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定位中国
45231800000024

第24章 中国城市化的歧路与正途(4)

这,便是自由的魅力。一切财富,都是自由的副产品;何况自由本身,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有从一开始就形影不离、伴随始终的精神享受。这也是大城市的魅力。城市就像大海,海越深越广,人就越自由;城市就像磁铁,越大吸引力也越强。大城市是个人生能量“核聚变”的伟大梦工场,你的自由和人生价值都有可能在这场核聚变中以链式反应的速度加倍实现。

大城市不仅带来自由、公平和机会,也带来实际效率的提高。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就像核聚变似的。正如恩格斯在描述当时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伦敦时所说的那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在这种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城市不断地集中,效率、公平性和自由度则不断提升。

G.A.卡利诺于1979年和1982年通过实证性研究尝试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所谓城市化经济就是当城市的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而所谓的地方化经济就是当整个工业的全部产出增加时,这一工业中的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下降。而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企业本身规模的增加面导致本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经研究他发现,对于产业聚集的影响而言,内部规模经济并不起作用,它只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有影响,因此只有从外部规模经济上去寻找解释聚集效益的原因。在两类外部规模经济中,他发现,作为引导城市集中的要素而言,地方性经济不及城市化经济来得重要。也就是说,对于工业的整体而言,城市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具有经济性。当然,聚集就产出而言是经济的,即使是在成本-产出的整体中仍处于经济的时候,而就成本而言也可能是不经济的。这类不经济主要表现在地价或建筑面积租金的昂贵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等。不过根据卡利诺1982年的研究,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集经济性超过不经济性,当人口超过330万时,则聚集不经济性超过经济性。

也就是说,当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焦效应带来的能量是递增的;超过330万,带来的可能就是负能量。比如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等。当然,这项研究是针对制造业而进行的,而且是一般情况下的。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大城市的商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原有的制造业而成为主流,330万的门槛势必要改写。现在一千万人口以上甚至三四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越来越多。

真实调查数据也显示,所谓“逃离北上广”不过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围城效应”,而且进来的是在奋不顾身地进来,而真正出去的却总是少数。2010年5月,智联招聘宣布,根据对过去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所在地以及迁移状况进行的数据分析,发现就业3年之内的职场人,行动上并未真正“逃离大城市”,但有离开大都市想法的人超过了八成。

调查方智联招聘表示,此次调查涉及的简历库数据量为30000份,网上调查数据为7000余人。调查通过分析毕业就业所在地、毕业三年后工作地点迁移状况,以及一线城市职场人目前就业城市期望地等一系列数据,得到职场人城市迁徙行为的实际数据。分析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工作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比例分别为29.7%、14.9%、5.6%、3.9%。毕业三年后的工作地也基本集中在这四个城市,比例分别为30.4%、18.6%、5.0%和3.3%。这个数据最能说明真实情况:人们不是在逃离北上广,而是在不断奔向北上广!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确实是很多职场人需要背负的经济压力;而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城市的机会成本更低、时间价值更高,竞争更自由、更公平,也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5月29日,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先生在他的博客文章《正视“不公平的合理性”》一文中写道:“在最近的一期‘头脑风暴’节目中,我作为现场嘉宾参与讨论了‘80后——幸福在哪里?’主持人——零点调查公司袁岳先生请现场观众们决策,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选择在哪里生活?投票结果是:大城市,77%;中小城镇,17%;乡村生活,6%。”

不必去抱怨大城市房价有多高。人聚财聚、人散财散,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和常识。人聚集的地方房价一定高,这是世界性的规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中国国情”。美国、日本甚至俄罗斯、印度、越南,大城市的房价都高得离谱,高得让年轻人根本不去指望。

有人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不要相信这样的鬼话和牢骚,正如旅美学者薛涌所言:“俺从大学毕业到33岁出国,就12平方米一间。寄住父母家。结婚时没有床。似乎想象力和爱情并没有被毁灭。美国大学生号称毕业后要到纽约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这叫人生开始。大学生一毕业就想着买房,哪里还有心思干大事业?难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予其房’?”

房子只是身体的居所,不是灵魂的居所。外出打工者,哪个家里没有房子甚至是大房子好房子?可为什么“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故乡一栋房”?因为自由、机会和公平都在这里!

以前我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现在社会有所进步了,很多时候自由无需拿生命和爱情来换,这首诗也可以改了,改成“财富诚可贵,幸福价更高,若问何处有,自由丛中笑。”财富和幸福在哪里?它就在自由丛中笑着向你招手!

大城市人口承载力是个伪命题

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寻道、问道、守道、论道、传道,道也就是宇宙天地人间的运行法则和规律,就是普世价值。可是当代中国人文社科类知识分子有一个反过来的传统:不是他们研究和守持的“道”成为政策、法律的决策依据,反过来,他们中多数人的理论研究却是在为已有的决策或即将出台的决策做注解,寻找合理性。

在城市化问题上,我们对大城市化的恐惧也一直派生出许多荒谬的理论。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由于研究者先入为主和缺乏独立的立场、加上自身知识与视野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对城市人口容纳力、国家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影响,更忽视了市场机制本身对人口流动、人口增长的重大调节作用。因此,这些研究对特定区域人口极限容纳力的估计很快被现实发展所突破。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北京市“十五”和“十一五”规划都在试图以“人口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由,试图将每年净增人口控制在20万人以内,但实际结果却是十年间平均每年净增80万人。

