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即将满周岁,开始想要挣脱爸爸妈妈的双手,独自行走。爸爸妈妈感慨万千之余,要继续耐心地对宝宝进行早教,帮宝宝茁壮成长。
宝宝的发育变化
宝宝的成长速度如何
宝宝到了11个月大以后,生长速度会有一个停滞期,体重增加的幅度降低,比上个月增加0.3千克左右。但身高还是会有一定的增长,比上个月增加0.9~1.2厘米。同时由于活动量的增加,宝宝的肌肉显得比过去更加结实而有力。
宝宝的牙齿情况如何
快满1岁的宝宝一般都已经长出 6~8颗牙齿了。一些上下都长出2颗门牙的宝宝,到了这个月龄,会在上面2颗门牙的两侧再长出牙来,这样上面就变成了4颗;而在上面的牙还没有出来的宝宝中,有的会跳过上面正中间的2颗门牙,而先从两侧长出2颗牙来,但不久,中间的2颗牙就会长出来,这样宝宝上下都有4颗牙齿了。
宝宝腰部脊柱有何变化
众所周知,成人或者是较大的孩子体型呈现曲线形,这是由于脊柱有三个生理性弯曲而形成的。前两个生理性弯曲即:颈部脊柱前凸和胸部脊柱后凸,分别在出生后的3个月和6个月左右形成。等宝宝长到1岁的时候,宝宝就开始练习直立行走,在身体重力的作用下,脊柱开始出现第三个生理性弯曲——腰部脊柱前凸。
宝宝会走了吗
当宝宝1周岁时,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抓着或者扶着东西“旅游”了。虽然在宝宝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会发现宝宝的右边的腿呈罗圈腿,或者是左边的腿有点拖拽着似的。总之两条腿看起来很不协调,但是不必担心,毕竟宝宝是初学者,随着以后“路”越走越长,这种情况也会渐渐消失的。
当然,有的宝宝可能这时候还不能走路,要再过一两个月甚至是几个月以后才学会走路。这也不用担心,走路“晚点”是很正常的。只要宝宝的发育状况正常,即使进展缓慢也不要紧。
爸爸妈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拿自己的宝宝和其他宝宝盲目对比,看宝宝还不会走路就硬性训练宝宝走路,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有时候刻意求快不仅起不到作用,甚至还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宝宝的操作能力有何变化
当宝宝长到1岁的时候,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宝宝的操作能力应用更加自如了,你给宝宝一支笔,他就会用笔在纸上戳出好多窟窿来或者是画上很多笔道;如果你给宝宝一本书,宝宝就会把书翻开又合上,并用几个可爱的小指头不停地翻弄着,虽说不是每次都只翻一页,但聪明的宝宝毕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翻书了,这不是了不起的进步吗?
当然,对于已经快满1岁的宝宝而言,“破坏”才是他的最爱。此时的宝宝喜欢将摆好的东西推翻或者将抽屉、垃圾箱掀翻。
而玩积木是他最喜欢的游戏,虽然这个时候的宝宝还不可能知道积木的拼接方法,但是也知道在一块大的积木上面放上两块小的积木是不会倒的。这一切都表明宝宝的操作能力较之前更加自如了。
宝宝会主动模仿吗
虽然说模仿是宝宝的天性,但快满1岁的宝宝已经不单单被动地去模仿别人了。而是有了积极主动的成分。因为这时候宝宝已经逐渐懂得了自己与周围的人和物是有一些关系的,虽然不太明白,但也想参与进来。只要爸爸妈妈稍细心一点,应该就会发现宝宝在不经意间正模仿着自己。
比如,当宝宝看到妈妈用抹布擦桌子时,就会用自己的小手掌来来回回地划拉着桌面;看到爸爸用锤子砸东西,就会拿着吃饭的小勺子“当当”地敲着桌子;当妈妈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宝宝会乖乖地把胳膊放进袖子里,或者主动地拿来自己的袜子,让妈妈给他穿上。
宝宝是否比以前懂事了
虽然宝宝在这个时候的确懂事了许多,但你也许会不时地发现:宝宝用笔在碗里不停地划拉,或者是在用筷子梳头等。所以,爸爸妈妈在宝宝面前做一些生活中常做的事情时,要告诉宝宝你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么做,并且让宝宝多试几次。虽然宝宝还听不太懂,但几次过后,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宝宝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又懂事了。
宝宝能否会用语言做简单的交流
经过1年的成长,宝宝对说话的注意力日益增加,能够对简单的语言和词汇做出反应了。其中,对“不”最有反应。宝宝会利用简单的姿势例如摇头代替“不”,利用惊叹词,例如“oh-oh”尝试模仿词汇。这个时候虽然宝宝说话比较少,但能用单词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开始用语言与人交流。已能模仿一些简单易读的词语,所发出的“音”开始有了一定的具体意义,这是此阶段宝宝发音的特点。
宝宝的记忆力有何进步
当宝宝成长到1岁左右的时候,记忆力已经十分明显地显现出来,他能够认识自己的衣物和玩具。如果问宝宝某个玩具放在哪里,他虽然不会张口说出来,但小指头已经能把方向指得十分明白了。如果宝宝曾被小猫抓过一次,以后当宝宝一看到猫,就会吓得
妈咪达人支招
并不是所有的宝宝在这个时候都能说话,有的宝宝可能连一句话都不会说,有的宝宝在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喊“妈妈”了。对此,作为一个妈妈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一个妈妈很能干,但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仅干活的时候不说话,即便是在给宝宝喂奶、穿衣、洗澡的时候都一言不发,宝宝没有机会学习,不会说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早说话或说话多的宝宝先学会的,几乎都是妈妈常说、常用的一些话,这是因为宝宝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最长,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妈妈的“语言”。所以说妈妈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妈妈要经常和宝宝多进行交流和沟通,经常和宝宝说话。当然,这不是说妈妈要刻意地、有意识地去训练宝宝,而是发自于内心对宝宝的爱,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和宝宝说话。当宝宝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时,爸爸妈妈和宝宝的交流也就会变得逐渐顺畅了。哭出来。宝宝的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小小的他已经拥有了记忆能力。
