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我心中的太行山
45239300000009

第9章 武乡的太阳

在矫若游龙的高速公路引导下,大巴穿山越沟,进入武乡这个革命圣地。此时,曾被无数先烈用鲜血和智慧浸润的太阳也突破厚厚的云层,将一幅秀丽多娇的山川明媚地展现在眼前。沿途描述武乡人民抗日救亡的大型壁画告诉客人,这里曾是释放民族精神、用血与火点燃抗战烽火之地:《送子投军》、《送郎抗战》、《援助火线》、《勇敢杀敌》,十里画廊裹着浓郁的八路军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地雷战》、《麻雀战》、《破击战》、《围困战》,八路军群雕、抗战文化墙、隧道疆场,一帧帧纪实版画,一个个再现场景,将我们渐渐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里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让这个太行山中有着千年历史的武乡担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成为名震遐迩、传承后世的圣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这里点燃抗日烽火,高举抗战大旗,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小米加步枪,将太行山铸造成铜墙铁壁,将太行山的沟沟壑壑变成埋葬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的坟墓。

此行50余人,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红色旅游团,利用“五一”假期专程到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体验生活,接受洗礼。车进武乡,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不断地出现在眼前,呼唤着脑海深处的记忆:王家峪、砖壁、蟠龙镇、地雷阵、地道战,这些曾在教科书和电影、小说等作品里仰慕过抗战风采的地方和战斗场景,集中地从车旁掠过。王家峪,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刘伯承、杨尚昆、陆定一、杨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指挥太行军民与日寇进行战斗,巩固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蟠龙镇,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曾为八路军、新四军培育军政干部4900名学员,在反“扫荡”中,组织了“洪岭战斗”、“卅亩战斗”,并配合了著名的关家垴歼灭战,取得了光辉的战绩。

我们此行主要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位于砖壁的八路军游击队总部旧址。砖壁,这个位于武乡东45公里的小村庄,是太行山深处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小小村庄,宁静而隐蔽。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副总司令的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吕正操等将帅云集这里,驻扎在村西北的一组庙宇里,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3个多月时间里,与日伪军进行大小1800余次战斗,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粉碎了日军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就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将世界人民的目光吸引到太行山这块伟大而神奇的土地上,聚焦武乡这个弹丸之地。

砖壁三面临崖,一处靠山,村庄中央平整的广场上矗立着朱德、彭德怀两位将军的雕像,他们身后是古朴的朱德旧居,门前繁茂的老树下的石碾,见证了朱总司令曾在这里与当地人民心贴心的鱼水之情,见证了一代八路军抗战将领的丰采。广场东南约二三十米处是一组典雅古朴的庙宇,这里曾因供奉玉皇、佛爷、娘娘,为村民所膜拜,而今因八路军将帅们曾在这里指挥了威震敌胆的百团大战,而为世界人民所景仰,彭总当年种植的榆树已长成合抱的参天大树。这里的每间住房都很简陋,简陋得除了一张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再也容不下其他稍大的物件,却容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风云,容下了中华民族之魂。触摸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椅子、树木,仿佛依旧能感受到这些风云战将的余温;瞻仰着照片上每位将帅的风采,依然让人感受到他们人格的魅力;倾听着他们的故事,依然让人感同身受泫然泪下。当我们离去时,左权的老母亲请人代笔为他儿子写下的祭文依然回响在耳边:“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正是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挺拔的“彭总榆”郁郁葱葱,砖壁的四野山花烂漫生机勃勃。导游意犹未尽,自问自答地说:参观完了八路军游击队总部,你们留下什么珍贵的东西?留下了脚印,还有眼泪,是吧?我说,还有心。我把心留在先辈们身边,把心留在了砖壁,留在了武乡,与先烈的英魂律动,与武乡的太阳律动,与太行的精神律动,与祖国的今天明天不息地律动。

作者:楼金寨

地址: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机关物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