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实是人生的重要品质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的高中,118名二年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一些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此事被任课女教师Pelion发觉,判定为剽窃,八名学生的生物课得分为零,并面临留级危险。在一些当事人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校方要求女教师提高那些学生的得分,这位27岁的女教师愤而辞职。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校董事会不得不在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见。结果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女教师。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更加重要。一些公司已经传真给学校索要当事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今后永远不会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可见,诚实是人际交往与社会准则中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公共义务,更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
教导孩子信守诺言,做一个诚实的人,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帮助。我们应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只有诚实不说谎、信守诺言,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誉。为人诚实会使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受到别人的欢迎、尊重和信任,具有诚实的品质往往能使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受到更多的关怀。反之,若经常说谎,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话不可靠,不愿与你交往,即使你偶尔说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
此外,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更容易成为对自己、家庭、社会都能承担起责任的人。
诚实对一个人成长发展来讲,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绝不能掉以轻心。
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首先要从生活点滴做起。父母应给孩子制定具体明确的规则,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等等。
在孩子小时候,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抽象地为他讲解诚实是什么,或者诚实的重要性,他很难听懂。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孩子共同阅读一些有关诚信的图书,给孩子讲述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如《狼来了》),讲完之后与孩子一起讨论有关诚信的话题。同时,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给孩子分析诚信的重要性。比如针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必将受到惩罚。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在日常中渗透诚实教育,孩子比较容易听懂,也乐意接受,且易落到实处。
发现孩子有不诚实的习惯,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要觉得孩子小就无所谓。如果孩子说了谎,而父母不以为意,不去纠正,孩子说谎的动机就会加强,说谎的频率就会加大。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日常,经常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测孩子的心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也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还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动向及心理变化。
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及时掌握此时此刻孩子的心理状态,洞察他们不诚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与纠偏,将这种不良倾向及早扼杀在萌芽中,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批评了事。
总而言之,家庭是儿童品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优良品质形成的奠基石。在充满民主、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中,孩子的诚实品质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为人诚实会使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受到别人的欢迎、尊重和信任,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无疑有重要作用。
加强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能使孩子抵御不良品质的侵袭。孩子一旦形成诚实的品质,就不容易在父母、老师、同学面前弄虚作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对他的人际关系发展无疑有重大意义。
我们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与体察孩子隐情的细心,将诚实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中。
二、分清说谎与幻想
嘟嘟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喜欢“打小报告”,“祺祺打了我”、“凯凯撞了我”,等等,让老师应接不暇。那段时间,她回家时常常很不高兴地告诉我们,她在幼儿园里没有朋友。我们向她解释,小伙伴们只是不小心碰到她,不是打她,也不是欺负她,她却总是十分生气地强调“就是打我”。有一次,凯凯在跟她玩的时候,把整杯水倒在她身上,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情,嘟嘟仍然坚持说:“不是泼水,他是在打我!”
这件事情,表面看来是孩子在撒谎。但我们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他的世界中的“打”字与成年人认为的“打”完全是两回事。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孩子喜欢用“打”表示“受欺负”、“他不照我说的做”、“不愿意”、“走开”等复杂的意思。当孩子跟我们抱怨谁谁谁打他了,潜台词是他觉得自己被欺负、受委屈了。
孩子在3岁以前,基本是不会说谎的。有时候我们发现他们说话“不老实”,那其实不是孩子在欺骗你,而是他的特殊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这种特殊情况。
