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孝敬父母
45254700000076

第76章 孟子提倡孝悌

孟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受业于子思。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孔孟学派,代表孔门正统学术思想。

在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孟子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孝悌和修养的关系问题,爱提问题的公孙丑首先提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为要实行尧舜的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

公都子接着问:“那么,什么是孝悌呢?”

孟子解释说:“孝顺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谴责不孝顺父母的人,他认为不孝有五项内容。

学生公都子问他有哪五项内容时,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生活,二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耻辱,四不孝;逞勇敢,好斗殴,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还认为,父母死后,应当厚葬久丧。孟子老母死了,孟子给以隆重的送葬,棺和椁,都选用上等的木料,还专门派学生监督工匠制造棺椁。事后,他的学生也觉得选用的棺木太好了,便带着疑问对孟子说:“前几天,大家都很悲伤、忙碌,我不敢向您请教,所以今天才提出来。您看,用的棺木是不是太好了呢?”

孟子解释说:“对于棺椁的尺寸,上古时没有一定的规定;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要与棺相称。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都这样做了,才算尽了孝子之心。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我给你们讲孝悌时,不止一次地对你们说过:在任何情况下,可不应当在父母身上省钱啊!”

公元前325年,滕国的国君滕定公死了,太子(即滕文公)派然友去请教孟子怎样办丧事。孟子主张厚葬久丧。他对然友说:“父母的丧事,尽心竭力去办就是了。曾子说过,当父母在世时,应按照礼节去奉侍;他们去世了,应按照礼节去埋葬和祭礼,这就是尽孝。诸侯的丧礼,我虽然不曾学习过,但也听说过,就是实行三年的丧礼。从国王一直到老百姓,三年中,都要坚持穿孝服,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办的。”

然友回到滕国,把孟子的话向太子汇报了,太子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是,命令下达后,滕国的父老和官吏都不愿意,有人说:“三年丧礼,连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国君都没有实行过,我们何必去实行呢?”

又有人说:“这样做,耗费太大了。”

当时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太子也觉得难办,又把然友找来,对他说:“我过去不曾搞过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今天,我要实行三年之丧,百姓和官吏都不同意,恐怕这一丧礼我难以实行,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夫子吧!”

然友受太子的委托,又匆忙坐上马车去请教孟子。孟子听了然友介绍后,严肃地说:“唉,这么一件事,太子何必老问别人呢?孔子说过:国君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交给相国,在孝子之位痛哭就是了。这样,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亲身带头的缘故啊,国君的作风好比风,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自然向哪边倒。这件事,太子的态度一定要坚决。”

太子听了然友的汇报后,坚定地说:“对,这应当取决于我。”

于是,太子在丧棚里住了5个月,不曾亲自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这样一来,官吏们和同宗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

5个月过去了,到举行殡葬的那天,各国都派使者来吊丧,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面容悲哀,哭泣哀痛,参加吊丧的人也都哀之。

后来孟子宣扬的厚葬久丧,已没有人尊奉了,但他提倡的尊敬父母兄长,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已成为美好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