,等到攒多的时候做一些对自己事业和生活有利的事情。
由于每月都没有积累,他们不堪重负。但即使负债,也不能阻止他们享受的步伐,而且从不警醒。
苏珊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她的家庭对她的学业有一定的支持,再加上一些奖学金,完全可以顺利读完耶鲁。但她崇尚享受,从不考虑自己的支付能力。结果,第一学年她就利用信用卡消费了1万美元。到第二年,她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已经高达2.5万美元。
现在,她不是为能不能做好毕业论文而发愁,而是为资金能不能坚持到毕业答辩的时候痛苦不已。
一味享乐的人,他们不会在意长远计划,因为他们不在乎创造,不在乎付出,更不在乎为自己或团队的未来谋划。就像一位喜欢把公司的盈利都花光而且花到娱乐上的老板,一定是事业的悲剧一样。贪图一时的享乐可以满足感官的需要,但却失掉了未来。他将整个基础挥霍一空,等到想重新来过时,已经比登天还难了。
有一天,比尔·盖茨开车去希尔顿饭店,一位朋友和他同行。他们到了饭店才发现,普通停车位几乎已经满了,不过,旁边的贵宾车位还空着不少。
朋友就说:“我们为什么不把车停到那里呢?”
“贵宾车位需12美元,这绝对不是一个合理的价钱。”盖茨这样回答。
“这个钱由我来付。”朋友坚持停在那里。但是盖茨还是没有同意,他认为普通车位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比尔·盖茨的坚持下,他们绕过贵宾停车场,终于找到了一个普通车位。
盖茨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他身为世界首富,却小气地不肯付12美元一小时的车位费。但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当你为一件商品付出不对等的金钱时,本身就预示着你有一个不好的思维习惯和消费价值观。
我不是要你学习这些坐在金字塔顶端的超级成功者的小气,而是看到藏在他们大脑中的做事方式与思维习惯,让自己的意志力在享乐面前筑起一面坚固的高墙,远离享乐,去做值得做的事情,这才是成功者制胜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