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向你述说一个捏造的故事,或者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时,他并非是在说谎。因为他有时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3岁之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萌芽。孩子会把看到的与联想的、真实的与希望的、做过的与记忆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比如说嘟嘟曾经用不太利索的语言跟我形容她看见了“天马”,一种有翅膀会飞的白马。我们知道,那显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她说得极为认真,一脸诚恳,仿佛真的亲眼所见。而这种马,其实是她看了动画片后产生的想象。
也就是说,孩子幼年的时候,经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很难准确表达出意思。这并非他在说谎,而是连他自己都以为自己说的是真的。家长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撒谎,免得错怪孩子。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化”阶段,他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任何东西都是自己的,他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他都能解决,也相信,任何事情,只要他说出口,就会心想事成。
比如,妈妈告诉他:“柜子里有你喜欢吃的巧克力。”他打开柜子一看,真的有巧克力。这时他不会感知到“巧克力原本就存在于柜子里”这件事,他会觉得:妈妈好厉害,她说一句,巧克力就真的出现了。他还会觉得我也能这么厉害,只要说出口的话都能成为现实。之后,他会不断地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话语,只为了能“心想事成”。
类似的事情还有,孩子在吃饭时打翻了碗,哪怕父母当面看见,他也可能说“我没有打翻”或是“碗好好的”之类的话。父母常常觉得,这孩子太“坏”了,当着大人的面也敢撒谎。但其实,他只是很认真地以为,自己说出口就会成为现实。当他看见父母因为他打翻碗而不高兴,他就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美梦成真”,避开父母的责骂。
当然,当孩子三四岁以后,渐渐能够分辨现实与想象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有些时候他是在故意撒谎,而非弄不清真相。这种时候父母一定要认真与孩子交谈,告诉他说真话的重要性,帮助他养成诚实的习惯与品质。
幼儿说谎,大多不是有意撒谎。此时的他们感情比较丰富,而语言表达与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常常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成真事儿说出来。
当孩子无意识说谎时,我们不要去指责怪罪孩子去说谎,而应帮助孩子正确地分析这些语言。
三、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
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方法一错,什么教法都是无效的。
很多人习惯于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一旦孩子犯错误,便习惯性地指责孩子。然而我们需要知道,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会涂抹上怎样的颜色,有着怎样的品行习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行为。我们在思考孩子的问题时,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如果孩子的说谎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种习惯,那他的成长环境肯定存在着某些隐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一定在他面前做出了错误的表率。
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父母做出了怎样的行为,孩子也必然会有样学样。当孩子常常说谎时,父母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经常在孩子面前撒谎。
当然,没有父母会故意教孩子说假话,绝大多数父母也都会格外注意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然而,若父母常常对别人说假话,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就会慢慢开始撒谎。
有时候父母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掩饰需求,经常随口说出一些无关紧要的谎言,虽然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比如,爸爸正陪着孩子在家里看书,忽然接到朋友电话,爸爸不想出去应酬,便谎称自己现在不在家,很忙没空去,等等。孩子在一旁看着,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就会有样学样,凡是自己不想做的都以撒谎来应付。
有些大人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经常“逗你玩儿”,用玩笑、哄骗的话逗哄孩子,自以为是在与孩子玩,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孩子时常分不清大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他也分不出什么是玩笑什么是现实,他会本能地选择相信父母。在他付出全部信任的时候,父母哈哈大笑说“我逗你玩呢,你怎么这么好玩”,孩子就会觉得受到欺骗,进而也学着撒谎。
也有些父母喜欢用恐吓的方式吓唬孩子,比如孩子小时候一旦不听话,父母就骗他说:“你再不听话,大灰狼要来把你吃掉哦,警察叔叔要把你抓走哦。”这些类似的话说多了,一方面会加重孩子的恐惧感;另一方面,当孩子发现大灰狼或是警察叔叔根本不会抓自己,父母是在说谎的时候,他也会照着样子撒谎或是恐吓他人。
还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正常需求从来不肯满足,逼得孩子不得不以撒谎的手段获得。
有位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美国学者,在监狱里调查犯罪原因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罪犯说自己是从撒谎走向犯罪的。
这个罪犯家中兄弟姐妹很多,有一次家里分苹果吃,其中一只又大又红,孩子们都很眼馋。
老大说:“妈妈,大的红苹果给我吃。”
妈妈瞪他一眼:“你不懂事,你怎么带头吃大的呢?”
这个罪犯回忆说,当时他经过观察发现,谁越说要,妈妈就越不给谁;谁不吱声或说反话,谁就最有希望得到。
于是他撒谎说:“妈妈,我只要最小的那只,大的留给别人。”
妈妈说:“你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大苹果给你。”
通过这件事他发现,说假话能吃到大苹果,说真话则会挨骂。为了不断获得最好的东西,他便开始了说谎之路,直到最后因为诈骗入狱。
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在所有环境中,家庭环境又是最重要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能兑现,应及时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做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如父母言而无信,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这么做。
曾经有妈妈向我抱怨,说是教孩子说真话,结果孩子“童言无忌”,弄得她和朋友都很尴尬,她以后都不想教孩子说真话了。我告诉她,因为孩子说真话引发尴尬,就决定以后教孩子撒谎,无异于因噎废食。
事情的起因是这位妈妈跟多年未见的同学见面时带上了孩子。出于社交礼貌,妈妈一见同学就恭维对方越来越年轻漂亮,恭维完还对孩子说:“你看,这个阿姨好漂亮对不对?”
