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为什么“慢吞吞”
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做事情总是慢吞吞。吃饭慢,洗手慢,写字慢,不按时完成作业,拖拖拉拉……父母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给孩子制订计划表,反复督促孩子“快一点”,却似乎效果微弱。
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由于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好,他的动作比成人慢是正常的。如果我们用自己的速度要求孩子,孩子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在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慢吞吞时,要拿他跟同龄儿童水平相比。
如果孩子的做事速度与同龄儿童相比依然明显慢,比如有父母反映的“让他洗脸,喊了3分钟,他还在玩龙头,毛巾都没湿;上厕所要上半小时,洗澡不催不出来;叫他写作业,他先削10分钟铅笔,然后翻10分钟书包,接着喝水、玩橡皮、摆弄笔帽……”这种才能判断为真正的“慢吞吞”,或者说“拖延症”。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苦恼,孩子动作实在太磨蹭,做事效率低下,学习易分心,不到最后一分钟不肯做作业……
在帮助孩子解决慢吞吞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慢吞吞。一般而言,有如下几个原因:
1.缺乏时间观念
与成人相比,孩子天生对时间有着“感知惰性”。这是因为时间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过于抽象,他们认为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总有时间任他们挥霍,所以很难体会到时间的重要。而有些父母一边抱怨孩子磨蹭,一边又不断跟在孩子后面“收尾”,孩子就更加觉得不用着急,反正有爸爸妈妈在,他们会帮我解决问题,我根本不需要担心时间不够用。
2.缺乏条理
儿童的心理过程随意性很强,想问题、做事情常常“天马行空”,想一出做一出,想到什么立刻就要去做。比如嘟嘟小时候就常常吃饭吃到一半,跳下椅子去玩玩具。这种做事方式杂乱而无条理,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分心,最终导致写作业时一会儿摸摸铅笔,一会儿玩玩橡皮等情况,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3.气质原因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气质由遗传决定,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动作速度会快于黏液质和抑郁质,后两类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慢性子”。但是慢性子未必是坏事,比如黏液质的孩子明显比胆汁质的孩子更踏实、沉稳、专注、细致。如果你的孩子虽然动作不快,但做事专注、细致,那么你就不必强求他一定要与其他孩子一样快。
4.缺乏自控力
比起三四岁的幼儿,学龄后的孩子已经渐渐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也知道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后果,但他们依然常常有着“学业拖延症”。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思想上不重视,或是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会合理分配学习和玩乐的时间,不懂得如何制订时间计划,进行自我规划,于是常常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对于这类孩子,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时间管理训练。
“慢吞吞”是孩子的天性,需要父母帮助矫正。
找到孩子“慢吞吞”的原因,对症下药,孩子才能过得更自控,更有规律。
关注孩子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
二、帮助孩子感知时间
孩子由于天生对时间有着“感知惰性”,所以很难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在他们眼中,时间似乎是不会动的,他们可以玩到很晚不知疲倦。所以,时间管理的教育最好从让孩子感受时间开始。只有对时间有了感觉,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孩子才能去管理它。
感知时间的教育宜早不宜迟。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教孩子熟悉基本时间概念: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黄昏、前天、明年……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每个时间段大致应该做什么,让孩子懂得大块时间的划分,且明白时间时时在流动、变化,过去了的时间就永不能再回来。其次,我们还应该让孩子学会分辨准时、提前和迟到的概念,并懂得迟到是不好的行为。再次,要让孩子建立“开始”与“完成”这两个概念,并明白一件事“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件事,做到条理清晰。
孩子四岁以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买一块手表或一个小闹钟,带领孩子观察钟表,让孩子看到指针走了多少,帮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时间概念。在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可以指着表盘,具体报给孩子时间,比如“我们六点开始吃饭,争取半小时吃完,也就是分针走到6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常常对闹钟、手表表现出“敬畏感”,闹钟的威力远比父母的催促更有效,而手表的提醒也常常能让孩子更注意时间。即使孩子忘记时间,手表、闹钟也会提醒他记得。