宝宝是否有了反义词的概念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以及爸爸妈妈的教导,现在宝宝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反义词的概念。开始明白干和湿、冷和热、大和小、来和去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了。比如宝宝尿湿了裤子,妈妈让宝宝用手摸一摸,告诉宝宝“裤子湿了”,等妈妈把裤子晒干后,再让宝宝用手摸摸,告诉宝宝“裤子干了”。这样宝宝的脑子里就有了干与湿的概念了,以后只要有相似的情况,宝宝就能区分开来。
宝宝是否有了联想的意识
宝宝长到1岁大的时候,开始有了联想的意识,已经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因果关系的概念了。宝宝可以知道,敲打手边的小鼓会有怎样的效果——小鼓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妈妈拿碗过来干什么——喂自己饭吃;如果妈妈在给自己穿衣服——那表示妈妈要带自己出去玩了。
除此之外,宝宝还可以把东西和它们的用途联系起来。比如,宝宝看见勺子就不由地往小嘴里面塞,好像正在吃什么美味一样;看见小梳子就往自己的小脑袋上面划拉——虽然小小的脑袋上并没有多少头发。宝宝的这种联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表明宝宝的思维已经能够联系起来想问题了。
宝宝如何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
宝宝在1岁之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无法理解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宝宝在进入1岁之后,就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宝宝会咬自己的小指头,并且因为感觉到疼痛而放声大哭,这一咬,使宝宝感觉到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其他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宝宝还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即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知道了摇动挂着的铃铛,铃铛就会自己发出声音;拍一拍娃娃的小脸蛋,娃娃就会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等。从中宝宝认识到了自己跟事物之间存在的一些关系。有时候,爸爸妈妈还会发现,淘气的宝宝把床上的玩具一件一件地扔到地上,一边扔还一边“嗯嗯啊啊”地说个不停。年轻的爸爸妈妈见此不要奇怪,这是因为宝宝发现通过自己的小手可以让玩具“响了”、“飞了”,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这些行为都是宝宝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初表现。
宝宝愿意跟其他小朋友玩耍吗
1岁的宝宝,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能跟稍大一点的宝宝玩,成为他们的玩伴。每当这个时候,小家伙就显得特别高兴,一会儿摸一摸其他小朋友的小皮球,一会儿抱一抱别人的布娃娃,一会儿又拿过人家的小汽车,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聪明的宝宝也知道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朋友玩,即便是一个拿着玩具爱不释手的宝宝,当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把手伸到自己面前,仿佛是在说“也给我玩一会好吗”,宝宝也会把玩具给其他的小朋友。
贴心小叮咛
可不要小看宝宝的这些行为,它在宝宝的自我认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宝宝逐步地塑造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大有裨益。
大动作能力提高练习
怎样训练宝宝站稳
宝宝经过几个月的“爬行热身”,到1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面对“站立”的挑战了。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训练宝宝站稳。
方法一
在训练宝宝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先让宝宝靠着床或其他家具,然后取一个宝宝喜爱的玩具给宝宝,当宝宝伸手来拿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把玩具拿得远一点,使宝宝不得不离开靠着的家具来取爸爸妈妈递过来的玩具。
方法二
让宝宝拿一些较大的、单手拿不住的玩具,比如皮球、气球等,宝宝想要拿住并且拿稳,就必须双手来拿,这时宝宝就会暂时把手离开扶着的东西来接玩具。
这样不仅锻炼了宝宝的平衡能力,也为宝宝迈出人生第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宝宝迈出人生第一步
训练宝宝迈步走是建立在前几个月“摸爬滚打”的基础之上的,当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想站起来的愿望,但那时宝宝的骨骼发育较差,双腿还不能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站立训练后,现在宝宝腿部的支撑力有了很大的增长,已经可以支撑身体很长时间了。既然宝宝能站起来了,就要努力学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爸爸妈妈首先要保证周围的设施安全,以免宝宝学走路时发生意外,保证即使宝宝在摔倒的情况下也不会受伤。
爸爸妈妈可以拉着宝宝的小手让宝宝向前迈步或者是让宝宝扶着墙、栏杆往前走。当宝宝开始尝试着第一次迈步时,爸爸妈妈要先退后一步,伸开双手鼓励宝宝走过来。如果宝宝步履踉跄,爸爸妈妈就要抢迎一下,防止宝宝第一次尝试就摔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当宝宝迈出第一步以后,爸爸妈妈可以再离宝宝远一点,鼓励宝宝接着往下走,如此循环往复。
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宝宝的平衡能力,同时因为每迈一步,就要改变一次身体的重心,又锻炼了宝宝对身体重心变化的掌握能力以及对身体的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