谁知孩子很诚实地大声说:“这个阿姨一点都不好看,她好胖。”
这位妈妈尴尬地批评孩子:“别瞎说话。”
孩子不服气地说:“你教我不许撒谎,我现在就是在说实话。”
“那个叔叔好丑”、“那个阿姨好胖”、“那个爷爷的帽子好奇怪”等话语与“皇帝没有穿衣服”一样,都是童言无忌、有一说一的典型表现。虽然此时孩子说的是实话,却常常引发尴尬。
有些父母,比如上面那位妈妈,因此觉得丢脸、气愤,并再也不愿教孩子说真话。这是典型的反应过激。
遇到类似事情,我们不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人有各种不同的体型、长相,这是让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特征。然后赶快将话题转移到其他方面,以免孩子继续观察,继续说出更“伤人”的话。等到回家或是私底下,再告诉孩子,说别人丑、胖,别人听了会很难过,父母不需要他撒谎说对方好看、苗条,但希望他下一次不要直接说别人难看,否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孩子喜欢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跟父母分享,这是他表示与父母亲密的一种方式。父母遇到这种尴尬的分享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鼓励他的分享,但是出于尊重别人,最好是小声分享或回家分享,只让父母听到。此时,切莫因为尴尬而对孩子发火,否则只会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心得,且逐渐开始撒谎。
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父母一定要先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出错误表率。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是无声的教育语言。要培养一个有责任心、以诚待人的孩子,父母就要以身作则,做诚信的表率。
孩子若在小时候形成了撒谎的习惯,长大了之后想要纠正过来很困难。小时候经常骗父母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就会经常欺骗他人。
四、别让孩子因为害怕惩罚而撒谎
父母常常以为,孩子撒谎是因为撒谎比说真话更容易。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真话远比撒谎容易,说真话的幸福感也远远高于撒谎。通常情况下,一个谎言需要一堆谎言来弥补,撒谎并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反而会让他们绞尽脑汁,疲于弥补。那么,为什么孩子还会撒谎呢?
造成孩子撒谎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家长的不良示范,其二是大人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常常以粗暴的惩罚手段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因恐惧惩罚而撒谎逃避责任。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如果父母为孩子创造愉悦的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对孩子关爱、信任、尊重,尽力为孩子营造诚恳、互信的家庭氛围,那么尽管孩子年龄小,他也会感受到这份尊重与信任,他也会更加懂得怎样去尊重、信任别人和怎样得到别人的信任,他就能很自然地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总之,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和愉快的周围环境,是卓有成效地教育孩子诚实品质的极重要条件。
正如罗素所言:“从小没有受过恐吓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做法。”
相反,也有一些家庭是这样的:面对孩子说谎,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苛责、训斥,甚至打孩子。父母越严厉,孩子越容易撒谎。
在孩子小的时候,害怕的常常不是责骂本身,更多的是父母的愤怒、不满,以及父母无意中流露出的失望情绪。这种失望在孩子眼里等同于被父母抛弃、父母不再爱自己,这是真正让孩子心生胆怯的东西。
等孩子稍大一点,他撒谎的原因会由“不愿意家长沮丧、失望”慢慢变成“逃避惩罚”。有些孩子本来不想说谎,不敢欺骗父母,但畏惧于严厉的家庭环境,为了逃避惩罚,也为了让自己少受点皮肉之痛,于是编造各种谎言。在这些孩子看来,诚实说出来一定挨骂挨打,撒谎则有可能隐瞒过去,免于责罚;撒谎的最坏结果也不过就是挨骂挨打,与诚实说出来一样。
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任何人都会犯错,如果大人不接纳孩子的犯错,孩子往往会用撒谎来掩盖自己的犯错。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儿童发展学家凯伦·德波博士建议:“不要上来就责难孩子,心平气和地、真诚地给他一些时间想想,也许孩子就会放松些,愿意跟你说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告诉孩子说谎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告诫孩子说谎或许能让他一时蒙混过关,但父母或他人迟早会发现真相。真相大白之后,不仅会让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还会失去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对他的信任,长此以往就没有朋友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不采用正面的教育方法,冷静客观地跟孩子分析他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弥补,却乱用惩罚的手段,简单粗暴地打骂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惩罚过后,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反而吸取反面教训,用不诚实的言行来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当孩子向我们坦白说他犯了错误时,我们应该先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再与他一起弥补。
勇于承当和“善后处理”,孩子需要父母的一点帮助和用心。比如,当孩子做了让同伴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父母不妨建议他,真诚的道歉可以使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注意,这里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温和、平静,给出建议,但不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否则孩子只会口服心不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发自内心的道歉,才能让对方接受,孩子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当孩子学会了诚心诚意地道歉,他也就不容易推卸自己的责任。
孩子撒谎常常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愿望,大人想听什么他就说给你听什么。
让孩子在愉悦互信的氛围中受到启迪,孩子会更容易学会诚实。相反,对孩子的缺点乱用惩罚,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诚实的行为。
独断专行的父母只会用命令、威胁、恫吓、讽刺甚至暴力去制服孩子,这样极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言行不一。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关注、理解和指导下建立起道德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更真诚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