这里我们要注意,如果想要孩子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最好买有表盘的手表。比起只显示时间数字的电子表,有表盘的手表能让孩子直观看到指针的转动,从而能更好地认识时间。
除了认识钟表,在孩子小时候,我们最好能把时间具体化。比如给孩子买一个沙漏(5分钟、10分钟的都行,不要超过20分钟),跟孩子一起看看,沙子的流逝有多快,5分钟能有多长。我们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些计时做事的游戏,比如数到30需要多久,1分钟内能不能扣完上衣的全部纽扣,5分钟能不能收拾完玩具,10分钟能不能读完一个童话故事……让孩子直观感受到1分钟究竟有多长,5分钟能做哪些事。
在孩子认识钟表的同时,我们不妨用限时(倒计时)的方式,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某件事。比如孩子吃饭总是拖拖拉拉,父母可以规定,晚上6点开始吃饭,6点半结束吃饭,到时间就收拾桌子,不管有没有吃完。在规定时间的同时,为了让孩子明白半小时究竟有多长,最好能同时把手表放在旁边,告诉他半小时就是分针走6个大格子;或者把沙漏放在旁边,告诉孩子半小时就是3个沙漏的时间。限时的好处是让孩子体会到紧迫感,更懂得珍惜时间。
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时间期限”,我们还可以带孩子观察食物外包装上印着的保质期,使他知道食物过期就会变质,时间不等人。
在孩子逐渐认识时间、珍惜时间、管理时间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表扬孩子珍惜时间的点滴瞬间。心理学中“强化”的概念告诉我们,当孩子的某一种行为受到表扬时,他就会更积极地进行这项活动。所以当孩子开始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表扬。表扬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说“孩子你真棒”,而要落实到细节,比如“你今天吃饭比昨天节约了十分钟,你很棒,这十分钟你可以用来玩玩具”之类的话。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一个环节做得好,下次他就会重复进行该动作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矫正孩子的时间“感知惰性”,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快速流逝,永不静止。
让孩子感知时间的教育不妨早一点,不要等到上小学后孩子学习效率低下了再开始。
给孩子买只手表或闹钟,家里放上一个沙漏,孩子更能直观感受到时间的变化。
三、制订计划,有效管理时间
为了让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更高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制订计划,有效管理时间。
1.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以克服孩子随意性过强、不够专注的毛病
上小学以前,培养孩子的条理性主要从生活习惯开始。儿童敏感期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两岁半到四岁这段时间里处于秩序敏感期,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培养。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孩子有规律地生活,是培养孩子条理性的重要前提。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公共作息时间,把孩子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做游戏、午睡、看动画片、睡觉等的时间相对固定下来,按照时间表行事,非特殊情况不要随意打破,力求形成孩子的生物钟,使孩子初步建立起时间安排的条理性意识。同时,让孩子自己动手收拾玩具、书籍,也能帮助他养成“整理”自我空间的习惯,有助于能力“迁移”,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
2.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事有轻重缓急
好钢需用在刀刃上,我们要把最佳的、最有效率的时间花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先解决重要的、紧迫的事情。如何让孩子明白事有轻重缓急呢?日常中我们可以经常让孩子去分析,在相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带来的不同收益如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等的,不同的是我们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我们要给孩子养成回家立刻做作业,绝不拖拖拉拉的习惯。有些孩子看起来总是慢吞吞,回家先玩一个小时,然后吃晚饭,晚饭后开始看电视,直到快睡觉了才开始草草写作业。面对这样不分轻重、不辨主次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给他定下规矩,回到家先写作业,作业完成才准做其他事情。
在孩子学会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列出未来一天要做的事情,然后以重要性为横轴,以紧迫性为竖轴,从横竖两个维度进行标记,找出两者交叉之中最重要、紧迫的事情,先集中心神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依次解决比较紧迫、比较重要、不很紧迫、不很重要的事情。