北京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城市人口承载力问题,到现在北京实际人口远远超过“承载力”的标准,并且打着承载力的旗号阻止移民、阻止户籍和高考制度改革、限制一系列小到买车买房、大到户籍和高考等新移民权利,但人们还是源源不断地涌进来,而且这些人在北京活得更好了而不是更差了,原有北京户口的人也是生活得更好了而不是更差了。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在拆迁征地中获得巨额补偿,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富翁。而小地方的人们,流汗流泪流血也争不来几块钱拆迁补偿,更别指望一夜暴富。不是北京的政府当局格外慷慨仁慈,而是小地方没有外来人口买单,征地拆迁在招商引资背景下还要补贴工业用地。

“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决策,应当被视为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失误。“城市人口承载力极限”的理论和决策,一再被现实的人口增长所突破,而且,城市本身的“容量”仍在不断增加,这个最简单的事实本身,即以说明这个理论和决策已经不断被现实所证伪,从本质上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大部分资源,都可以随着人口的流动而流动。尽管这些年主张控制大城市人口的人们找出了一个最不容易流动的资源——水资源来为大城市控制人口理论强词夺理,但这个理由仍然是“为赋新辞强说愁”,牵强附会而已。

首先,北京并不是一座天生缺水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最头疼的不是缺水,而是洪水威胁。因此治理思路一开始就偏重工程治理办法,忽视恢复生态环境、利用森林植被保持水土。结果是大建水库,增加了中上游的蒸发量。对于整个流域来说,水资源就减少了。还有就是河道扯直和硬化,不仅使河水一泻千里,而且蒸发量也加大,还破坏了流域生态和水质。通过恢复流域生态,有效水资源乃至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是完全有好转可能的。

其次,是城市人口对水资源的数量要求很低,北京现有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极低。北京2010年城市总用水量是一年3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高峰时是10亿立方米,现在是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节约了一半。农业用水从高峰时30.8亿立方米减少到12亿立方米。虽然农业用水绝对量下降了很多,但仍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4.8%,但是它所创造的产值,不到全市GDP的2.4%。如果水价大幅上涨,按照比较成本计算的农业生产对北京市GDP的贡献将是负的。

因此,减少农民、减少农业,将对北京的水资源构成极大利好。2011年2月,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在几年或更长时间,北京市现有的近270万农民当中,上百万农民将变成正式的城里人,享受城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百万农民成为市民,如果他们全部脱离农业,或者退耕还林,农民不再以农业为生而以林业为生,每年将直接节约出4.44亿立方米水资源。这是个什么概念?北京生活用水十年前是13亿立方米,现在是14.7亿立方米,这十年间城市人口净增800万。也就是说,增加800万人每年才增加生活用水1.7亿立方米,人均58升/日,包括了桑拿、娱乐、酒店、餐饮、学校、医院等人均分摊,甚至有可能包括新增绿地等的分摊。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仅节约出来的水资源,就可以使北京再容纳2091万人。如果农业用地林业化以后,还会为北京涵养、“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水资源。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聪明智慧用对地方,北京现在是2200多万人口,再增加两三千万甚至更多人口,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这么一算账,也许人们应该换换脑筋,彻底放下“大城市恐惧症”了。北京市“十五”期间,人均综合用水量由同期330立方米下降到245立方米。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高了而不是更糟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城市中水利用率的提高,人均用水量会相应降低。比如城市绿化、抽水马桶等卫生设施全部采用中水等。因此,“水资源承载力局限”之类,也许是我们人类自我预设的一个画地为牢的思维陷阱。

再次,说“北京承载力过高”是指主城区过高还是整个北京市?主城区存在人口过密的问题,可是对1.68万平方公里的北京行政辖区而言,北京人口密度与世界上很多同等类型的城市相比并不高。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聚集。过去两百年间,人口的爆炸带来了人类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诚如易富贤所言,过去人类大多数的战争是为了争夺现有资源,但今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新的资源的开发,而不是竞争现有资源。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科技进步最重要的必要条件。

如果按照“城市人口承载力极限”的理论,中国的香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这两座城市,乃至于日本和以色列这两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两座城市、这两个国家,却无一例外是今天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拉斯维加斯这座沙漠之城,更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更看出“城市人口承载力极限”理论的极度荒谬。

拉斯维加斯建于1854年,开埠于1905年。如今的拉斯维加斯已经成为美国内华达州的最大城市,以赌博业为中心,是世界知名的度假胜地之一。由赌城起家的它,已从一个巨型游乐场变成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每年来拉斯维加斯旅游的3890万旅客中,来购物和享受美食的占了大多数,专程来赌博的只占少数。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美食、找到艺术、找到娱乐,找到一个多元化城市的所有要素。

拉斯维加斯以及克拉克郡的居民人口超过150万人,每年人口的增长率为4%,平均每个月有5000人移居到此地。拉斯维加斯是全美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市区道路以及公共设施已经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官方预计在2012年拉斯维加斯和克拉克郡的居民人口超过200万人。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世界上的资源永远不会枯竭,关键是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循环利用。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否则难以解释美国拉斯维加斯和以色列这两个资源严重匮乏、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城市化的问题上,还有一个深入人心但谬种流传、害人不浅的说法,就是区域均衡发展,普通百姓有多少人对此抱有幻想我不管,可怕的是不少高官和专家学者也死死抱着这个乌托邦。

不少人相信并坚持认为,大城市人口规划屡屡被突破,是因为其集多重功能于一身,借助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投入,使自己变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将全国的人才、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引过来。因此,从全国来说,必须调整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全面均衡发展战略转移。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知道“集聚经济学”为何物。“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一百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一百倍。假设中小城市10个人应聘1个职位,大城市100个人应聘10个职位,比例都是10∶1,但是对于个人和企业,机会都增加了10倍。而且,由于人数增加,城市又派生出许多专门为这些人服务的行业和机构。这就是集聚经济学的最佳写照。