轻重缓急起初最好是父母帮孩子判断,到孩子熟练后,可以由他自己来画表格。如果孩子能掌握这种方法,他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分配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或者分配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学习起来自然轻松而高效。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评估任务:哪些是必做的,哪些是可以放放的;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自己喜欢做的,哪些是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然后让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笔,给任务分类。根据这张表,先做重要的,删除一些可以不做的,把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搭配起来交叉做,力求劳逸结合、喜恶交织、动静穿插。
评估轻重缓急的过程起初很麻烦,但是做熟了之后,效果很显著。
3.帮助孩子制订计划,列出任务清单
在制订计划前,我们要和孩子计算一下,他有哪些具体的任务。学龄前孩子的计划与上小学后的计划是大不相同的。这里我以小学之后的学习计划来进行说明。
父母可以先和孩子列举出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比如英语有多少单词、多少语法,数学有几个大的知识点,语文有哪些单元,等等,然后列出一周学习计划,再把一周任务内容平均分配到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在纸上列出几点到几点,学习什么内容。在学习的时候,按照时间计划一步步进行,将学习任务逐一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计划不要定得太高太难,尤其是给弱项要留出足够时间,否则孩子只会觉得疲惫不堪,难以完成,自信心受挫。
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检查效果。比如9点到10点的任务是背完20个单词,如果顺利完成,就在计划表中用粗笔划去这条,醒目地告诉孩子,他已经做到了。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则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为何没能完成计划,是自己不够专注,还是任务设置过难,等等。通过反思,摸索出适合孩子学习能力的时间节奏,不断修正学习计划,使计划更贴合孩子自身。
列学习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广泛的阅读决定一个人的素养与底蕴,这不是只看课本能取代的。
4.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利用零散时间,每天多学一点点
整块的时间常常比较难得,日常生活中零散的时间则相对更多。我们不妨教会孩子把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每天多学一点点。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积累。
比如,可以让孩子每天早起洗漱的时候,默背前一天学的数学公式;上学路上,可以回顾昨天背过的单词,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观察自然变化上,让观察力更敏锐;饭前饭后的休息时间,进行预习;睡前20分钟,在头脑中画出当天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等等。当然,零散时间不必全部利用来学习,否则人会觉得很累,只要拿出一半来进行有效学习,孩子的成绩就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5.给孩子管理自我时间的动力。我们常常责怪孩子时间观念不强,却没有反思,孩子为什么没有管理时间的动力。
动力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是自主的感觉。如果孩子能自由支配时间,而不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思来,他就会更有积极主动性。当然,如果孩子把时间全挥霍在玩乐上,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最好是给孩子一个弹性的范围,在范围内,孩子可以自己管理时间。比如,时间计划表里有孩子喜欢做的、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他会为了不耽误这个时间,而自觉提高前面的学习效率,以节省出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
这时,我们不妨为孩子建立奖励机制。若原本计划一个小时完成的作业,孩子能提前十分钟做完,且做得很认真,我们不妨把这多余的时间奖励给他,让他自由地做别的事情,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看课外书,等等。这样的机制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管理自我时间的动力。
6.把握学习节奏,为孩子留出足够的娱乐、休息、体育锻炼时间
让孩子学会掌控自我的时间,并不是让孩子除去睡觉外都坐在桌前学习,或者做父母认为对的事情。一味学习,不懂得休息,这不是珍惜时间,而是在摧毁孩子的幸福感,让孩子觉得自己任务繁重,生活辛劳。父母要教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做事情出效率,效率越高则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惜时间。
我们大人也有类似感觉,一天中总有几个时间段工作效率很高,但是高效地工作半小时、一小时后,就会渐渐有疲惫的感觉,不得不硬撑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空余时间,设定一个劳逸结合的学习节奏,比如,让孩子每学习半小时就休息十分钟,在感到疲惫前先休息,一张一弛。
玩乐和体育锻炼也如此,都能让孩子情绪更高昂,精力更充沛,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补充。
教会孩子有条理地生活,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孩子能更好地管理自我时间。
画出详细的时间安排表,按照表格执行任务,孩子能更加自控,更会规划人生。
零散时间利用起来,日积月累,“财富”惊人。
劳逸结合不可少,孩子的身体与心灵健康比学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